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类文本阅读(二)(新闻、科普文章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宇宙是唯一的吗?吴炎上世纪 70 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 80 年代 ,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 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 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 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
2、。简单地说 ,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 1 秒 ),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 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 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 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多元宇宙论的观点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
3、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 ,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 ,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 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 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适于生存的和
4、谐世界, 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 ,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 一共发现了 12 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 5 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 5 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 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
5、宙模型不仅有开端 ,也有结束。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 当我们的宇宙终结, 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时代”, 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产物。(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运用吹气球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暴涨宇宙”,但科学家对其类似泡沫
6、的怀疑, 意在说明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宇宙。B.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产生更多宇宙,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C.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12 个神秘的同心圆现象,提供了前宇宙发生事件的痕迹 ,因此说宇宙大爆炸还存在另一宇宙。 D.“暴涨”理论认为宇宙将会继续膨胀,但并非否定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发生一次, 就会结束一个旧“世代”催生一个新“时代”。E.因为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所以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 ,每一次都有新物质和新辐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以及生命等。解析:C 应是“爆炸前还存在另一宇宙”; B 以偏概全,这是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的认识
7、;E强拉因果。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 答 B、E 不给分。2.文章为什么在第一段中较为详细地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些科学家的观点?答: 答案:说明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从未停止。 说明很多科学家都持有“多元宇宙”的观点, 借此引出下文中一些关于这一观点的假说。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说法会使读者更为信服。 3.作者将标题取名为“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 答案: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容易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标题是“宇宙是唯一的吗?”,而正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宇宙的多元化 ”,标题和正文形成了一种一问一答的结构形式。 4.根据文
8、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答: 答案:不可以证明。这些成果是科学家的一种推理 ,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但是没有经过全面的检验,也没有形成被所有人认可的理论。多种研究成果虽然都承认“多元宇宙”的存在,但是科学家们所认为的“多元宇宙”的存在形式是一样的。这些研究成果之间的抵触或对立也表明了他们成果的不可靠性。(若答“可以证明”,言之有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为什么死后没有灵魂?方舟子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 至今仍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对这个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加以驳斥。比如晋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后会
