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学习课文1、识记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 、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
2、确停顿。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古人贵朝闻夕死且人患志之不立来源:gkstk.Com或说处杀虎斩蛟(2)、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3)、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思考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 掌握成语 “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为乡里所患来源:学优高考网、始知为人情所患、人患志之不立、人贵朝闻夕死来源:gkstk.Com明确:、为乡里所患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人患志之不立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人贵朝闻夕死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 (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
3、死可矣” 。 )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思考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明确: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 )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3、精读课文,研讨探究(1) 、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
4、以下问题。、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2) 、学生思考、讨论。(3) 、明确、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 “斩虎击蛟” “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 ,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文章写周处
5、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 “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 ,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 20 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
6、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4) 、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拓展延伸思考:(1) 、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2) 、 (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明确:(1) 、文章中周处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凶强狭气”是少年周处的主要性格特征。为害乡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现他“凶暴强横 ”的一面;劝说杀虎斩蛟”表现他“争强好斗”的一面,而得“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则说明他的“狭气”中含有“狭义” “逞义气” “救人之难”的成分,否则,他就不会去替百姓除害,也不会良心发现“欲自修改” ,这是他改过自新, “终为忠臣子”的性格基础。(2) 、一方面肯定、赞扬周处改过自新之举,一方面鼓舞“朝闻夕改” 、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则启示人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三、教师小结周处的故事说明了一条真理:一个人尽管有缺点和错误,只要知错改过,勇于自新,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习和发扬周处勇于错改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