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谈诗一、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1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1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 1 课外 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2、 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 题 示 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附 相 关 资 源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 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 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 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 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 至 1945 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 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
3、 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 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 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 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 年下放农村。1961 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 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
4、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 年回国,在海外飘泊 16 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 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 年在沪入党,1938 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 年任天
5、津文协主席,1955 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 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 年 1 月1946 年 10 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 1932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其它内容 内容 教学
6、处理 课时 诵 读 欣 赏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
7、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
8、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
9、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10、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 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 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