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语实验教材第 12 册第 8 课为 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背景分析】为学一文是小语实验教材第 12 册中的一篇古文。该文广为传诵,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不仅在于它讲述了做学问的道理,更阐明了天下
2、事物的普遍道理。文中插入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生动的背后,增强了说服力,更深入地阐述了做学问的道理,贵在立志,事在人为。学生经过了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本能够结合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他们接触过较为简短的古文,像这样长篇幅的古文还是第一次遇到。由于文章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对于中间“蜀鄙二僧”部分能够很好掌握,但对于开头和结尾部分阐述的道理不能够清楚的感知,对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了。因此,在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掌握读懂文章的最基本的词语,在读懂读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蜀鄙二僧故事的理解,明白道理。课堂上注重以自学为主
3、、关注小组交流、加强教师的点拨提升,将感情朗读、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作为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提升语文能力,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能够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检查朗读,品读论点。【设计意图:立足于第一课时的初步理解,正确流利的朗读。本节课初始,复习旧知识,巩固重点字义、梳理文章结构、做到朗读正确、流利,对课文内容,尤其是作者的论
4、点进一步感知。 】(一)指导朗读:1、读古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尽可能 读出古文的韵味)2、轻声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试着读出古文的韵味,注意抑扬顿挫。3、指名配乐读:每人读一段,听的同学边听边想:哪读的好?4、指导评价:评价后请学生把欣赏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再读读。(二)巩固字义:1、出示重点字,巩固旧知识。1、为学 学:指学问。2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学:指学习。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做。4、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迄:等到。5、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去,往。6、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恃:凭借,倚仗。7、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5、犹:尚且,还。8、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距离。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难道。10、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限:限制。注意指导: 为“学”和“学”之 1欲之南海 2“犹”与“犹未能”翻译的不同 3子何恃而往? 42、轻声读读这 10 个句子,边读边想想句子的意思。(三)回顾课文结构,品读论点。1、再次引导梳理课文结构:上节课初读已有感悟,回顾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预设:学生恩能够够粗略的感知每段的大致内容,相机板书。 )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第二自然段:论述天资第三自然段:具体事例蜀鄙二僧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2、品读论点:这篇文章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6、到底想告诉他的子侄们什么道理呢?(1) 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2) 齐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最能引发自己的思考?(板书:学:难易;不学:易难)(3) 再读,由观点(作者论点)文章是写哪方面的事情?(学习方面)再浏览文章:看看有何疑问?(引出:既然讲关于学习的事,为什么要写两个和尚去南海?)二、研读故事,感悟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感悟形象,由和尚的不同表现探究他们的表现背后的心理,进而领悟道理,得到启迪。这个环节设计,力求将古文简洁的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丰富可感的画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为充分理解作者的论点做好铺垫。充分利用朗读这个途径,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内容,让学生沉浸
7、文言文的朗朗诵读声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文字问题,解决对文意理解的困难。 】那咱们就先来研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1、梳理故事: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知道了,这蜀鄙二僧皆欲之南海,结果呢?贫者:越明年,自南海还;富者:犹未能也。 (板书) 32、运用比较方法品读探究:两个和尚都“欲之南海” ,为什么“贫者自南海还”而“富者犹未能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 出示表格:相同 不同 品质贫者富者3、全班交流:(1)贫者与富者的共同点都是“欲之南海” ,他们的语言不同,想法不同,行动也不尽相同,由此导致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具体表现为: 相同 不同 品质贫者 欲之南海 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自
