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58302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试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000 字试论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孝道为支点。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德育对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然后重点从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模式、内容、方法以及其现代启示来介绍中国古代德育。【关键词】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孝道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1家庭教育是整个

2、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培养,尤其是品德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等等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传为美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般。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然后“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3、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君子,尤其注重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道德至上的观念。中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 周易中的家人 渐 蛊节等卦,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如周易之作在殷、周之际,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家教历史,便已有三千多年了。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自然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尚有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佳事、懿行,有的虽不以“家训”名,但无疑也应属于中国家教。 2汉代以后,由于儒学逐渐在社会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相

4、应地也以诗礼之教为主,以忠、孝、节、义为基本要求,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逐渐规范化,并相继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比如著名的颜氏家训 ,作者为南北朝末年教育家颜之推。他从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诸如尊老爱幼、为人正直、勤俭朴素、刻苦学习等内容,在今天还具有积极意义。 3二、中国古代家庭德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家庭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家庭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去训练、陶冶每一个家庭成员,

5、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感情和道德习惯,最后使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自觉的道德需要。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因此,家庭教育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待人以礼、立志勤学、自强自立、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注重节操、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使其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一)古代家庭教育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中,“家”既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生活的细胞。

6、“家”本初含义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其延伸为网络结构的社会关系“家族”,进而拓展为整个社会关系“国家” 。在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视野里,“家”即“小国”,“国”即“大家”,“家” “国”一体。这种由家家族国家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因而“家”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秩序的基础,也构成了社会精神文化的堡垒,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及道德规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会的显层文化中便表现为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政治伦理和伦理政治。在四书五经中,“齐家”和治国

7、”紧密相联,“私德”和“公德”融合为一。中华民族是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事、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极其道德修养从小抓起。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

8、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道德教育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师教”)紧密地结合起来。4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中,逐渐形成了以“五伦”“三纲”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并被儒家称为“天经地义”的纲常名教的核心。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内容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规范。1.家庭伦理教育。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它所包含的关系是人们最普遍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自然的关系,又是社会的关系。在家国一体的观念蕴育下,家庭在传统道德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伦理道德是在基本的纲常伦理即

9、三纲五常基础上展开的,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中有两项用来规范家庭内部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有三伦调节家庭道德关系,而君臣是父子的强化,朋友则是兄弟的推衍,即使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也是家庭伦常的扩展。可以说家庭伦常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主要表现在父子、夫妻、兄弟三对关系中。家庭伦理教育,主要是以孝悌为中心,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的教育,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关系。(1)要求父母“慈” ,子女“孝”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在“慈”与“孝”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

10、的是“孝” 。关于“孝”的内涵,中国传统道德有详尽的界说。孔子认为孝子应该“无违”于父母,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章)(2)在夫妻关系上,要求“夫义妻顺” 。左传中说:“夫和而义,妻柔而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但在“夫义妻顺”中,中国传统道德更强调的是“妻顺” 。 “三纲”中“夫为妻纲” ,权利向“夫”倾斜。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妇女提出了“三从”(在家从父,及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给

11、妇女规定了很多道德诫条,包括“缠足”这一惨无人道的要求。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3)在兄弟姊妹关系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对弟友善,弟要对兄梯恭。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在“兄友弟恭”上权利向兄长倾斜。中国传统道德强调“长幼有序” ,内含着“幼”对“长”的服从,这是宗法等级制的伦理秩序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孝”“梯”并列,当作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2.礼仪教育“礼” ,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 “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 “礼仪” ,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礼节仪式。中国乃“礼仪之邦” ,早在三

12、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基本成型。孔子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明确指出礼仪是一种做人的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之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这个道理。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彰显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7“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1)做为礼之“本”的

13、精神和原则可以归纳为“亲亲”和“尊尊”,其核心是“别” 。所谓“亲亲”是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人人皆要亲其亲,长其长,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人人都应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所谓“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即所谓“尊尊君为首” 。忠高于孝,国重于家。在“亲亲” 、 “尊尊”两大原则之下,又形成了“忠” 、 “孝” 、 “节” 、“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所谓“别”,礼记上解释得非常清楚:“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14、也。 ”由于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与天地相通,所以“礼者,天地之序也?故群物皆别。 ”“天地尊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大小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矣。 ”8礼区别社会等级、划分社会角色、维系血缘家族纽带、衡量社会成员之间亲疏远近关系,在其深层次上,是对天地间自然秩序的感应模仿。(2)礼之“文”的礼仪,是礼的精神和原则的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做为礼之“文”的礼仪,是,是一整套大到国家的政事、军事活动,小到个人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琐细密、等级鲜明的礼节仪式,其内容包罗万象,极其繁琐和庞杂。涉及到“丧、祭、射、御、冠、昏、朝

15、、聘”,9从国礼到家礼。按照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称之为“五礼” 。吉礼,即祭祀之礼,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祭祀的对象有天地、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嘉礼,内容比较庞杂,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之礼和贺庆之礼。例如男子成年加冠的成年礼,皇帝纳后、册妃和官僚贵族及百姓娶妻嫁女的婚礼,关于皇帝、官僚服饰、冠冕、车辂、仪仗等的详细规定,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要求,还有正月初一、冬至及每月朔望等时节官员朝贺皇帝举行的朝仪等等。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在秦以前是天

