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1)诺尔曼白求恩(2)背景三、整体感知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细读分析1. “想真正了解一个
2、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
3、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4)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9. 1945 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
4、,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10. 作者在第 17 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五、深入探究1.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2.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 “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 ,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六、分析艺术特色1. 抓住特点写人物。2. 分清主次定结构。3. 叙
5、议结合显主题七、拓展延伸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 22 年。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 2010 年 10 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 40 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 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 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 20 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 3 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 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八、达标检测九、作业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