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整个世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哲基本框架图,单元导航:,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实践认识真理),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正确认识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四单元知识框架】,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人生观,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预览:,重点把握:,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2、创造者的原理,考纲考情,1、基本含义,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以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的精神生活。,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别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航天精神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H.人口因素,社会存在:BCDFH 社会意识:AEG,(1)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 社会存
3、在的 决定社会意识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 决定社会意识的 。 (2)社会意识具有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2、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决定,反映,性质,性质,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性,能动的反作用,推动,阻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
4、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
5、匙。,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和基本观点,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本观点: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知识拓展,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根本观点“意志支配世界”,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出现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以往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社会历史是人们
6、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知识拓展,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疑难点讲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联系,教材纵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
7、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认识论中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凡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唯物主义即便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判断,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5、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对社会存在不起作用。6、社
8、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有时会脱离社会存在而单独起作用。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决定,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小结,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2015年海南政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
9、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 意基础。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10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分)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10、促进合作、共同发展。(3分),(2015年浙江文综政治40)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
11、化转化为礼堂文化。,(2)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要素,三方面内容,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表现: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包括:,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12、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13、,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
14、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反作用,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
15、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小结,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 克司”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原理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6、(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正确区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
17、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这两队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思维拓展,31,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调整,(2016课标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
18、然要求 A. B. C. D.,【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C,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改革,特点:非对抗性,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解 决,社会主义改革:P92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9、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注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20、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注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注意: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注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
21、定,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实践,通 过,不 断 解 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 的,实现 途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 社会,改革,小结,【考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性质和目的,(2016江苏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
22、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C,考点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 的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3、群
23、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考点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方法论】,原理总结,人民群众的作用原理(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
24、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宏观题略答,微观题详答) 详答时: 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词、句,“以人为本”;涉及到为民服务、人民的作用等。,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知识拓展,1.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发展的跟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 社会发展
25、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注意:正确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
26、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创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深化整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2016课标22)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
27、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B. C. D.,B,【考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016江苏32)0.015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 A.社会历史首先是
28、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48,2.2014海南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29、(2)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人民共同参与。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答案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 题 演 练,【本课知识归纳】,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含义,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小结,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群众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