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沈阳市高二数学教案: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精彩的.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39249 上传时间:2018-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沈阳市高二数学教案: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精彩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辽宁沈阳市高二数学教案: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精彩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辽宁沈阳市高二数学教案: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精彩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辽宁沈阳市高二数学教案: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错误中生成精彩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案例回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大家知道等差数列是一类重要的特殊数列,它除了定义、通项公式、前 n 项和的公式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正确地、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我们在求解等差数列的有关问题时得心应手。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问题(投影显示):问题:已知数列 nab和 都是等差数列, nST和 分别是它们前 n 项之和,且nS4+3=T25,求8ab。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不同解法。请大家尝试,看谁解得快,解得好,想到的方法多。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跃跃欲试,立即投入到解法的探索中。2展示错解,暴露思维

2、学生求解的同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发现学生 1 和学生 2 很快得出了结果,他们所用的解法不同,但都是错误的,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时我请他们到黑板上将解题过程展示出来,以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辨析,学生 1:因为nS4+3=T25,因此,可设 nS=4n+3, nT=2n+5,于是 887 87 aa8(7)4,285(7)2,=bb故 得学生 2:因为nS4+3=T5,因此,可设 nS=k(4n+3) , nT=k(2n+5) ,于是87 87ak8k7()63k,285k7(25)3kb( ) ( ) 。3错解辨析,正本清源教师:学生 1 和学生 2 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解法,所得的

3、结果都是 2,他们的解法对吗?学生 3:学生 1 的结论对,但解法不对,因为由nS4+3=T25,不能得到nS=4n+3, nT=2n+5,学生 2 的解法是对的。教师:学生 3 指出了学生 1 解法的错误所在,肯定了学生 2 的解法,大家有不同意见吗?学生 4:学生 2 的解法也不对,设 nS=k(4n+3) , nT=k(2n+5) ,表明了数列nab和的前 n 项和都是 n 的一次式。而等差数列如果不是常数列,它的前 n 项和 S是一个形如 2+的二次式,因此应该设 n=kn(4n+3) , n=kn(2n+5) ,从而得到。87 87=Sk483k7(43)6k,285k7(25)3k

4、bT( ) ( ) 。故得 8a9b5。教师:学生 4 指出了学生 1 和学生 2 解法的错误所在,8a9=b5并给出了正确的解法与答案,非常好。由 n-S=a+d( )知,只有当等差数列是常数列时,才能将其前 n 项和设为 nab的形式,而本题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学生 1 和学生 2 犯了偷换题设的错误,其原因在于对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特征认识不到位。4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教师:学生 4 抓住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给出的解法非常好,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求解呢?可以相互讨论。 (经过一番探究和讨论,不少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学生 5:可以设等差数列 na

5、b和 的公差分别为 d 和 d,由已知恒等式,令 n=1,得n1nS+=Tb令 n=2,得121ad42+31=59;令 n=3,得1231+a=bbd。由解得 1174, , , 81763a=+7db4=d+, 81735b=+d=d4。故可得895。教师:很好。学生 5 抓住等差数列的基本量,运用从特殊入手的思想方法,找出两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的关系,通过减少未知量的个数,求出了8ab之比,很有创意。学生 6:(迫不及待的)我有更简便的解法。能够得解由n2-1S=T,能够得8a9=b5。教师:啊,很妙!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将等差数列的通项 a 与前 n 项和 联系起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

6、架起了桥梁。这种解法,我倒没有想到,真是青出于蓝啊!(谦虚一下,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学生 6 给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法。一般地,如果已知两个等差数列 nab和 的前 n 项和的比值nSp+b=Tqc,求k,都可以按照学生 6的方法来解。这种方法操作方便,过程简捷。5 .再掀波涛,更进一步讨论到这里,学生都想松一口气了,但我意犹未尽,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同学们,两个等差数列 nab和 的前 n 项和 nS与 之比一定能表示成关于 n的一次分式函数吗?(学生们又热烈地讨论起来了)学生 7:一定能,因为我能证明这一结论,由n1n1-S=a+dT=b+d22( ) ( ) , ,得

7、 1n11ana-pn+b2=-T qcb( ) ( )( ) ( )。教师:非常好,这一结论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定理,就叫做学生 7 定理吧!根据学生 6 的方法,我们知道在两个等差数列 nab和 中,一定有n1nSa+=Tb,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定理,叫做学生 6 定理。围绕这个问题,你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来呢?学生 8:从学生 6 的方法中,我发现,可以把kab用 nS和 T的比表示出来。教师:是吗?说说看。学生 8:12k-kk12k- -1-a+a2+a=bbbT( )( )。教师:看来,探究是没有止境的,学生 8 证明了更漂亮的结论:在等差数列nab和 中,通项 n

8、ab和 之比与前 n 项和 nS和 T之比之间具有如下关系:2-1nS=T6.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探究到这里,很快就要下课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探究活动持续和延伸到课外,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教师:本节课,我们从一个等差数列问题的错解出发,通过大家的努力,不仅加深了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式和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还发现了三个重要的结论,得到了两个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你们有没有想到:更一般地,等差数列 a的前 m 项和与 nb的前 n 项和之比它们的通项的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建议同学们课后做进一步的探究。(三)教学感

9、悟 英国心里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 ”面对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解,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呢?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喜欢采用“告诉”的方法,一是针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告知学生错因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称为“亡羊补牢” ;二是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提前暗示,事先指出,让学生“防患于未然” 。但效果怎么样呢?往往是学生听起来懂,做起来错,学生责怪自己粗心,教师埋怨学生太笨,果真如此吗?症结何在?正如著名的数学教育家马明先生所说的那样:“犹如抛盘子节目,老师抛得越快,学生丢得也越快。 ”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对错误的认识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成功的乐趣只有在经历失败的痛楚后才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闪光点” ,变告诉为探究,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和交流中学习,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这堂课中我尝到了甜头,我会在教学中继续大力发扬这种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