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秋水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的寓意。教学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寓意。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2、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柯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
3、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三、诵读感知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正音: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卡片一:古今异义至于北海(至:动词“到” ,于:介词)望洋向若(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秋水时至(时,按时)卡片二:通假不辩牛马(辩,通“辨”)径流之大(径,通“径”)卡片三: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卡片四:文言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
4、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卡片五:一词多义径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卡片六:成语望洋兴叹: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卡片一七:固定格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 ,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 ,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河
5、伯为何“始旋其面口,望洋向若而叹”?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的盲口崇拜。(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对比(见板书)(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
6、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
7、体会他的哲学思想。板书设计秋水庄子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于是焉 于是焉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口崇拜有比较才有鉴别四、 课堂小结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 。学哲学的口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诊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
8、神守望” ,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五、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身体”就是
9、寓言故事, “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二、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a.解决以下问题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口标如何?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
10、书:难方一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
11、: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 ,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口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 ,加强了反问的语气。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 ,智叟则称
12、愚公为“汝” ,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 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气较轻、委婉。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学生试读3.分析智叟的形象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畏难而止自作聪明4.分析愚公的形象a.智叟自作聪明
13、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雯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追问:“而山不加增” ,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知难而进
14、大智若愚c.愚公“年且九十” ,只剩“残年余力” ,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初”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分析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移山之利。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a.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
15、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四、理解寓意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思路:敢于迎接挑战;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志当存高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团结就是力量。2.辛卜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
16、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同:人数、外援、结局。过渡: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五、 拓展延伸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17、望。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学生自由回答。六、总结升华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
18、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七、 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知而进 大智若愚智雯畏而止 自作聪明22 关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
19、语气。四、提出“突破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35 一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 35 天(故事持续的天数)5 一故事发生的 5 个场景4 一蔡桓公病情加重的 4 个过程3 一扁鹊提出的 3 种治疗方法2 一故事中有 2 个主要人物1 一意料之中的 1 种结局六、延伸“突破口”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七、小结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口的是什么?(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ll、布置作业根
20、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口自拟。23 捕蛇者说教学目的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文的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教学时数3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重点1.作者简介。2.“说”的特
21、点。3.正音、诵读。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音四、朗读课文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五、默读、理解课文六、布置作业1.弄懂词句。2.思考各段段意。第 2 课时教学重点1.第 1 3 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段意概括。教学过程逐段讲解课文第 1 段一、全班同学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第
22、 2 段一、叫一名同学朗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一:第 2 段的段意如何概括?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 “专其利三世矣” ,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第 3 段一、全班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这段写什么?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四、布置作业1.熟读第 1 一 3 段。2.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
23、点。第 3 课时教学重点1.第 4、5 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衬托、对比写法。3.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 4 段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二、词句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 “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 “君”:敬称。“将”:打算。 “生”:使动用法,使活。“之”:代自己,我。 “斯”:这。“之”:的。“未若”:不如。 “甚”:厉害。 “向”:I 日时,往昔。“为”:做,干。 “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
24、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三、内容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 5 段一、全班同学齐读二、词句三、内容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残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口的。四、写作特点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对比。以其
25、乡邻60 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口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作,制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做,干。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为了。 “故为之说。 ”离去,意为医治。 “可以已大风。 ”已经。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征收。 “岁赋其二。 ”租赋。 “孰知赋敛之毒”恶疮。 “可以已屡、病。 ”疫病,疫气。 “呼嘘毒病。 ”缴纳。 “当其租入。 ”收入。 “竭其庐之入。 ”每年。 “岁赋其二。 ”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 ”很。 “貌若甚戚者。 ”厉害。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超过。
2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好像。 “貌若甚戚者。 ”你。 “若毒之乎?”怨恨。 “若毒之乎?”有毒的。 “呼嘘毒病。 ”害。 “孰知赋敛之毒”活,存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 “而乡邻之生日暨。 ”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喂养。 “谨食之。 ”看。 “今以蒋氏观之。 ”考察。 “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的。 “永州之野多异蛇。 ”取消句子独立性。 “悍吏之来吾乡。 ”代词。 “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表并列。 “黑质而白章。 ”表承接。 “退而
