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2)一杯
2、凝固的血液。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5) 血液循环学案。(二)导入新课:(大约 5 分钟)“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 10 分钟)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 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3、?问题 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 13 分钟)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 (大约 5 分钟)学生归纳总结探究
4、“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2 分钟)(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 3 分钟)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B)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八)课外活动(大约 2 分钟):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 (为下节课作准备) 。 三、板书设计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途径: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