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5077614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0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樟林的特色美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樟林的特色美食原本想在暑假里到潮汕地区的各个市县走一趟,记录搜集潮汕各地的美食,在完成社会实践的同时,又可大饱一番口福,满足满足肚子里的饕餮。然一来限于时间精力,二来局于篇幅,要想搜遍潮汕大地的全部美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于是只好缩小范围,打算来写写汕头的小吃。然而我又发现,要将汕头的小吃搜罗起来,拘在几页纸张上,也是不容易的。汕头的小吃,光是我喜欢吃的就有诸如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老妈宫粽球、鲎粿、炒糕粿、达濠鱼丸、墨斗丸、潮汕卤鹅、潮汕肠粉、糖葱薄饼、无米粿、水粿、鸭母捻、粿汁等几十种,加上其他的我所知道于不知道的潮汕美味小吃,若且不说要写出来,得花上几年时间,编上厚厚一本书;就

2、算我有这个时间精力写出来,也怕写得不好,贻笑大方。无奈,最后只能浅浅地谈一下我父母的家乡,汕头澄海东里镇樟林的几道特色美食罢。虽然只有区区的几样,但这几样却是除樟林以外其他地方我所未曾见过的,或是以樟林最为正宗的十分特色的美食。首先一下介绍介绍樟林这个地方。樟林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的一个乡村,是红头船的故乡。历史上,樟林曾称樟林村、樟林镇、樟林埠、樟林市,也曾称为樟林寨和樟林寨城。樟林寨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周长八百丈零五尺,环植榕树,但不久为寇盗所毁。康熙八年澄海县展复之后,署县事通判阎英在原“樟林寨”寨址修樟林石城,称为“樟林寨城” 。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红

3、头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沪、津、西至雷、琼,南下可达安南、暹罗、马来亚诸地。当时,潮州活动贸易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上世纪初,小小的樟林港,还一度印在了英国的世界地图之上。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地埠市。很荣幸地说,我国的大文豪秦牧先生,便是樟林人。当然,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樟林的特色美食,言归正传,题外话便不多说了。经过我在汕头市区、澄海市区,及樟林的实地考察;又根据网上所找到的资料整理,樟林能称得上特色的主要有以下五种:1、樟林猪脚饭,2、樟林大林檎,3、猪肠胀糯米,4、甜莲藕,5、豆糕粿。下面就来一一地介绍。一、樟林猪脚饭猪脚饭最初

4、起源于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半碗叠,以樟林猪脚饭最有名。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一、二块用东里传统卤水手艺卤制的猪脚供顾客食用。东里猪脚饭选用优质泰国香米煮饭,饭软滑而富于弹性、入口香气四溢。 樟林的猪脚饭至上世纪 80 年代初才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卤猪脚除供应店前顾客外,许多餐厅酒楼也慕名纷纷上门订货,好多顾客还特地购买卤猪脚捎给远在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亲友,供不应求。选料方面,店家特选皮白浑圆之猪后脚,因猪后脚较之前脚瘦肉较少,有利于久熬而肉不散。将猪后脚用刀破瓣,再每隔 1 厘米横砍一刀至骨断皮连。猪脚的卤制过程是在陈年老卤汤的基础上,酌量加入

5、上好的酱油、冰糖、八角、豆寇、丁香、香菇、大蒜头等原料,猛火煮开后放入猪脚,半个小时后改为小火熬煮,约 3 个多小时整个猪脚香汁渗透、皮肉软烂,即可熄火。待卤汤凉却后捞去上层凝结之猪油,然后装入沙锅,一般每一个沙锅装 4 只猪脚,再用保鲜膜覆盖沙锅口后置于冰柜冷藏结冻即成。 樟林猪脚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胶绵而不沾牙,名不虚传。出门回家一定要吃上一顿猪脚饭,很多在外读书的人,打电话回家都说外面没有猪脚饭吃,自己太想家,外面那些写着汕头猪脚饭的都不及家里面的十分之一好吃.呵呵在家花上三至五元吃上一顿美味的猪脚饭,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二、猪肠胀糯米猪肠胀糯米是樟林古港的一道传统小食。这