9、变鬼,他的反驳角度很独特: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东汉王充也曾反驳过,如果死后灵魂不灭,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 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指的是我们今天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 那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人一死,大脑活动终止, 意识丧失,所谓的灵魂也就跟着消失了。这是灵魂不存在的科学依据。但是也有人试图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的存在。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个实验,有一个美国医生称了人死亡的那一瞬间的体重变化,发现少了 21 克 ,于是认为人不仅有灵魂,而且灵魂的重量是 21 克。这个实验是美国人邓肯麦克杜克尔
10、早在 1907 年做的 ,以后并没有人能够重复出来。在今天看来, 这样的实验结果毫无意义,那么小的重量差异可以被当成是测量误差,或是人死时某些生理变化(例如水分丧失)的结果。有的死后有灵的实验则纯属捏造。有一个流行颇广的故事说,某国科学家在一些绝症病人的身上做实验,用电脑把他们的脑电波转化成文字记录心理活动, 在他们死后收到了他们从另一个世界发来的信息。这个故事也仅仅是个故事,而且是编得很拙劣的故事。人的脑电波并不编码人的心理活动信息,不存在能够把脑电波转化成文字的技术, 否则审问犯人就简单了。何况人一死,脑电波活动也马上停止。有的人相信死后有灵,是因为他们通过灵媒、巫婆能和死去的亲人交流,
11、觉得灵媒、巫婆描述的那个人与他们记忆中的亲人惟妙惟肖。其实那不过是一种骗术,灵媒、巫婆通过察言观色、诱导性问答、事先派托儿踩点或套话等技巧,再通过营造神秘兮兮的气氛施加心理暗示,让你相信了你愿意相信的,和算命是一样的道理。近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的话题很热,也让一些人相信了人死后有灵。2010 年上映、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美国电影从此以后 就借一个“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口, 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相似的濒死体验,以说明这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然后再通过神化一个很灵验的灵媒来宣扬死后有灵。但是, 即便濒死体验是真实存在的, 那也不能用以证明灵魂的存在,只不过证明人在濒死时大脑经
12、历了相似的神经生理变化, 产生了相似的幻觉。事实上,通过一些实验,例如服用某些药物、人为制造大脑缺氧、对大脑某个部位施加电磁刺激,也能够让实验对象产生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类似的幻觉。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与相信人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是对人类过度自恋的产物。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连太阳系的中心都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是数十亿年地球生物进化的偶然结果。生物的进化能够产生发达的大脑、高超的智能、复杂的精神活动,却不可能产生没有物质基础的灵魂。人类只是地球上亿万个物种中很成功、但也并不神奇的一个物种, 与其他物种、特别是类人猿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13、。类人猿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与人类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它们也是有感情、有语言能力、能推理的智能生命。如果人死后有灵魂,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认为类人猿死后也有灵魂。那样的话,天堂、地狱不仅要充斥着自古以来死去的人们, 还要充斥着自古以来死去的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更要充斥着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上各个阶段的猿人。而如果相信类人猿有灵魂,那么其他的灵长类呢?其他的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呢?植物、单细胞生物呢?当然,对许多人来说,相信人死后有灵,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但是相信人死后无灵,并不因此就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4、,最恰当的两项是A.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对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的深信不疑加以驳斥。B.古人说的灵魂,有时是指我们所说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 ,存在于人的大脑,其实它是大脑生理活动即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C.灵媒、巫婆通过察言观色、诱导性问答、事先派托儿踩点或套话等技巧, 以及神秘兮兮的心理暗示,使人们相信死后有灵。D.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是过度自恋的结果;科学证明,人类是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的偶然结果,大脑发达、智能高超、精神复杂。 E.实验证明,服用某些药物、人为制造大脑缺氧、对大脑某个部位施加电磁刺激, 也会让人产生灵魂出体的濒死幻觉,即濒死体验。解析:C 原
15、文是说“使有些人相信死后有灵”; A 驳斥的不仅是对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深信不疑”的这种表现,更包括“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 ”这种认识; 且原文中是说 “深信不疑”的人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而并非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人 ”; E 原文没有承认“濒死体验”的真实存在,只是一种假设;原文说的是“能够让实验对象产生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类似的幻觉”,是 “类似”而已, 而且不承认“灵魂的存在”。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 答 A、E 不给分。6.令人相信“人死后有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受人类自古以来“灵魂不灭、死后有来生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16、。