1、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2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难点:音色。【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频率及及其单位?情景导入:开个小型音乐会,或播放一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音乐视频,然后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一首曲子,我们怎么就能分辨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声音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乐音的三个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从而引入新课。推进新课一、音调探究活动:
2、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按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探究内容,组织进行探究。做做:学生用橡皮筋或刻度尺或小锯条依次取不同的长度使其振动。 (如图所示)为了使该实验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乐器器材,如二胡、吉它等,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想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 ,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最后总结结论:音
3、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教学说明: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由于探究之前学生还不知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还是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所以他们探究的可能较混乱,等他们探究片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响度探究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使
4、学生意识到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总结响度跟声源的振动的振幅有关,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三、音色1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2观察声波的图形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
5、,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通过让学生观察声波的波形图,初步让学生感觉到频率相同、响度不同的两列的波形区别,响度相同、频率不同的两波的波形区别,使学生知道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声波波形也是不同的。总结乐音的三特征。【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关于声音的特征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找学生回答。【板书设计】第 2 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一、音调:由声源的振动的振幅决定。二、响度:即音量它跟声源的振幅和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三、音色:1不同的声音所特有的声音特色,也叫音品。2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形状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