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熟练地翻译课文。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翻译课文。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查阅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思想,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疏通文意。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由描写岳阳楼的诗词导入。例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2、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由介绍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导入。3由介绍“江南三大名楼” 导入: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闻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本文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拳拳心语吧!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b学生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c指名朗读或齐读,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3疏通文义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明确重点词语(可适当介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越明年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至若春和景明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b指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作补充,对疑难语句教师给以引导。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等句子,学生能正确理解即
4、可,不必做对号入座式的硬译。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第一段) ,再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然后叙写 “迁客骚人 ”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 ”,为下文“二者之为” 张本,最后点明题旨,用“ 斯人”呼应开头“滕子京”,以示归箴之意。1可齐读,也可男女生分读,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背诵全文。2教师抽查。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二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品析优美语言,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复习旧课1检查常用文言词语及重点语句的翻译。2抽查背诵。问题研讨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
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c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e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两句中的“异” 字,分别指什么?f “微斯人,吾谁与归”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g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 “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b第一,作者明言“ 前人之述备矣 ”,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
6、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 b.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d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 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e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 悲” 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 “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 “不以物喜,
7、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g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 “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 ”,至“然则北通巫峡” 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 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 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品析优美语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
8、摩品味。 (学生自由谈认识,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示例:“衔远山,吞长江 ”一句中“衔”“吞” 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第三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教师简要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那么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
9、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孟子在 孟子梁惠王下 中劝说君主要“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教师可简要介绍孟子及儒家的有关思想)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的人,请举一例,简介其主要事迹。3搜集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诗文。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