误信他人所做的“人死后有灵”的毫无科学根据的实验。灵媒、巫婆等人用一些技巧使人们相信能与死去的亲人交流。近年来关于濒死体验、灵魂出体的话题推波助澜。7.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人很多都“相信死后有灵”的思想动机和思想实质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答: 答案:(1)思想动机: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 2)思想实质: 是人类过度自恋的产物,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8.作者在文末说“相信人死后无灵,并不因此就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既然死后没有灵魂,人们就要对现实生命更加珍惜,让生命之火在熄灭之前烧得更旺更亮,升华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死后没有灵魂,
17、 但可以有活在世上时创造的美德、美行、美言等传世, 使自己的“精神”灵魂不灭。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全球大脑”将征服人类?沈致远全世界的电脑科学家们正在考虑一种可能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产生“全球大脑”一个由全部联网电脑所构成的高级人工智能,它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 ,最终将征服人类,我们都将沦为它的奴隶!电脑征服人类的神话并不自今日始,早在电脑发展的初期就有人提出过。他们预言, 当电脑中的计算和存储单元的总数超过了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总数时,就会比人更聪明, 它们会悄悄地改进功能,繁殖后代,不断进化,建立起专门为之供电的核电站 总之,电脑越来越不依赖于人类,最终电脑族开会决
18、议:人类已无用处,可以将之消灭 ,或者当宠物养起来!这种说法除了成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题材以外,并未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关注。这次的神话与上次的不同,不是单个电脑而是亿万个联网的电脑联合起来征服人类。事情的起因是最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海拉恩宣称:“电脑联网即将觉醒, 最终将成为全球超级生物的神经中枢,而我们人类将成为其中的微小零件。”他的学生玻伦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发展出一种“分布智能系统”, 这种系统能自动地连续更新网络单元之间的联系。在传统的网络系统中这种联系是在设计时就固定了的,玻伦使电脑网络在频繁使用的单元间增强联系。同时撤销不常用单元之间旧的联系,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不断自
19、我更新的动态系统。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也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实现的,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而且全球联网的电脑数以千万计,其运算速度、记忆容量及所存贮的信息量都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就凭这些,海拉恩才敢口出狂言。电脑联网形成的“全球大脑”会不会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弄清楚聪明是什么。聪明有好多种,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式聪明 ,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式聪明,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式聪明,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斗智式聪明,有“穷根究底,见微知著”的学者式聪明,有“洞察世情 ,大智若愚”的哲人式聪明大体可分为两类:对个别事物的小聪明和对整体的大聪明。就小聪
20、明而言, 用不着联网,单个的电脑就已经可以比人类的大脑更聪明。IBM 的“深蓝”电脑不是已击败国际象棋冠军了吗 ?小聪明与大聪明,两者迥然不同,区别在于目标之设立。小聪明的目标是事先设定好的,电脑只要一门心思地去追求就是了。大聪明则不然,要统筹全局自己来设定目标。对现有的电脑而言,这不好办,关键是它没有自我意识,科学家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机制尚不了解 ,还无法使电脑具有自我意识,所以在大聪明方面电脑尚无法与人类的大脑相比。联网的电脑会不会自行发展出自我意识呢?这个问题很重要 ,不妨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大脑是肉(细胞) 做的,石头 (硅片)做的电脑不可能有自我意识。”这个反对意见不能成立。自我
21、意识属于信息范畴,细胞和硅片只是信息的不同物质载体, 经验证明相同的信息过程可以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进行。“玻伦的工作并无新奇之处,海拉恩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是的!早在五十年前控制论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即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玻伦只是将之应用到网络而已,他的“分布智能系统”虽然对网络技术有用,但离自我意识还差十万八千里。“不管电脑网络怎样先进,它只是提供条件,自我意识的形成还需要通过历练。”此话有理!历练需要时间,人类文明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 ,电脑网络即使能发展出自我意识, 也非一朝一夕可成。历练需要社会交往,电脑网络如何进行社会交往 ?“可以和人交往啊。”当然可以!但这样人就不是
22、“零件” 或“奴隶”了。电脑网络在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以前,还不可能超越人类的大聪明。即使出现了“全球大脑”, 它应该会选择与人类大脑共生互补。假设电脑网络确实具备了超越人类的大聪明,它会不会征服人类呢? 光靠聪明是不能征服的, 还要靠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电脑网络真的要想征服人类, 还需要积累实力,在积累过程中变数仍多。万物之灵总会想出办法来的,人是不甘心当奴隶的。所以我至今仍然坚持:电脑联网这个神经系统绝不能有一个统一的大脑。人类曾经领教过独裁者的统一大脑,更何况面临的是毫无人性的“全球大脑 ”。(选自文汇报, 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可能情况下,一个