6、道小食品名中的“胀”字是潮汕方言,有“填、灌”等义。因其风味独特,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食客!是谁发明猪肠胀糯米,已无从查考,但我相信他必定是一位聪明绝顶又敢为人先的人。将猪肠与糯米通调于一处,这种思路是够大胆的。这道小食,既保留了猪肠和糯米等物的各自风味,又相得益彰,生成了新的味道。食时,配上甜酱和“花生肤” ,味道就更加妙不可言了。坊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外乡人到樟林品尝了猪肠胀糯米,觉得太好吃了,很想回家也自己动手做做,便向摊主讨教制作方法。摊主绘声绘色地告诉他:在大肥猪屠宰前夕,不要喂它,先饿它个七天七夜,让它把体内的粪便排泄得干干净净,再给它喂食羼入各种佐料的糯米饭,然后马上杀之,取其

7、肠子,煮熟便成。这当然是一则笑话。小时候,曾轻信过上面这个传说。后来虽然不信了,却自作聪明地以为这道小食是将糯米饭“胀”入猪肠中的。后来才从一位行家那里了解到它的制作过程。原来,这道小食以脱净脂肪的猪肠为“容器” ,里面填装香菇、木耳、虾米、板栗肉、鹧鸪卵、盐、味精、水和糯米等原料,首尾紧束不使其漏水漏料,放进锅里煮熟。煮熟后切开来,里面的糯米熟而不烂,各式佐料分布均匀,且任何地方的咸淡都相当。要达到这种水平,关键是配料与水的比例要恰到好处。水少则糯米难以熟透且外观干瘪,水多则口感不爽且猪肠容易胀破。这所谓“多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 。为了做出达到上述境界的精品,即便是里手行家,在制作这道小食

8、时,也需全神贯注,不敢怠慢,一丝不苟地按照比例,一匙料,一匙水慢慢“胀”的。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一切出名的小食,莫不如此。至于猪肠胀糯米这道小食的选料,也很讲究。首先是挑选健康无病的猪肠;糯米中的杂质和碎米也必须一一剔除,精选后的糯米,粒粒晶莹饱满;其他佐料,也挑选质量上乘的。过去樟林有户祖辈都从事加工贩卖猪肠胀糯米的人家,对待质量更是一丝不苟,连使用的水,也不惜工本,雇人到三五里外的井仔泉挑取。井仔泉是位于樟林郊外象鼻山脚下的一口名泉,水质甘甜清醇。用以煮饭,饭特别香;用以泡茶,茶特别甘。由于注重产品质量,他们所出产的猪肠胀糯米色香味俱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红红火火,长盛不衰。记得当

9、年他们的猪肠胀糯米刚一上市,立刻就被食客团团围住可惜他们的后代已无人从事这个行业了,徒使人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品尝猪肠胀糯米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尤其在月色朦胧之夜,邀上两三好友,于江边清静一隅,看彩灯闪烁,听江涛拍岸,一盘切成薄片的猪肠胀糯米,外加几瓶啤酒,慢慢品味,喁喁轻谈,那是十分惬意的。三、樟林大林檎林檎其实就是番荔枝,原产于美洲,现只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有少量种植,因其外形疙疙瘩瘩,极像佛头,故又雅称佛头果、释迦果,但潮汕地区却叫它林檎,且以樟林林檎为极品。林檎蜜浓质细,有清咽润肺之功。子核洗净晒干之后,捣细过筛,可杀头虱、床虱。小孩子则用它作游戏“掷林檎核” 。约 200 多

10、年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樟林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扩大种植,成为特产。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加上当地人民多年积累的丰富栽种经验,生产的林檎果大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林檎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水果补品之称樟林林檎于 1986 年已荣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产自著巷。该巷位是于樟林北郊。因此地在清代时种植著叶,樟林华侨较多) ,乡人便改种柑。1918 年戊午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1922 年壬戌海风潮,柑园大遭破坏,乡人便改种林檎。樟

11、林林檎的成片种植,大量生产,于此时开始。著巷之所以能够生产高质林檎,应与它的土壤及地理环境有关。该巷园地依山面海,黄土细砂,松软疏水,下面有海虫习层,风日俱佳,与林檎生长的要求相适应;加上果家的精心管理,所以,该地出产的林檎,清润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说起樟林林檎还有一段趣话。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会闹出笑话。二十年代洪兆麟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掠夺樟林时,听说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试,但不懂得果实须待成熟才可以食用,于是从树上摘下之后,用刀剖开,像吃苹果一样,结果涩味满口,一怒之下,挥刀砍树,传为笑柄。也有一些来潮汕办事,当地人送他们一篮子林檎作礼物,结果,在回家路上,把那些软