27、甘食其土之有。 ”并且。 “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 “而吾以捕蛇独存。 ”连接状语和谓语。 “号呼而转徙。 ”而,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 ”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 ”表口的。 “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此。 “永之人争奔走焉。 ”之。 “时而献焉。 ”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吗。 “君将哀而生之乎?”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 “叫嚣乎东西。 ”在。 “吾祖死于是。 ”给。 “余将告于往事者。 ”及于,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比。 “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28、1.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2.完成课后练习。2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3.品味字句。教学重点1.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2.记住诗词中的千古名句。教学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赏析使至塞上1.了解作者王维,字摩洁,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2.理解诗意3.赏析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
29、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口,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河落日圆” ,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 “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
30、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裹和深长。 “孤烟直” 、 “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弯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云霄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
31、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 。 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4.朗读背诵二、赏析泊秦淮1.知人论世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杜牧从小有着经邦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使他感慨良多。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关心世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如他 25 岁时写的感怀诗 ,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暴敛造成的国弱民贫的深重灾难,歌颂太宗李世民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
32、李纯武力削藩平叛之举,希望朝廷励精图治、平息战乱、实现安定统一。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中“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句,质朴简洁,精警动人。又如郡斋独酌河蝗 早雁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口的篇口。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 题乌江亭 题商山四皓庙 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场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
33、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 过华清宫三绝句等。第三类,写景抒怀,纪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登乐游园 江南春 泊秦淮 山行 清明等。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如题桃花夫人庙和月诗,同情被楚王虏获、终身不语的息夫人和被汉武帝遗弃、禁闭冷宫的陈皇后。在金谷园和宫人家中,他感叹被逼跳楼的绿珠和身如囚犯的宫女。在长篇叙事诗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中,他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写出杜秋娘和张好好两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变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的斗争和社会的变化。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34、”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看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洪亮吉说得好:“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于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见北江诗话)。前人评价杜牧诗“俊爽” 、 “俊迈” 、 “气俊思活” 、 “雄姿英发” 、 “情致豪迈” 、 “轻倩秀艳” 、“豪而艳,宕而丽”等。李商隐曾写诗极表对杜牧的关切和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杜司勋)。含蓄而准确地道出了杜牧诗歌那种把忧国忧
35、民的伟大抱负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杜牧既善用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叙见闻;既长于舒徐宛转地描述人物故事,更长于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自己的瞬间感受;既注意叙议结合,又注意情景交融;既常用对照手法,又巧以数字入诗。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绚丽多彩,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诚如全祖望所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鱼吉绮亭集外编)。2.理解诗意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
36、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3.赏析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
37、,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魅力。此诗写秦淮月夜,扑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口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4.朗读背诵三、赏析无题1.说说作者2.理解诗意这首诗写作年代不明,有说作于开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从明显描写的内容看
38、,似是一首爱情诗。首句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二句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想象被怀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结尾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则这场恋爱必是难有成果的苦恋。另一种可能是:此诗并无本事,只是作者抒写一种经过概括、提纯的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体验,或者是友情体验,或者兼而有之。如此,则是托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总之,此诗最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3.赏析就诗
39、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邀,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领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4.朗读背诵第 2 课时一、赏析洗溪沙1.了解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
40、、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溢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看宿。2.理解词意晏殊词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晏殊的精神生活潇洒出尘,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心灵。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在歌乐中品味空虚,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化为幽怨深至的小词。这首洗溪沙大约正是写于某次宴饮歌乐之后。词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把酒而唱新词,本是开心的雅事,但却忽然想到节气可复而人生不可复,亭台依旧而人之岁月已逝,遂对乐景而生悲
41、怀。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在不经意间淡淡泛出,却强烈地撞击着智慧人类的心灵,引发人灵魂的悸动。晏殊冷静地深思,当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感觉掠过心际时,他没有绝望,只是一缕高贵的感伤。3.赏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 ,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 ,以歌俏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
42、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揉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纤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
43、可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制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是无情与有情、可重复的自然与不可重复的人生的对比,从而凸现出人生之无奈。这组对仗句看似妙语天成,不假修饰,实则煞费苦心,得之不易。据复斋漫录载,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写成后,隔了一年多仍未对出下句。后路过维扬,寄居大明寺,他的朋友王琪对出了下句。晏殊因此将王琪“辟置馆职,遂跻侍从” 。 “小园香径独徘徊” ,写一种高贵而美丽的思想者的孤独。4.朗读背诵二、欣赏水调歌
44、头1.知人论世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见金山志)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博擅众艺,著述繁富,他的诗、文、词都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他的书法也好,后人对宋代书法“苏黄米蔡”之称,苏轼居首。他还是北宋文人画(水墨写意画)的代表画家。他还是一位儒、道、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思想家,一位通达古今的学者,一位兼通药理、美食等多种生活经验的全才,林语堂苏东坡传序云:“一提到苏东坡,中国总是会心地一笑” 。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东坡乐府三卷。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45、(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点一学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分小组交流问题。(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闺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闺一望月写景;下闺一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5.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6.朗读背诵。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