23、由全部联网电脑所构成的高级人工智能“全球大脑”, 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最终将征服人类。B.学术界并未关注早已有之的电脑征服人类的神话将人类消灭, 或当宠物养起来,科幻小说家却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C.控制论早在五十年前就提出了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玻伦的“分布智能系统”离自我意识相差得非常远。D.历练需要时间,人类文明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电脑网络即使能发展出自我意识, 也并不是一日之功,很可能遥不可及。 E.尽管电脑网络在积累实力的过程中变数多,但只有确实具备了不断积累的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才会征服人类。解析:B“并未关注 ”说法绝对化,应是“并未认真关注”; D 说“很
24、可能遥不可及”于文无据; E“只有才 ”使用错误 ,将必要条件说成了唯一条件。原文说“光靠聪明是不能征服的”,这说明除“具备了不断积累的能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实力”外,“聪明”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需要依“靠”的条件。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10.作者为什么认为电脑网络不会征服人类?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电脑网络要征服人类,需要形成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形成需要历练,历练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又需要和人类交往。即使出现了“全球大脑”,它应该会选择与人类大脑共生互补。电脑网络要征服人类,光靠聪明是不行的,还需要积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 有很
25、多变数。人类曾经领教过独裁,是不甘心当奴隶的, 在“全球大脑”面前不会坐以待毙。 11.第五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语言准确严谨,如“大体可分为两类”“就小聪明而言”等说法使判断更严谨准确;(2 )引用古诗词和成语,如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使语言在严谨之外,具有文采,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3) 运用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反问句“IBM 的深蓝电脑不是已击败国际象棋冠军了吗?”的使用,使论述更吸引读者, 更加有力。 12.你认为海拉恩提出的“电脑联网即将觉醒,最终将成为全球超级生物的神经中枢, 而我们人类将成为其中的微小零件”的预
26、言有没有意义?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示例一:没有意义。海拉恩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早在五十年前控制论就提出了“自组织系统”,即一种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系统。他的学生玻伦只是将之应用到网络而已,玻伦的“分布智能系统”虽然对网络技术有用,但离自我意识还差很远。再者 ,即使电脑拥有了自我意识 ,要征服人类也有许多困难,人类也不会坐以待毙。示例二:有意义。这是一种忧患意识 ,有利于人类提前防备可能到来的危险 ,做到有备无患。虽然电脑联网目前对人类还不能形成威胁,但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即使人类有绝对的把握掌控电脑, 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这种忧患意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
27、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可爱基因的陷阱冯志华可爱的娃娃像美食、性、毒品一样能让人产生快感,猫和玩具动漫开发商都知道如何利用人类爱婴儿的基因。脑袋圆圆,眼睛眨眨,脸颊胖胖,四肢肉肉,再加上举止笨笨,如果婴儿有了这些特征, 相信任何看到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爱之情。放眼自然界,人类对后代的抚养最为艰难。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需要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爱与精力付出,才能使其自立于社会。婴儿长得那么可爱不是为了获得大人的爱, 而是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年阶段是人生长最为快速的时期,大脑袋圆圆是为大脑的成熟预留空间;四肢肉肉是为身体的生长留有余地;而举止笨笨,则是因为小孩子对自身
28、肌肉的控制还不太娴熟。虽然婴儿的可爱特征并非有目的地进化而来,但这些特征让成人心生爱意, 这种感觉却是进化的结果。进化学家猜测,对那些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有意愿去保护照顾。7 月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报道了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发现 ,他们为进化学家的猜想找到了神经学上的证据。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受试女性观看一些可爱的娃娃照, 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受试者的脑部。研究发现,娃娃照中的可爱特征越多, 这些女性大脑中的“奖励中枢”就越兴奋。此前研究者观察到,这一区域也可以被性、美食或可卡因类药物所激活, 因此他们认为,人类“育婴冲动”的动力源泉正是奖励中枢产生的欢快感。这些欢快感的威力如此之
29、大,甚至能让人归还捡到的钱包。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者在爱丁堡的大街上随机丢了 240 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不过装有钱包主人的地址信息。根据分组的不同,钱包里还分别放有婴儿、小狗、全家福及老年夫妇的照片。经统计, 最终有42%的钱包被归还,但婴儿照片组的钱包归还率高达 88%,而小狗照片组的归还率位居第二,达到了 53%。主持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 ,但看到婴儿照片居然会有这样的作用,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在这个实验中,装有小狗照片的钱包归还率也很高,这说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可爱的大熊猫作为会徽,或许就有唤起人们关爱之心的作用。人
