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 科普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 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 ,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 ,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
2、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B 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 A 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 ,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
3、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 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
4、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 “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 ,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 20 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 ,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
5、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 。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
6、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选自中国青年报 ,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 ,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B李越用 “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
7、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 ,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E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 ,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 项, “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
8、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D 项, “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2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答案 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
9、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3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
10、某些能力。答案 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4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答案 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
11、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尖子生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美盖洛德 肖一架直升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拥有 1 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19 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12、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 ,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雨经常性的侵袭。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 12 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 400 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 55 人死亡,损失 2.5 亿美元。建于 60 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 5 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
13、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 8 000 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 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 1889 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 2 200 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 “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 ”他提起 1889 年的那场灾难时说, “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到处是断壁残垣
14、,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39 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 3 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 “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 ”克雷默说, “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我知道至少有 30 人失踪。 ”镇长约翰 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 42 名死者的名字的名单。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看管
15、水坝的蒂摩西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洪水涌上了 42 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伦茨说:“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他说,这个州其他的 900 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这些水坝都是 50、60 或 70 年前建起来的, ”埃拉姆说, “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 36 000 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过。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
16、、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 10 个计划之一。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 10 座“有问题水坝” 。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朗陪同的。 “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 ”埃拉姆谈起这 10 座水坝时说, “我可以放心了。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选自洛杉矶时报 ,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们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
17、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B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C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新闻的绝对真实性。D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墩附近 10 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
18、况要好的现实。B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不是“详细地描述”而是概括描写。C 项,“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有误,这二人的话主要表达的是大坝坍塌造成的后果以及对有关部门不作为的愤怒,没有阶层的问题。E 项,倒数第二段中的“曾”说明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考察并发现保养得很好的时间应该是水坝坍塌之前。6请简要分析这篇新闻以“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 ”为题的好处。答: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标题表达的意思以及使用的写作手法等。这个标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时要分析比喻的好处;同时分析“定时炸弹”蕴含的意思,比如爆炸产生的危害等。答
19、案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定时炸弹”形象地表现了约翰斯敦诸水坝存在的危险之大。标题形象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提醒当局者关注约翰斯敦诸水坝给当地带来的危险。7约翰斯敦诸水坝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实际上是要分析约翰斯敦诸水坝有可能坍塌的具体原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比如埃拉姆对这些水坝情况的介绍,它们都已经十分老旧,有些还是土质结构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埃拉姆的另外一句话, “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意思是人们至今还没有对这些水坝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答案 这些水坝都建在 50、60 或
20、 70 年前,已经比较老旧了,难以抵挡暴风雨的经常性侵袭,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这些水坝建设的时候使用的技术与现在不同(大多都是土质的) ,但目前美国政府没有对这些水坝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8. 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试从新闻体裁的角度探究其获奖原因。答: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此题,可以先思考新闻的特点,比如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可读性等。然后,从这些特点出发来分析。如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这篇新闻使用了很多数据,采访了当地人等;从准确的角度分析,新闻使用了很多具体的数字等;从可读性的角度分析,新闻描写灾难场面细腻等。作答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找出新闻中的相关依据即可。答案 客观描述见闻,真实性强。新闻记述的内容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实、客观、可信度高。列举具体数据,准确性高。比如叙述这次灾难造成的损失时,用了“造成至少 55 人死亡,损失 2.5 亿美元”等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这次灾难的情况,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和良知。分析灾难原因,针对性强。作者冷静地对这次大坝坍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成千上万老化而有毛病的水坝暗藏巨大的隐患,无法抵挡严重的洪水袭击。笔法细腻,有可读性。这篇新闻主要是向读者报道劳雷尔兰水坝坍塌后的情况,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述水坝坍塌造成的灾难现场的惨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