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韩之聪 授课时间 9.9课题 3 星星变奏曲 授课类型 新授课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这首诗意蕴丰富,学习本诗,重点是通过诵读,品析语言,体会诗歌意
2、境,把握诗歌主旨。二、学情分析1学生语文基础已强于八年级时期,但是对诗歌这种形式还不是太熟悉,让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以前学习诗歌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习诗歌有一定的基础。有必要介绍“朦胧诗”产生的背景,熟悉诗歌,理解它想要表达出的意思。3学生认知障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三、教学目标1、 感知诗中“星星” 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编号 03重点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四、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
3、义。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二、知识链接1、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介绍。2、作者江河及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三、诵读,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2、自读,读准字音、节奏。3、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四、品读,把握诗歌含义。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学生如果没有谈到的句子,教师再作补充,以便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五、研读1、诗中的“星星” 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课堂小结七、拓展提升试仿照这首诗的“ 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六、练习及检测题试仿照这首诗的“ 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七、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