16、子接受诸侯王朝见等方面的礼仪,在秦以后主要是皇帝接受藩王朝和外国使者的觐见礼,历代帝王封前代帝王的后裔的礼(如周天子封夏、商帝王的后裔),皇帝与官僚议事的朝会时举行的仪式,按尊卑排位次等礼。军礼是行兵仗之礼,出师征伐前的仪式,命将出征的典礼,以及四时田猎、建造城邑、划定疆界等所行之礼。凶礼,主要是丧葬之礼,如丧服的礼制规定,埋葬和吊唁死者的礼仪,帝王贵族官僚死后的谥法等。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10(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方法1 家训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西周,成熟于隋唐,完善于明清。谢宝耿认为“家训,顾名思义就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辞源),主要指父祖对子孙、

17、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包括兄姐对弟妹的告诫,夫妻之间的嘱托,以及后辈贤达对长辈、弟妹对兄姐的希望、要求。其文字记录包括家书、家教、家规、家法、家诫、家范、家风、家订、家礼、家道和遗训等多种形式:其文学体裁有书信、散文、词、格言、座右铭等。 ”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是父祖尊长向后辈传授儒家礼法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最基本方法及原则。2.言传身教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长辈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修正己身,为子女后代做道德的楷模。不仅要“言传” ,更要重视“身教” , “身教重于言

18、教” 。父母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子女幼时,多从模仿父母的言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3.教自幼始增广贤文中强调“训子须从胎教始” , 颜氏家训中强调“教子当及婴稚” ,自幼便加以教诲,使其动静、举止皆入礼合序。若在子女幼小时忽略教诲,一旦“骄慢已习” 、“习惯成自然” ,便悔之晚矣。宋明理学家“二程”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之?虽日挞而求其不

19、升,不可得也。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下)4.祭祖敦德中国古代很重视通过血缘亲情敦促德化,以祭祖敬长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尚书中说:“奉行思孝,接下思恭。 ”(尚书太甲)通过对祖先的纪念,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美德,不忘先祖的养育之恩,从而戒慎自己的言行。5.监视督察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违背伦理道德,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家庭乃至整个家族都跟着“丢脸” ,是“有辱宗门”的事。所以,家庭、家族成员特别是长者便成了严格的道德监督者。当然,各个家族成员也都是被监督者。大家相互监视督察,族长在这方面有崇高的权威性,并享有表彰、制裁权。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现代启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受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20、价值观多元化,使现代人内心空虚,无所适从。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几千年沉淀下来,其合理之处,应该传承下去。今年来,传统文化再一次得到重视,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应得到提高。而家庭教育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理性培育与德性熏陶是亲子间伦理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两根支柱。人首先是一种伦理性的存在,人之为人全在于人有道德,人能立身处世,也在于人能心存他人,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自身。整个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人,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含义。要重视家庭对人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一)家庭教育中孝

21、道的教育当今社会,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视父母为累赘的现象,屡见不鲜。孝道有助于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成长自立,长大后,作为对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的回报,孝敬、赡养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因而,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孝道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安定,不致出现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如果孝由小家扩大到周围,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万物,则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战乱、冲

22、突和纷争,而多了团结、和谐与温情。(二)家庭伦理观念的现代价值当今家庭多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人伦关系主要有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样三种关系。夫妻关系是构成家庭人伦关系的根本,古今亦然。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夫妻之间的道德要求是双向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兄弟姐妹之间的道德,亦应做如是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强化家磨伦理、道德建设,建立民主、和睦、亲善的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夫妻“互敬” 、父母与子女“慈孝” 、兄弟姐妹“友爱”的家庭道德,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三、结语在家庭教育中,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23、。上文提到的传统家庭教育的许多方式方法,都可以借鉴来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服务。比如家长的率先垂范。古代家训教化中非常注重家长、族长、宗正的道德修养,要求家长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得偏私。家长能够以身立范,子弟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家长的示范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首先要家长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传统家庭教育的发展史也证明,凡是德风淳厚的家庭、家族,无不是管理、教化制度完善、措施得力的家庭、家族。参考文献: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局,1997:2.2张崇琛.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山东教育.3王叶叶. 略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教学探

24、索.4杨 雷, 魏长领 .中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今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5姚艳红.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 中国成人教育,20076孔子.论语7 礼记礼器8 礼记乐记.9吕 丽. 论中国古代的礼仪法.长春:吉林大学.10礼记礼运.11吕耀怀,卢 军.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12魏英敏. 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建设. 浙江学刊(双月刊),199613郑珠仙. 家庭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纵横谈.14高继成,赵静霞. 中国古代德育借鉴与启示.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5吴 捷.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意义.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荐妇联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荐妇联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荐家长会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演讲稿 荐“市家庭教育十五计划评估报告”教育工作计划 荐“小学家庭教育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