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始祖神话一、作者简介应劭(约 153-196 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 年) 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平生著作 11 种、136 卷,现存汉官仪 、 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 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 ,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抟 tun:把东西揉成球形。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三、赏析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
2、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 ,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
3、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2、华夏之号一、作者简介孔颖达(574 年648 年 10 月 10 日) ,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
4、 ,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 ,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 ,终年 75 岁。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服章:泛指服饰、衣冠。谓:称呼。全文大意:从字义上来讲, “华”字有美丽的含义, “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意为“荣” , “夏”意为“中国之人” ,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三、赏析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 华,服章之美
5、为之华!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 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四、熟读成诵。3.华夏民族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 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 ,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诸:众,各个。错:交错。交通:交往。渐:慢慢地。三、赏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四、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