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13650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卷第 1 页,总 14 页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单选题1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 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B. 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C. 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D. 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答案】D【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 错误;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 1,是不变的,B 错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为产生生殖隔离,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

2、育,必然淘汰许多产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与原油菜品牌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 错误,D 正确。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B. 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 一个种群中往往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座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等位基因D. 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要求考生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知道可遗传变异

3、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试卷第 2 页,总 14 页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A 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B 正确;一个种群中往往有成千上万的基因座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等位基因,C 正确;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但不同的种群中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的快慢可能不同,D 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易错点 1 混淆种群和物种的内涵与外延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

4、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 ,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 ,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易错点 2 对生物进化中诸如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改变、生殖隔离、物种形成间的内在关系模糊不清点拨 生物进化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易错点 3 混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点拨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1)区别:二者选择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人工选择是以“是否对人类有利”为标准,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或性状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而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

5、性状或基因就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2)联系:二者都能使被选择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易错点 4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点拨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B. 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C.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D.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试卷第 3 页,总 14 页【答案】D【解析】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A 错误;B、突变是不定性的,不能改变

6、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 错误;C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其基因交流,C 错误;D、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D 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C.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

7、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殖隔离是新物质形成的标志,A 错误; 种群是由彼此可进行杂交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携带着一定的基因组合,它是种群总基因库的一部分,B 错误;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后裔,其基因对以后的种群基因库贡献大,反之亦然,因此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 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 错误。5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B. 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 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

8、保持不变,则该种群肯定没有发生进化【答案】A【解析】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间接对象是基因型,A 正确;抗生素起细菌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导作用,B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错误;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显性个体包括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二者的数量可能变化,则基因频率可能改变,种群可能发生进化,D 错误。6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试卷第 4 页,总 14 页个家族的 25 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野外的普

9、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C.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D.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将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多变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进行选择作用,加快了进化的速度,A 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不是同一个种群,B 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离是地理隔离,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C 错误;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某些变异个体可能更有

10、利于生存,另外一些变异个体可能不利于生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 正确。7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C.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诱导其加倍D. 诱变育种通过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优良性状【答案】C【解析】基因重组不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所以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它们存在生殖隔离,B

11、错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C 正确;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改良生物性状,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育种时间不可能短,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多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8 8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 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试卷第 5 页,总 14 页A. 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 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C. 若该水塘

12、内引入捕食小鱼的大鱼,则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 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判断物种甲是硅藻,物种乙是虾,物种丙是小鱼。可构成食物链为硅藻虾小鱼,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鱼的能量最少,A 正确;物种甲是植物,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的影响,B 错误;若该水塘内引入捕食小鱼的大鱼,则生物之间可构成的食物链为硅藻 虾小鱼大鱼,与没有引入之前相比,食物链变长,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 正确;物种甲、乙、丙是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正确。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

13、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10 10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 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 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

14、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 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 86 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 40 根。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存在竞争关系B. 20%的小种群与原种群存在地理隔离试卷第 6 页,总 14 页C. 实验过程中,人工培养 20%的小种群数量呈 J 型曲线增长D. 最后的多刚毛种群和起始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果蝇没有进化【答案】B【解析】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属于种内斗争关系,A 错误;科研人员将选出的 20%的小种群作为起始种群,不与其他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存在地理隔离,B 正确;人工培养时,果蝇的食物和

15、空间资源是有限的,不会呈 J 型曲线增长,C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最终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 40 根,说明发生了进化,D 错误。【点睛】隔离、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11如图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

16、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B. 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 野生二粒小麦为二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D. 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知识,考生要能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明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明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正确解题。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但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物种,A 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试卷第 7 页,总 14 页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错

17、误;野生二粒小麦为四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C 错误;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正确。【点睛】此题中含有多个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现整理如下:1.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动的动力来自纺锤丝收缩,而着丝点分裂的动力则直接来自 ATP 供能。4. 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会导致细胞分裂停留在后期。5.多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处理的一般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而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一般处理的对象是幼苗。12由于高铁的修建,一座山林被

18、分为两个区域,恰好导致山林中的野猪隔离成了两个数量相等的种群,若干年后A. 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B. 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一定相等C. 高铁的修建破坏了该山林的物质循环 D. 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由于高铁的修建,导致两个野猪种群基因不能进行交流,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差异,A 正确;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B 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高铁的修建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C 错误;该山林的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D 错误。13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 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X 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

19、供原材料B. Y 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 Z 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D. 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答案】B【解析】X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 项错误;Y 表示试卷第 8 页,总 14 页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B 项正确;Z 表示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产生,C 项错误;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 项错误。【点睛】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辨析:项目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