8、南海还。富者 欲之南海 子何恃而往?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2)研读“吾一瓶一钵足矣”体会两次“子何恃而往?”的不同。两个“子何恃而往?”都是富者所说,是相同的含义吗?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提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品读两次“子何恃而往?” 1* 富者听说贫者要去南海,没有直接做答,而是充满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听到“吾一瓶一钵足矣” ,在富者的心里,要去南海需要怎样的准备?* 听到贫者说“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感到?(可笑,不可能,嘲笑讽刺) 读出来!* 你发现二者有什么不同?感受贫者的“立志” 、 “为之” 2* 出示句子、比较句子:分别读读,比较有何感受
9、?吾一瓶一钵矣。吾一瓶一钵足矣。(体会出:穷和尚信心十足:从“一瓶一钵” ,“足矣 ”看出来的。 )* 什么是“一瓶一钵”?贫僧认为有这二者就“足矣”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凭借这两样东西从西蜀去南海真的就“足矣”了吗?* 看地图、看蜀道难图片:结合资料说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出入困难。出示中国地图: * 再读“吾一瓶一钵足矣。 ”有何感受?(产生疑问:能实现吗?)* 设想:千百般的困难只字未提,只写“越明年” 。贫和尚会在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说具体情形)* 这些困难,贫者想到没有?你从哪感受到的?吾一瓶一钵足矣!4吾一瓶一钵足矣。* 你感受到贫者是个怎样的人?(订正自学表格:贫者有有有)订正
10、表格,适时小结: 3面对共同的志向欲之南海,如此多困难和危险都需要他们来面对、解决,仅凭这“一瓶一钵”怎么可能解决得了这么多困难呢?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富和尚多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了吗? (因为富者与贫者相比,没有没有没有)穷和尚表面上看来依靠的只是“一瓶一钵” ,这只是外在的条件,其实他内心有无比巨大的力量支持他。穷和尚有坚定的决心、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十足的信心、坚强的毅力。他相信有了这些,他不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就是“一瓶一钵”就足矣了。相同 不同 品质贫者 欲之南海 为之 有决心、有毅力,勇于实践富者 欲之南海 不为 缺少决心、毅力,不勇于实践(3)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战胜困难的
11、决心到达了南海这个佛教圣地,实现了心中的梦想,而此时的富者只能望洋兴叹,他会想些什么呢? (写下来。 )交流反馈(4)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三、立足第一自然段,品读第二、四自然段,感悟立志与天资的关系【设计意图:紧紧扣住论点,根据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联,进行引读。在连续的引读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感悟,在相关联的句子中体会到人要“立志” ,有远大的目标并且不懈努力,天资的聪敏和愚钝不起决定作用。同时读中加深对论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写文用意的理解。 】1、引读第四自然段前两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里的“志”指
12、的是什么?(结合蜀鄙二僧的故事,板书:坚定的志向 不懈的努力)2、有了志向,还有了不懈的努力,还有做不成的事情吗?引读第一自然段: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3、不仅如此,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又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1)指名说,最好结合了解的事例说(2)教师补充资料:苏洵 李时珍 蒲松龄4、再次引读第一自然段5、引读第四自然段四、体悟写法,解决疑难:【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感知形象,感悟道理,更要感受写作特色。即使是古文的学习,也要立足全篇,感悟作者的布局谋篇,为今后用于写作以及更好的继续学习古文
13、打下基础。 】51、有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想刚才的疑问:既然讲关于学习的事,为什么要写“两个和尚去南海”这样的具体事例?2、小组交流:3、谈谈你学完本文的启迪或者收获。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 1、3 自然段 2、将蜀鄙二僧的故事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 8、为学观点:为学 学:难易 不学:易难 故事:二僧 贫:为至 富:不为不至结论: 坚定的志向 不懈的努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填空:1、穷和尚是一个(虽然没有钱,却有决心、有毅力、勇于实践)的人。2、 为学中有两句话说明:做学问的成功与否是由自己的主观努力决定的,这两句话是“(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二、判断:
14、1、课文第二自然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论述人的天资、才能与“学之” 、 “不学”的关系,说明天资的昏与聪,才能的庸与敏,关键的是 “学”与 “不学”的态度。 ( )2、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从物质条件不取决定作用。 ( )3、 “子何恃而往? ”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何恃” 二字深刻地表现了富者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畏惧困难的思想特征。 ( )4、 “子何恃而往? ”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富者不但不能理解贫者不畏困难的精神,而且加以讽刺。 ( ) 5、 “吾一瓶一钵足矣。 ”两个 “一”字,表现了穷和尚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 “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2、充分利用朗读这个途径,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内容,让学生沉浸文言文的朗朗诵读声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文字问题,解决对文意理解的困难。3、紧紧扣住论点,根据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联,进行引读。读中加深对论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写文用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