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07275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篇一: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孔为峰 邮编 273100一、 情景导入: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2、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 ,齐背,师背。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熙宁七年辞官。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 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1、 “泊”读什么

3、?还读?在这首诗中读?齐读课题。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打开书,自己把诗读正确。 (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三、集体初读古诗:1、谁来说“泊船瓜洲”的意思?教师在 “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 “钟山只隔数重山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 “京口”左画“钟山” ,并说

4、明这是王安石的家。4、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 “又绿”的字面意思。5、 “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 “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陪、伴、带、领”。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大意对就行。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初步悟情导读: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 “思乡” 之情?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

5、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 。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引导学生说出“一水” ,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5、小结:那么古诗的这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离家近, 应该还!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讨论。7、检查:那么古诗第二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也是“离家近, 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 ,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8、检查:那么古诗第三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

6、理解是“离家久, 更(早)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 ,教师导读第三句,说明要读出离家久,强调“又绿”二字。9、为什么王安石不回家?他不想家么?从哪句体会出想回家?“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呀!想回家呀!而且不是一般的想!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何时” 。可以体会出他思乡心情是急切的!可是能还吗?思乡切,不能还!教师导读第四句,说明要读出思乡切,不能还!,强调“何时”二字。五、入境入情美读:1、音乐图片再现情景:作为大宋朝宰相王安石完全有权利有理由坐官船,乘骏马,鸣锣开道,风风光光地回家呀!可是正在他提倡国家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强化国家力量,进行“王安石变法” 。哪有时

7、间顾自己呀!他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因此我们从这首诗中所体会的不仅仅是王安石的思乡情怀,更体会到他没有说出的爱国情怀!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近在眼前的家乡,他会想起谁?2、引导学生: 、他会想起老母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不能尽孝,现在家乡近在咫尺,母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会想起老父亲在担心自己,在盼望儿子回家,自己作为儿子在父亲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多年没有祭奠!现在家乡近在咫尺,父亲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对明月说(引读)“春风

8、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会想起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担心自己,在盼望自己回家,自己作为丈夫不能尽责任,自己作为父亲不能尽父亲的义务,现在家乡近在咫尺,妻子儿女近在眼前,却不能回家看望,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为大宋朝宰相他只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吗?他满心忧虑的更是国家改革能否成功?国家何时富强,人民何时富裕?改革何时成功?他的心情,他只能对春风说(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3、是呀!王安石此时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你练习读出自己的感情!指名读,教师倾听评价:我听出了您的感情,像春草(春风)一样4、范读

9、,我想同学们也会像老师一样不看书,把诗的感情表达出来!齐诵!六、体会艺术特色: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才会把诗“读美”了!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词美,诗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像“一水” “只隔” “何时”等含义深远,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这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感受到不满,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请您思考讨论一下,他会用过哪些字?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美不美家乡水,月是故乡明!更表现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古人在写诗时的用字可以称得上是千锤百炼,有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经须。二句三年得,

10、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我们赏析古诗时,千万不要疏忽这些精当的用字,准确、生动的修辞方法。 更要学习这种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七、读写结合:1、这首诗写得词美情深,说它情深,有人为此写了有首歌,请听(课件)2、诵古诗,是呀,王安时 “何时还 ”?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还家?指名说。3、提示语:静静的夜里,王安石孤独地站在瓜洲渡口,面对长江,他看到- 他想起- 感叹到-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借用诗中的名句。朗读优秀习作。 泊船瓜洲说课简稿孔为峰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本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

11、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情是教学的关键。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一、 精心设计情景,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仲秋节与描写思乡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12、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谈话要和新授有联系。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

13、,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 ,齐背,师背。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熙宁七年辞官。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 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

14、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二、板书课题、自读古诗:1、 “泊”读什么?还读?在这首诗中读?齐读课题。2、学习古诗你有什么方法?明确读对读通读懂读美。打开书,自己把诗读正确。 (教师板书古诗,要写美)3、指名读,正音;点明五个多音字。4、再读,结合注释猜猜每句诗的意思,用“?”画出不懂的地方,讨论。5、说说不懂的地方,鼓励并点明七个字一句,共有四句的古诗为七言绝句,七个字你懂了几个,只有几个不懂,大胆猜猜!

15、实在不懂可以找人帮助。下一环节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 “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 。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三、集体初读古诗:1、谁来说“泊船瓜洲 ”的意思?教师在 “古诗”左侧画“瓜洲” 。2、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瓜洲”下画“京口” 。3、 “钟山只隔数重山 ”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在 “京口”左画“钟山” ,并说明这是王安石的家。4、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 “

16、又绿”的字面意思。5、 “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意思?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落实 “照”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如:“陪、伴、带、领”。明确古诗的解释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本文来自:WWw.bDFQ 千 叶 帆文摘:泊船瓜洲王安石教案)大意对就行。6、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四、初步悟情导读:本环节利用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

17、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1、我们读懂了古诗,您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吗?引导学生说出“思乡” 。2、古诗中哪句话最能表现 “思乡” 之情?哪个字最能表现“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说出“还” 。3、那么古诗的前几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4、引导学生感悟第一句诗情:教师补充说明,王安石从宋朝京都现在的开封走了一千多里路,来到瓜洲。这时离家已经很引导学生说出“近” 。应该回家看看就是“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引导学生说出“一水” ,教师导读第一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一水”二字。5、小结:那么古诗的这句和 “

18、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离家近, 应该还!6、那么古诗的第二、三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讨论。7、检查:那么古诗第二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也是“离家近, 应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近? 引导学生说出“只隔” ,教师导读第二句,说明要读出离家近,强调“只隔”二字。8、检查:那么古诗第三句和 “思乡 ”、 “还”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是“离家久, 更(早)该还!”从哪些词句体会离家久? 引导学生说出“又绿” ,教师导读第篇二: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揭题王安石,听说过吗?(介绍王安石及诗的背景介绍)这首诗,是王安石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

19、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出示图)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 ,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 ,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 (示 卡片) ,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三、解诗。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四、体会意境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

20、, (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此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2、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

21、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1 )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 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 、 “过” 、 “入” 、 “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2 )那“绿”字好在哪里呢?3、齐读后两句。这里还有个“又 ”字。说明了时间过得?“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4、小结学法“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 (示幻灯)篇三:泊船瓜洲 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

22、、帐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重难点: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 .斐.课. 件.园):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1、齐读单元导语。2、释题。 泊: 停船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

23、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4、读题。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1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 “一水之间” “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 “重山之隔” ,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

24、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 )朗读体味情感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送进去 读!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 你边读边体会!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 你读吧!三、背诵并默写。教后反思: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

25、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用满比较好!”“我认为用过最合适!”“不!用到才好呢!”?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

26、、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 ”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 ”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 ,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

27、?出五颜六色来啊!”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 ?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

28、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 ”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 “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

29、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 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 “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三、体会诗情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3、 “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

30、人说什么。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四、朗读体味诗情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五、背诵并默写教后反思:今天,教学古诗秋思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

31、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

32、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

33、、导入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1、自读古诗,学习 “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3、再读古诗。三、悟诗情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2、朗读体会。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4、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4、朗读体会。四、朗读体会诗情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 、看(默读) 、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

35、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 ,从读得“正确” 、 “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 ,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

36、和“世界” ,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 “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 , “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