20、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1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自然选择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B. 生殖隔离产生的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明显差异C. 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答案】B【

21、解析】新基因的产生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A 错误。生殖隔离产生的原因只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明显,B 正确。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生殖隔离,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C 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 错误。点睛: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多倍体的形成。形成新物种生物一定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15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 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 AA、aa 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试卷第 9 页,总 14 页是A. 在、段内 Aa 的基因型频率不

22、同B. 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 A 突变为 aC. 在段,AA 个体比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强D. 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答案】D【解析】因为有 100 个个体,在 I 解答 AA 占 40%,aa 占 20%,所以 Aa 占 40%;在 III段内 aa 占 40%,AA 占 20%,所以 Aa 占 40%,A 错误。II 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B 错误。在 II 段因为 AA 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下降的,而 aa 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上升的,所以 aa 个体的适应能力比 AA 强,C 错误。在 I 段 A 基因频率为40%+20%=60%,在 III 段 A 基因频率为 20%+

23、20%=40%,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进化了。16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基因突变后,其控制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根尖在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观察细胞的分裂期,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不属于染色体变异三倍体植物不能称为一个物种做遗传病调查时,应尽量选择多基因遗传病,因为其发病率一般较高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则意味着产生了生殖隔离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

24、后,因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其控制的氨基酸序列试卷第 10 页,总 14 页不一定发生改变,正确;根尖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一般情况下,根尖在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错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正确;三倍体植物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因此不能称为一个物种,正确;做遗传病调查时,应尽量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错误;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只有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才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

25、殖隔离,因此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正确;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则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当出现显著差异时才可能产生生殖隔离,错误。综上分析,A 、B、D 均错误,C 正确。17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 A、B1、B2、C 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B.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向突变C. B1 和 C 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T5 时期,B2 与 A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A 项错误;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26、B 项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项正确;不同肤色的个体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 项错误。18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且 A 和 a 的基因频率都是 50%,一段时间后若 a 的基因频率变为 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该种群所处的可能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B. 此时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5%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答案】C试卷第 11 页,总 14 页【解析】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 可能环境发生变化, A 正确;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 1,a 为 95%,所以 A 为 5%,B 正确;种群基因频

27、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 错误 ;通过自然选择,a 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 正确。19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新物种的形成,首先要有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B.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的自由交流C.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来自同一祖先的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答案】A【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大多数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但像多倍体生物的形成就不需要地理隔离,A 项错误;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项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项正确;来自同一祖先的

28、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 项正确。20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C. 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 项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判断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它们之间是否有生殖隔离,B 项正确;种群中个体的死亡会使某些基因减少,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C 项正确;不同种群之间的

29、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彼此的基因交流,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1 1960 年 1 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 “里亚斯特” 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1 )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 。(2 )几百万年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试卷第 12 页,总 14 页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和_。(3 )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_ 造成的。(4 )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

30、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5 )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 、B、C、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 物种演变为 B、C 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三个环节。由 A 物种演变为 B、C 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发生了改变。【答案】 种群 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基因突变 少 突变、自然选择、隔离 基因(或基因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现代生物计划理论的理解。解答此题,应区分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理解新物种产生的一般途径和标志。(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属于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组成

31、了一个种群。(2)受地理隔离的限制,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自然选择的作用使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改变,最终会产生生殖隔离。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造成的。(4)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与原种群相比,该种群的所有个体来自同一祖先,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要少。(5)新物种形成的过程过程包括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基因(或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导致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试卷第 13 页,总 14 页22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 a 因

32、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 a1 和 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 种群的部分个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a2 同域分布,向 d 方向进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 )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研究中,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_的群生物。物种 a 的两个种群 a1 和 a2 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这种现象叫做_。(2 )由于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a1 和 a2 发生的突变和_可能不同,通过_保留下来的基因也不相同。久而久之,a1 和 a2 的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从而进化出 b 和 c 两个物种。(3 ) c 和 d 虽然生活在同一地域

33、,但己经不能相互交配,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4 )在此过程中,不论 a1 或 a2,都是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以保存和积累,从而使控制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提高,导致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由此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答案】 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 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试题分析:a 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 a1和 a2,分别演化出 b、d、c 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d 是由 a1演变而来,所以 c 与d 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

34、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群生物;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 )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试卷第 14 页,总 14 页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即为地理隔离。(2)自然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 a1和 a2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可能不同;因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自然选择的作用,因此 a1和 a2的种群基因库不同。(3)c 和 d 虽然生活在同一地域,但己经不能相互交配,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