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18334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2雨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雨 说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禁锢” 、 “喑哑” 、 “留滞”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语”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2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3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难点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1郑愁予的相片。2雨景的图片。2 课时王维曾写过一首阳关三叠 ,其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意境。因此我们说,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不仅有这些历久弥新的名篇,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它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歌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

3、拍,去聆听雨说 ,去感受现代诗的魅力。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20 世纪 80 年代曾多次跻身中国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之列。代表作有错误 梦土上 窗外的女奴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 。其中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我们从中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欣喜之情。副标题起了揭示主旨的作用,给读者解读这首诗歌提供了一条捷径,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性,从而更好

4、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 ),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 ,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停顿、重音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

5、;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情,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当/ 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3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 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

6、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第七、八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2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理出诗作结构,为诗作的三个部分命名。“雨说”在诗中出现了五次。诗作结构是:(1)第一部分:(一 )雨的到来。(2)第二部分:(二八 节)雨的邀请和来意。(3)第三部分:(九 节)雨的归

7、宿。3齐读第一至五节。(1)诗作是用第几人称写作?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用第一人称写作,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 ”,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 “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 “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 “亲一亲” ,表现雨的轻柔(3)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

8、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我们对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江南风情融为一体的意象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1齐读第六至九节。(1)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 长)(2)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 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 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3)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

9、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 “笑弯了腰” ,石狮子“笑出了泪 ”,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旗子“哗啦啦地响”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 狮子、小燕子 这些自然界的精灵 ,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 “笑”体现了诗人乐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5)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不再回去” 、“快乐地安息” 都表明了雨的

10、命运。(6)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2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亲切感,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4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这首诗歌给我们的享受,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板书:美) 。是谁带给我们这种美?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而正是它把我们带进了这美妙的诗境中,让我们沉浸在“雨”的

11、滋润里,感受体味吧。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与美相伴!”雨 说 第 一 部 分 (第 一 节 ):及 时 雨 探 访 四 月 大 地第 二 部 分(第 二 五 节 ):带 着 爱 心 而 来 的 春 雨请 求 孩 子 们 亲 近 它 并跟 它 一 起 迎 接 春 天(第 六 八 节 ):雨 鼓 励 孩 子 们 要 勇 敢地 笑 对 生 活第 三 部 分(第 九 节 ):牺 牲 了 自 己 的 雨 把 欢 笑带 给 孩 子 们 爱 的 使 者(1)运用拟人,亲切自然。全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

12、人笔下的春雨就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它与孩子们仿佛好友一般亲切地交谈,娓娓道来,使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2)想象丰富,诗意盎然。诗人在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之外,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 ,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传达出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雨 说郑愁予爱的使者 春雨孩子们 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温暖 春天亲切 希望勇敢 笑声无私 甜蜜赏析诗歌离不开语言品析,本节课有两处语言训练。一处是在第一课时欣赏雨的形象环节,一处是在第二课时。两处的语言训练,要求具体,有本可依。此外,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一节和第五节。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探究冬景的象征意义来切入主旨的理解。学生们品读第一节时完全是通过第一节中的“禁锢” “留滞” “喑哑”等几个词感受到冬天的寒冷、阴沉。结合背景,不难理解是折射了作者对当时文革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