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 页,总 12 页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单选题1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 【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
2、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
3、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 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 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试卷第 2 页,总 12 页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
4、标志是生殖隔离,C 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隔离导致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B. 相对狭小的环境中,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C.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 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答案】D【解析】变异不是隔离导致的,而是基因在生命活动中出现差错导致的,A 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错误
5、。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变异、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 正确。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B.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自然选择是对种群的有利变异进行选择,A 错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 错误;隔离是形
6、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错误。5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B. 某校学生 (男女各半) 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 5.67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D.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试卷第 3 页,总 12 页【答案】D【解析】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
7、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 A 的频率为 p,基因a 的频率为 q,则 A+a=p+q=1,AAAaaap 22pqq 21,A 正确;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假设该校共有 200名学生,则男女生各 100 名,其中 XbY2003.57 人、X BXb200510 人,所以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710)(1002100)5.67,B 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
8、平,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可见,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 错误。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B. 共同进化是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C.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
9、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 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 错误;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 错误。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 “水土”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只能生活在水环境里,离开水环境后会休眠或死亡B.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喙的形
10、状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 初入青藏高原的人会发生头痛、乏力等症状,是因为低压、低氧导致体内缺氧D. 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根系能正常吸水的原因是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较高【答案】B试卷第 4 页,总 12 页【解析】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 ,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这些单细胞生物只能在水环境中生活,如果离开水环境,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A 正确。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 13 种地雀有共同的祖先,喙形却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群岛中不同的食物选择了不同喙形的种类,为自然选择的结果,B 错误。初入青藏高原的人,由于低压、低氧导致体内缺氧,而出
11、现细胞有氧呼吸供氧不足,不能为机体提供足够能量,内环境失去平衡,导致头痛乏力等症状,C 正确。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只有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根系才能正常吸水,D 正确。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B.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 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共同进化的
12、关系。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因此捕食关系会不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A 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 错误;一个种群和另一个种群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因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对方的基因频率,C 错误;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可见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D 正确。9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表示
13、不同的变异结果,ad 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 表示地理隔离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试卷第 5 页,总 12 页B. b 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c 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 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答案】B【解析】由题意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 表示地理隔离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
14、正确;b 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c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 正确;d 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D 正确。【点睛】本题以松鼠进化过程图解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据此明辨图中字母或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运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可以形成新物种,可见物种的产生并不都需要隔
15、离B. 若 DNA 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C. 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因基因分离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D. 基因在表达的过程中,遗传信息可经 mRNA 流向 tRNA 再流向蛋白质【答案】C【解析】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如多倍体育种产生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之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A 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因此 DNA 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发生在基因内部,因此不一定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C 正确;基因在表达的过程中,遗传信息可经 mRNA 流向蛋白质,而 t
16、RNA 只是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D 错误。11生活在美国南部的绿色蜥蜴猎食时,唯一的伎俩就是奔跑。当人类给这一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褐色蜊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仅仅 20 年的时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据此推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 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产生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试卷第 6 页,总 12 页C. 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 20 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D. 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移走褐色蜥
17、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 项错误;环境改变只是对绿色蜥蜴产生的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突变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作用,B 项错误;护趾的变化只能说明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护趾的变化不能表明绿色蜥蜴经过 20 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C 项错误;引入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绿色蜥蜴的生活方式,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绿色蜥蜴长出了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故 D 项正确。12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
18、群发展的作用,但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D. 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C【解析】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 错误;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可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
19、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C. 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稳定在 10%20%之间,A 正确;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过程以
20、 CO2的形式由生物群落释放到无机环境,其特点具有全球性和试卷第 7 页,总 12 页反复循环性,B 错误;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 错误;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可能对原有物种造成部分灭绝,所以一般不会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D 错误。14达尔文环球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昆虫。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机会多。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风导致昆虫产生适应环境的无翅、残翅变异B. 岛上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21、和发展C. 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形成D. 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昆虫一开始就存在无翅或残翅的变异,并不是大风环境使昆虫产生了无翅或残翅的变化,而是大风对其进行了选择,A 错误;岛上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B 正确;不同海岛的昆虫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地理隔离,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错误;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无翅和残翅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而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错误。15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
