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5085088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习生如何上好第一堂语文课及实习注意事项,江西师大附中 刘星,实习生实习注意事项: 1、目的单纯,目标明确 2、时常微笑,礼貌待人 3、衣着得体,注意形象 4、态度认真,吃苦耐劳 5、取百家之长,勤学好问 6、维护好班级原有秩序 7、取德育之经,获第一手资料 8、观察学生,了解当代学生特点。,如何上好一堂散文? 以冰心的荷叶 母亲为例,一、明确考点:中考语文记叙性散文的考点 (1)词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含义。(理解能力) (2)文章把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就要我们找到文章的线索。(梳理能力及概括能力 ) (3)要点概括,基于理解的语句,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

2、归纳语句、语段及全篇文章的意思,能概括中心意思。(概括能力) (4)内容探究,主要指能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分析能力) (5)作品感受,指能感受作品人物形象或其他的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文中的表达技巧,并作出简单评价。 (鉴赏评赏 ),二、课前分析: (一)、由于冰心先生属于我国五四运动后著名的女作家,所以教学时要对学生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主要介绍冰心写作风格。(参考冰心儿童文学文集,百家讲坛 冰心篇) (二)、可以登陆“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查找初中阶段选入的冰心作品。七年级有荷叶 母亲、八年级有观舞记、九年级有谈生命,七年级有冰心的繁星、春水的名著导读。我习惯把教材中的

3、同一名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介绍,以期形成一种整体意识。 (三)、每篇课文的教授前要让学生明了其所属的单元,比如本篇选自七年级上的第五单元,单元内容是“谈亲情”,单元目标是1、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亲情意识2、整体感悟文章内容3、语言的积累4、写法的借鉴5、学习朗读6、圈点勾画,三、对学生的分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还是很有兴趣的,也是易于理解的,所以本文的主题不是很难探究,学生难做到的是把文章条分缕析的分析透,他们在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一块还需锻炼,另外,他们对借物喻人这种手法与象征的区别还需点拨,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四、确立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母爱对诗人的浸润

4、,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2、学会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3、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教学难点),五、教学流程 1、导入注重趣味性,注重与课文的联系性。冰心在美国威斯里女子学校得了肺病,被迫休学一年,原来这是母亲遗传给她的家族病。这本是一件坏事,冰心却说:“我爱妈妈,所以我也爱这个病。”从这荒诞的言辞中可见冰心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2、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名著导读繁星、春水,说出冰心作品中“爱”为永恒主题。“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是冰心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易于加强对本文的理解,也解决了冰心为什么要写本文的目的),3、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达成目标二) 父亲的朋友送了

5、两缸莲花(引出下文) 故乡园院有许多花 花与人的关系(插叙的作用为下文以花喻人做铺垫) 回到现实:三见红莲,4、理解关键句,理解中心(达成目标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就像荷叶,我就像红莲,当人生的风雨来了,当人生的困难挫折来了,除了你,有谁能为我遮风挡雨呢?有谁能保护我让我安然无恙呢? 中心:母爱对诗人的浸润,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5、为什么运用这种写法借物喻人形象化,爱是无形的,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了,联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缺点:并不感人,有点矫情(本人观点)

6、 6、和在山的那边的象征手法有何不同?(达成目标三)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事物和暗示的人或物没有共同点。 借物喻人: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一种修辞格。,7、如果你写会以什么喻母亲呢? 棉被、阳光、春风等等,可如何成文呢?看得出还是比较难。 8、家庭作业 仿写借物喻人手法表达对父母的深情。,六、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确立是否准确 2、反思教学流程是否贯彻了教学目标 3、反思有没有有效地利用教学生成 4、反思学生有何得,如何上好一篇古文? (以桃花源记为例),一、课前分析这是一篇陶渊明

7、(名家,田园诗派的鼻祖)所写的代表作。在初中教材中,选入了陶渊明两篇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两首诗歌(归园田居、饮酒),分别在八年级上,八年级下,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把诗歌和桃花源记和诗歌合并先上,只留五柳先生传在八下单独上。对于名家作品,我采取的方式是结合作者生平串在一起讲,有利于串成体系,便于深刻理解,便于记忆,增强文学兴趣。,二、备课准备 1、查阅了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卷二) 2、上网收看了百家讲坛陶渊明与他的田园诗北大孙静教授主讲 3、阅览教师教学用书,三、中考要求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目标 正确诵读:读音、节奏(停顿)、语气。 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

8、用。 把握文言虚词:常用文言虚词。 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言句式。 言为主,文为辅 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 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评价)、概括中心意思、归纳主题思想。 体验感受、问题探究、能力迁移。,四、确定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其人,其文的目的 2、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五、教学流程 1、先讲背景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江西九江人。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年少时和所有的文豪一样渴望建功立业,但由于陶的时代政治黑暗(世俗久相欺,雷同

9、共誉毁伪,求真成为陶渊明的人生取向),门阀制度森严,又处于晋宋易代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所以陶29岁才出来为官,到41岁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中途几宦几辞,最终毅然隐居。隐居后,面对田园生活,当时社会,人民极度困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所以他的社会理想追求真纯的生活境界(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所以“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给自足,和睦共处。 解决为什么写桃花源记,2、疏通文意 注重关键实词、虚词,句子翻译,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10、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作为,沿着、循着,鲜嫩美丽,尽,林尽水源,便得(出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舍弃、放弃,刚刚,仅,又,再,类,田间小路,互相交错连通,借代,指老人小孩,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具:详尽地,咸:都,要:通“邀”,乃:竟然,足值得,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已经,沿,拜见,动词,做标志,计划前往,不久,名词,标志,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

12、声却处处可以听到。,重 点 句,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古今异义,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文言句式:省略句,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13、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感知文意,合作探究,写法特点探究,层层设疑的写法,使得桃花源亦真亦幻。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

14、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带有一种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小结:,课后作业,一、背诵课文 二、听写字词 三、阅读桃花源诗 四、谈谈你对这样一种桃花源式的社会的看法。,南昌市古文教学的几点注意: 1、由于南昌市只考课内文言文,所以教学要紧扣教参,不能有所遗漏。 2、古文教学重在巩固,默写和听写必不可少。 3、古文教学重在练习。上一篇做一篇练习。 4、课前学生抄好原文,课上抄好译文,做好笔记,文言文课堂就不会枯燥,会很紧凑,扎实。 江西省古文教学的几点注意: 1、注重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等的归纳。 2、加大阅读量,培养文言文语感。(可看世说新语史记古文观止) 3、加大课外阅读题的练习。,请多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