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德阳五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巧用故事彰显风采.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080268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五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巧用故事彰显风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巧用故事彰显风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巧用故事彰显风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阳五中 刘俊霞我们都爱听故事,这是拥有好奇心的表现,初中生更是如此。利用这种情况,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故事,和内容相互应和,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强化学习内容。笔者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后,对课堂上故事的运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懂文言文教学中,故事的调节氛围的意义更为明显,这当然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文章的的教学中,现将我本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插入故事拓主题笔者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让同学们谈谈宋濂求学时的种种困难,生回答比较活跃。当问到他为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生回答: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有说是“益慕圣贤之道” ,这两个回答都不算错,但是也还不是最根本的

2、,于是追问他怎么就不知道呢?难道他不是一般人,他是superman,因为他“中有足乐者” ,就是内心足够强大,精神力量强大。所以他可以在一群“烨然若神人”的同窗之间而不觉得自卑。由此联系到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正面的故事便是孟母三迁,学生知道,但是反面例子学生就知之甚少了,于是笔者补充了一个少年犯的例子,因为不能适应贵族学校的生活,不能容忍自己在同学之间的平凡,而最终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的父亲,是父亲让自己从公立学校转入贵族学校的,于是便有了子弑父的悲惨结局。学生眼睛睁得大大的,静静听着故事,又发出感叹,为什么要杀他的父亲呢? 因为学生觉得,自己不能适应环境,调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将之

3、归于爱子心切的父亲。由此,学生知道了,环境会变,不变的却是自己内心的追求。于是他成了少年犯,而宋濂成了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学生在故事中加深了对宋濂精神品格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找到精神支持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走进了宋濂的内心。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但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现个性,他们也许会做一些叛逆的举动,穿个性的衣服、玩儿时尚的游戏但是这些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精神的需求,反而常常感到精神的空虚(这是学生在日记中的反映)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但实际上,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脱一个人的精神困惑,也许通过这个故事,能让他们有所启发,能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这堂课的情感态

4、度价值观目标便也有所体现了。插入故事明背景 在学生是教学的一面镜子一文中,笔者提到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不够重视,即使看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也不能恰当地将之与文章主题和手法相结合,针对这个现状,在提醒他们加强对背景的掌握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也适时补充背景故事吸引学生,增强他们对背景的重视。比如在学习古诗词过零仃洋时,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课下注释又比较简单,对语文不敏感的学生便无法将之联系起来,即便是程度较好的学生也不太理解。这时笔者便补充这首诗的背景,交代南宋朝廷当时已是风雨飘摇,被元军打得逃到了广东崖州,文天祥等人曾组织抗元斗争,但是毕竟已经强弩之末了,经过四年的抗战,终于被俘。此诗是诗人

5、被俘之后,元将让他劝降死守崖州的张世杰,文天祥便写下此诗以明志,元将读了此诗,连称“好诗!好诗!”竟不能逼。在介绍时教师需要将之生动化,在不改变史实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些细节的灵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顺势转入对诗歌内容的学习:可谓水到渠成。于是笔者将这种方法用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品味全文第一句话时,对“也”字的理解就需要联系时代背景了。学生一般可以理解“也”的使用方法,就是和前面提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或相似的,但全文劈头一个“也”字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便陷入了思考。这是笔者便适时补充鲁迅去东京学医的原因,并且补充介绍他是因成绩优异考上“庚子

6、赔款”的留学生,同时也提示学生,根据已知的历史知识来理解文章,便很容易明白。这种方法也可让学生深切体会鲁迅文字表达的功力之深。插入故事知性格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平淡而实奇谲,学生要从字面去理解陶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陶的三个爱好,比如好读书,饮酒,写文章以自娱,在现代看来都很正常,好像并不能真正凸显陶率真放旷的性格;尤其是几个否定句的使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面,仅靠讲解“不”的使用情景这种语法上的解释也许远远不够。于是笔者便增加了陶的一些趣闻轶事,再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增加学生的理解。比如,笔者讲“常著文章以自娱”时,联系当时人著文章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仕途显达,顺便还能流传千古。因为古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立功” “立德” “立言”上,最上立功,其次立德,然后才是立言;同时又适时补充,陶诗的风格在当时评论家看来只是中流而已(参见钟嵘诗品 ) ,并不被十分看重,而陶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追求,并不随波逐流;这样的代价便是在贫困的田园生活中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但却让他一不小心开创了文学上的一个新诗派田园诗,并且他也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楷模。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对吴均和杜牧的理解上。承上所述,自知并非我之独创,乃师百家之长的结果,我在这里把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总结出来,对我是一种反省,也是一种督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