30、们对宠物猫狗无以复加的喜爱也是明证之一。饥饿的宠物猫甚至会利用这一点向主人索取食物。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发现, 饥饿的猫咪在寻找食物时会改变自己惯常的“喵喵”声,加入一种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科学家邀请了 50 位养猫经验不同的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当聆听了饥饿猫咪的叫声后,75% 的志愿者包括一些从未养过猫的人都认为这种叫声听起来很急迫。另外,研究者发现饥饿猫咪的叫声中还包含了一些频率为 27 赫兹的高频声音,这样的高频率有利于声音传播得更远。嗅觉灵敏的商家利用人们的这一特性,开发了大量的可爱系列产品, 动漫人物更是可爱泛滥的“重灾区”。譬如泰迪熊,在上市之初它的外形与一只小熊很相近,
31、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脑袋变圆,额头变宽,眼睛变大,四肢变粗,越来越具有婴儿的可爱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泰迪熊的销路也越来越广。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米老鼠、蓝精灵、机器猫等许多动漫角色共同经历了一次自然选择:可爱到极致,“萌”不晕人死不休, 才是它们的进化终点。(选自新世纪周刊)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从能让人产生快感这一点看,可爱的娃娃与美食、性、毒品一样, 都有这个功能。猫和玩具动漫开发商利用这一基因开发出了产品。B.科学家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受试女性的脑部,从神经学上找到了 “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有意愿去保护照顾”的证据。C.欢快感的威力很大,甚至
32、能让人归还捡到的钱包。这并非夸张 ,实验表明, 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但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D.物以稀为贵,大熊猫已成为世界珍品,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大熊猫作为会徽, 就是希望人们珍惜这一仅存的稀有物种。E.泰迪熊在上市之初,它的外形与小熊很相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脑袋、额头、眼睛、四肢越来越具有婴儿的可爱特征。解析:A“这一基因”指代不明,从选项本身找不到具体所指。从原文内容看, “这一基因”应是指“人类爱婴儿的基因”。C 从原文看,“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的应是“看到婴儿照片居然会有这样的作用”,而不是“人类关爱后代是本能 ”。D 把着眼点都放在稀有上去概括分析是错误的,原
33、文是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的角度对大熊猫的可爱以及人们的关心作说明的。答案:答 B 给 3 分 ,答 E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 答 C、D 不给分。14.作者写 “放眼自然界,人类对后代的抚养最为艰难”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简要回答。答: 答案: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并让大家认清两个事实 :婴儿的可爱特征并非有目的地进化而来 ,但是人类爱婴儿的基因却是进化的结果。 15.作者引用美国、德国科学家和英国研究者的研究实验结果,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简要回答。答: 答案:说明大人们更有意愿保护照顾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 说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16
34、.本文的题目“可爱基因的陷阱”很有趣味,作者将“可爱”和“陷阱”放到一起来用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探究。答: 答案:不矛盾。作者在文中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基因 ,即人类爱婴儿的基因 ,这里所说的婴儿是可爱的,当然基因也可爱,所以称为可爱基因。但是 ,作者同时也披露了嗅觉灵敏的玩具动漫开发商利用人类爱婴儿的基因特性,开发大量系列产品,造成可爱的泛滥的事实。因此,毫不讳言这里的“陷阱”就是温柔地陷害人的圈套,一些开发商就是借助于这种可爱的基因设置这种温柔的陷阱, 把控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可爱与陷阱并用并不矛盾。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名人访谈录之莫言李扬锋(2012 年 12 月
35、 16 日,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接受“名人访谈录 ”洋洋专访)洋洋:莫言老师,欢迎您来到“名人访谈录”。我也知道您这个时候特别忙,也特别累。莫言:是很累,但接受采访已经成了我的义务。这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惹的祸!洋洋:那诺贝尔文学奖有错吗?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没有错,只是我们国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错了。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奥运比赛不一样,奥运会你得了奖,得了冠军, 你就真的是世界第一了! 但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不能说你就是最好的,你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有可能一个什么奖都没拿到的,他比你更是一个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比你的更好,这都不一定。所以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不必盲目的迷信。洋洋:那您认为诺贝尔文学奖
36、代表了什么呢?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说明这个作家是个好作家,作品也是值得一读的 ,仅此而已。洋洋:在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您认为自己是个好作家吗?莫言:那当然,我首先是个好作家,所以才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 ,在中国好作家绝对不止我一人,我也不敢说自己就是最优秀的。洋洋:莫言老师,您太自谦了!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必定是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读了它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 那文学作品到底能带给读者什么呢? 读者又为什么去读文学呢?莫言:我想这因人而异吧!阅读是不能用功利的思维去看 ,它可以不为什么而存在, 就为享受阅读本身。一个人可能仅仅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就去