22、为 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 中随机抽取 100 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 AA、Aa 和 aa 的个体数分别是45、 40 和 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 100 个个体,AA 、Aa 和 aa 的个体数分别是 10、20 和 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B.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C. 突变和基因 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两年后的种群与原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 项错误
23、;种群中原有残翅昆虫,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的昆虫容易被吹到海中,残翅昆虫容易存活下来,环境只是选择残翅昆虫,而不是促进残翅昆虫产生,B 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项错误;隔离包括地理试卷第 8 页,总 12 页隔离和生殖隔离,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项正确。【点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形成的一般形式:通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2)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3)地理隔离对于物种形成而言,既不是充分条件,又不是必要条件。(4)生殖隔离对于物种而言,
24、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1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全部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当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时,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 人为因素可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D. 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C【解析】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全部生物构成群落,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 错误;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改变,B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人为因素可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C 正确;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 错误。17澳洲麦维尔角地区的
25、一种壁虎,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B. 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C. 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D. 两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中就提出了两种壁虎,这两种壁虎可能属于
26、不同物种,所以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不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 项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才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如果两种壁虎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说明两种壁虎存在生殖隔离,这两种壁虎不是同一物种,B 项试卷第 9 页,总 12 页错误;已知两种壁虎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适应不同的环境,可推知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 项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的概念、明确物种的概念及标志。18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原为分趾型,以后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
27、W 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 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与基因型比例变化的过程。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A. 小岛环境诱导蜥蜴基因发生定向突变B. 上图两种性状比例变化表明两个物种的兴盛与衰退C. 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就是全部 W 和 w 基因之和D. 至中基因 w 频率定向增大体现了进化的态势【答案】D【解析】小岛环境对蜥蜴基因突变后的性状进行选择,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 错误;图示两种性状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性状,上图两种性状比例变化表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进化了,B 错误;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指的是其含有的所有的基因之和,不含 W、w 基因在内,C 错误;至中基因 w 频
28、率定向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态势,D 正确。19某地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原先生活的水体突然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此现象属于A. 适应辐射 B. 地理隔离 C. 生存竞争 D. 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某地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原先生活的水体突然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千百万年之后,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故选 D。20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群体中灰色野生型占绝对优势。到了 1900试卷第 10 页,总 12 页年,群体主要由黑色突变 型组
29、成,人们称之为工业黑化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灰色桦尺蠖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 不能说明黑色突变型桦尺蠖已进化为新物种C. 黑色突变型桦尺蠖数目增多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 环境是造成黑色桦尺蠖取代灰色桦尺蠖的动力【答案】B【解析】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A 错误。该过程中不能得出黑色突变型桦尺蠖是否和以前的还能进行交配及是否产生可育后代,所有不能说明黑色突变型桦尺蠖已进化为新物种,B 正确。黑色突变型桦尺蠖数目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错误。环境是对不同颜色的桦尺蠖进行了选择,而不是造成黑色桦尺蠖取代灰色桦尺蠖的动力,D 错误。点睛:生物的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不是环境
30、造成的,环境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二、非选择题21图 1 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 1 中 3 是由于河流产生_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 b 产生品系 1 和品系 2,过程 b 的实质是_,物种 1 和物种 2 形成的标志 c 是 _。(2 )图 2 中在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 T 时_(填“是”、“否”或“不一定 ”)形成新物种。(3 )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
31、种群甲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 60%,则此时 A 基因频率为_。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 aa 个体每年减少 10%, AA 和 Aa 个体每年增加 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 a 基因频率约为_(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QR 不一定 25% 71.9%试卷第 11 页,总 12 页【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图 1 中 3 是由于河流产生了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 b 产生品系 1 和品系 2,此时
32、还是同一物种,所以过程 b 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物种 1 和物种 2 形成的标志 c 是生殖隔离的产生。(2)分析图 2,在 Q 到 T 阶段 A 的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发生了生物的进化。在 T 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0%、30%和60%,则此时 A 基因频率为 10%+1/230%=25%,a 为 1-25%=65%。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 aa 个体每年减少 10%,AA 和 Aa 个体每年增加 10%,则下一年
33、时种群中 aa 为(60%-60%10%)=54%,AA 为 10%+10%10%=11%,Aa 为30%+30%10%=33%,a 基因频率约为(54%2+33%)(54%2+11%2+33%2)100%=71.9%。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生物一定进化。22阅读材料,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材料 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 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 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见图)
34、。(1 )在图示的三年间,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 2%,第二年夏季 基因的频率为 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 0%,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_,理由是_。 (2 )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的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_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中_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_ (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试卷第 12 页,总 12 页材料 2.图中地雀 A 与 B 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 C 与 A,B 之间不能互相交配。(3 )若干年后,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
35、C。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_(隔离) ,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_的出现,形成新种 C。【答案】 是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农药 抗药性基因 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地理 生殖隔离【解析】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上图表示生物进化的过程,下图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 2%变为 3%再变为 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2)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3)据图 2 分析,大陆与岛屿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断了 A 与 B 种群之间的基因的交流,最终导致 A 与 B 种群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了新物种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以及生殖隔离的标志,进而判断两幅图发生的渐变的过程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