12、的以为是烂掉的全部扔掉,剩下的带回家用水煮。四、甜莲藕甜莲藕是澄海,特别是东里樟林近些年才发掘的名小吃。与杭州的“桂花糖莲藕”相比,其口感更为独特,一点都没有那杭州味道的腻,莲藕和糯米的组合让食客口齿留香,多了撒在表面的葱珠油和白芝麻后,少了桂花和红枣味道,就显得更为“潮味” 。正宗的潮式筵席,民间叫做“食桌” , “食桌”时的头道菜和最末一道菜,通常是甜食。传统讲究上称为甜头甜尾,这二道甜食虽然也可以是众多甜菜谱中的任意二道,不过习惯上其中常有一道是甜芋泥,而另一道,通常便是甜莲藕了。这甜莲藕的制作方法,其过程也是十分考究:先将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浸泡60 分钟,沥干备用。将莲藕用刀刮去外皮,一

13、头连蒂切掉 2.5cm,留做盖子,用筷子将糯米填入莲藕内,一定要填紧,加蒂盖,用几根牙签固定封口,塞进莲藕中后再用水浸泡,糯米吸水发胀,才不会从莲藕中掉出来。之后用糖浆熬煮,便成诱人的甜莲藕了。将莲藕切片,淋上葱珠油,撒上炒好的白芝麻,便可食用。五、豆糕粿以前澄海的小巷里。上午或下午,总会有人挑着担子,从大街一拐入小巷,吆喝着:“豆糕粿啊”一句接一句,句句都是那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底气十足,听起来非常舒服。幽深的小巷因了他而显得韵味深长。过去卖豆糕粿的小贩是挑着担子穿街走巷的,前些年才换成三轮脚踏车营销。变化的是运输工具,不变的是豆糕粿的质量。他们的车子踩到那里,那里就飘荡起一般菜

14、脯粒的特有香味。惹得人心神不宁这小食的魅力,就是这般神奇,教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们的三轮脚踏车的小拖斗上横架着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平盘,占去拖斗的半壁江山,上置一个液化气小炉,炉架上搁着一口小锅,揭开锅盖一看,里面小半锅切得细细的菜脯粒在热油中咝咝发响,不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个外面罩着膜袋的塑料桶直接放在车斗里。打开膜袋,桶里放着豆糕粿。每两个面对面扣在一起,摆放得井然有序。卖得也便宜,以前是一块钱四个,现在物价涨了,也就一块钱三个了。豆糕粿一个也叫一“盏” 。炊熟的豆糕粿是跟“盏”粘在一起的,吃的时候用一支船桨状的小竹片将粿与“盏”剥离。每买一“盏” ,摊主就会从锅里舀出一匙热气腾腾的菜

15、脯粒放在粿面上。盘面上还有一罐红辣椒酱,喜欢吃辣的顾客,尽管舀就是。豆糕粿其实就是蒸熟的米浆,质量与粿条无异,可是它佐以厚朥热火加工而成的菜脯粒,就特别“抢嘴” ,教人吃了还想吃。豆糕粿的制作工艺是这样的:豆糕粿所选用的大米是陈年老米。新米加工出来的豆糕粿太软,口感欠佳;唯有老米方能加工出口感上乘的豆糕粿来。傍晚,将大米洗净,放水浸泡,第二天凌晨五时许,捞起磨浆。过去是在石磨上磨,一人放料,一人推磨,费时费力。现在采用电动磨,可就方便多了。磨好的米浆调整好粘度后,盛于长嘴水壶里,缓缓注入“盏”中。 “盏”的造型两种,均为陶器。 “盏”中盛满浆液后,在上面撒几粒绿豆。如此,就可移入锅里蒸炊,大概十五分钟即熟。樟林人喜欢吃冷粿,而澄城人则喜欢吃热粿。凡在澄城卖豆糕粿者,均备一平底的铛。顾客买后,摊主为顾客将粿从“盏”里剥离下来,放入铛里,加油煎之。一样的豆糕粿,冷热皆相宜。这正所谓“合得厝人意,便是好功夫(只要各个人喜欢,就是好功夫) ”。以上几样便是我的故乡樟林的特色美食了。在外呆久了,回到故乡樟林,偶尔踩一辆自行车,穿梭于旧街老巷,感受着古老乡村的意韵;不时停下来,尝尝故乡的特色美食,那便是人间至舒服奢侈的享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美食烹饪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