37、阅读, 一部作品可能会唤起读者对童年的美好记忆,也可能会勾起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还可能会让他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反省,或者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或者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所有这一切的感受与体验, 都只有在阅读之中才有,不可能是因为有这些感受与体验所以才去阅读的。它不像学习目的那么明确,为了考文凭、评职称、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它就像是看场电影,消遣、娱乐、寻找精神的慰藉,看之前可能对影片一无所知,看之后才有了对影片的观感。洋洋: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很极端,比如对历史人物好与坏的评价、对圣贤的膜拜与打倒、对经商的压制与推崇、或是传统文化的要与不要、再或是文学艺术的崇高与一文
38、不值,真可谓要么捧上了天,要么踩在脚下,哪里还有理性可言 ?莫言:纵观中国的历史,这些非理性的极端声音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甚至某段时期内, 它会成为一个社会主流的声音。但是不可否认,一个社会的全部声音里, 一定有理性声音的存在,当然也会有非理性声音的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积累,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大众,我想最终一定会接受理性的声音。如果把非理性的极端思想比作是某个疾病,我们的祖父、父亲、加上我们自己,三代人有可能会得同一种疾病。虽然祖父的病已经治好了, 父亲的病也已经治好了, 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会得这个病。洋洋:那人类的经验对后人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呢?莫言:我们不能因为三代人得了同一个疾病,就否
39、认经验的作用。我想历史经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面对历史经验的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贤臣告诫君王以史为鉴,但贤臣被杀,君王残暴不仁,最后弄得国破家亡 ,这难道是历史经验没有作用?这只能怪君王昏庸无知吧!洋洋:可以与我分享一下您满意的事吗?莫言:噢,比如我拿诺贝尔文学奖就很满意啊!洋洋:是不是不管内心多么强大、多么坚定的人,都希望能得到社会肯定性的喝彩?莫言:应该是的吧。一个内心足够强大自信的人,他可能会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执着地坚持自己,这个时候他可能不会去想要鲜花掌声,但是当鲜花掌声来了,他应该会高兴的。洋洋:有没有拒绝鲜花掌声的?莫言:当然有,当鲜花掌声是糖衣炮弹,那就
40、一定得小心,能拒绝就拒绝。洋洋:这就是佛教中的大彻大悟吧?好的,莫言老师,谢谢您!(选自新浪读书)1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记者没有直接将问题摆在莫言的面前发问,而是非常巧妙地顺其自然地引申到所要访问的话题或主题上去,非常默契。B.莫言对待他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认为奥运冠军 ,是真的世界第一,而自己的文学作品却不是真正的第一。C.对于“ 阅读文学作品”,莫言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阅读不能带有功利的思想, 也不要冠以“为什么”,应该去享受阅读本身。D.在中国人是否理性的问题上,莫言坦言非理性的存在及其主流性 ,但他又肯定其理性的存在, 并以三代人得病做例子
41、说明。E.莫言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只是“满意”,对于鲜花掌声则认为需要内心足够强大自信,不顾别人反对,执着坚持自己。解析:E 应是 “对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 B“自己的文学作品却不是真正的第一 ”说法错误, 原文要表达的是“不必盲目的迷信诺贝尔文学奖”,“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不能说你就是最好的”是一种较为谦虚的说法;D“非理性的存在及其主流性”错误, 原文说的是“甚至某段时期内,它会成为一个社会主流的声音”。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1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对当前文学阅读的
42、态度与看法;如何看待中国人对事情的极端态度;心灵感受的分享。 19.莫言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对待奖项有正确态度,相信自己,但也不轻视别人; 理性对待文学,肯定经验的作用; 信念坚定,淡泊名利,拒绝诱惑。 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文学作品瞬间成了热销商品, 许多人此时才认识了莫言,更有人试图买断莫言的作品进行影视改编。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 答案: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无论莫言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都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一直在社会上存在,并影响着广大读者。那些只因莫言获奖才去认识与阅读莫言作品的人, 是带着
43、功利心理与跟风心态对待文学的, 并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需要多一点理性, 少一点功利。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范传贵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 20 亿资产 ”一事,11 月 27 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 ,就此事展开调查, 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在“坐拥 20 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 ,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 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 ,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