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时 1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2015 年 03 月 30 日,星期 一 ,第 3 节课教学目标:来源:学优高考网1、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重点)2、列举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难点)3、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教法及学法分析: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竞学”的教学模式,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视频展示植物动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大量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
2、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利用助学现成的题目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和内容,老师坚决不讲,只是在几个细节上精讲点拨,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分析材料、观看图片和视频对老师提出的和助学上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的图片、视频。2、验证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装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分为哪两类?2、非生物因素包括什么?3、生物因素包什
3、么?学生活动思考回顾,积极回答设计意图加强对旧知的巩固,使复习知识常态化。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分钟导入新课:展示上面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一中有一只蝈蝈;图二中有一只尺蠖,你找到了吗?他们的体型、体色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出课题。仔细观察两幅图,寻找两种小动物的位置,思考分析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惊人的相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目标展示2 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阅读目标阅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巩固训练5 分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46-48 页的内容,认真读图 6.1-7 图,标注重点,思考回答: 1、图 6.1-7 中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3、完成助学 22 页目标 1. 认真阅读课本标记重点,先独立自学思考分析,再由小长组织本组同学共同探讨不同生物的适应方式,并进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图一图二合作竞学一来源:学优高考网师生研讨:1、 展示下列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提问: 睡莲为什么能适应水中生活? 仙人掌为什么能生长在沙漠里? 野鸭的蹼、猫头鹰和啄
5、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莲 仙人掌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由此可看出生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3、继续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竹节虫、枯叶蝶、比目鱼、叶海马,你分别在图中发现它们了吗?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这有什么好处?行交流分析回答:睡莲的径中空,气孔多分布在叶的上表皮,在水中能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刺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根特别发达,吸水力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野鸭的蹼适于游泳,猫头鹰的爪适于抓握,啄木鸟的爪适于树上攀援生活学生分析回答:他们把自己伪装的和其生存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导学,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通过识图分析,归
6、纳并回答问题,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讲述: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他们很难被敌害发现,靠隐藏自己得以生存下来。4、那颜色鲜艳的小动物一定不利于生存吗?请看下面这两种,箭毒蛙和黄蜂体色鲜艳为什么它们的种族也能活下来呢?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这些鲜艳的色彩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叫做警戒色,就像的环境很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又方便自己觅食,有利于自身生存。讨论分析,回答:箭毒蛙和黄蜂都有毒,它们体色鲜艳使敌害易于识别,不敢靠近,避免自身遭受攻击。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既锻炼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又让学
7、生认识到奇妙的自然界每种生物生存下来的独特本领,更进一步理解了自然选择的的意义。有警戒色的概念引导到日常马路上出故障时的警告交通标志,容易引起其他生物和人的注意。5、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山顶上的树为什么长得这么奇怪呢?它跟我们学校的树是不是很不一样啊?6、这种树是生活在风口处,因为长期受一个方向风的作用,所以只有顺风面的枝条能继续生长,因此使它看上去像一面旗帜,所以又叫做旗形树。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7、为了让同学们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观看后提问:从视频资料和上面的图片中,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讲述:每种生物生存下来,不仅受环
8、境的影响,还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物适应环境都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都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和生存。8、同学们现在联想一下你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你们还能举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其他例子来吗?归纳小结:现在大家看看老师找的例子。老虎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子,鹰有尖锐的喙以及鹰爪,就有利于他们捕食其他动物;他们有着和环境色彩一致的体色,这有利于他们隐藏,捕食猎物。壁虎脚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墙;海参遇敌时会现出内脏,供敌食之,借机逃跑;进一步理解警戒色的含义及作用学生观察后回答:枝条向一面长,像飘扬的红旗,可能是受风影响的结果说明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积极讨
9、论,回答问题,并相互补充。生活中见到的交通警告标志,的确起到了警告作用,从而真正理解警戒色的含义。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大量图片,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适应环境的方式也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是普遍存在的。变色龙的体色随周围环境的颜色而改变;青蛙在寒冷的冬天要冬眠,来躲过严冬;秋天梧桐叶、杨树叶纷纷往下落,是对寒冷的适应。这些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其实除了老师列举出来的,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所以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9、请看下
10、面两种动物,把企鹅和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互换可以吗?由此可以看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植物一般生活在 0-35温度范围内,动物则在-5-50的温度范围内,下面分析一下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认真倾听讲述典型例子,并充分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学生回答:不可以,互换之后,他们都无法生存。明确动物和植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不同,动物的耐受范围较大。思考回答: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生物,才能学好生物学。引导学生分析可生存范围最大,可生殖范围最小,当温度低于死亡底线或高于死亡高线,鱼就无法生
11、存,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不一样的,当温度超过了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导致生物的死亡。10、过渡:下面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屎壳郎出国记:谈到牛屎,澳大利亚人心有余悸,因为澳大利亚是畜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全国曾有奶牛 2800 万头,每天产生约 3 亿个粪堆,每个粪堆每周可繁殖 3000 只苍蝇,整个牧场臭气熏天,并且人们被苍蝇扰乱的头痛不已,牛屎覆盖草地,导致青草一片片的死亡,科学家采用生物防治,特从中国引进了屎壳郎,从此,牛粪苍蝇都少了,牧场恢复了正常,当地的人们真高兴啊!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1、总结:生物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或适应环境,生物也会作用于它生长的环境,对环境有
12、一定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4849 页的内容,标注重点,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及实验操作,思考回答:1、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中,把做好的实验装置放在什么样环境中?为什么?2. 3 天后,实验装置内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说明了什么?3、列举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可生殖范围很狭窄学生相互补充问题答案认真听故事内容,思考分析小组内讨论分析,交流见解,积极回答仔细阅读课本,标注重点,各小组根据课前的实验情况通过分析曲线图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首先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学生通过倾听真实的故事,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更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同学知道“
13、地下耕耘者是什么动物吗?蚯蚓在土壤里活动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呢?展示我课前做好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上面的问题,并归纳: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为了减少环境改变对蚯蚓的影响,应把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让蚯蚓充分活动。装置已放置了 3 天,仔细看会发现沙与土的分界线已经不明显,并且土壤变的比较疏松。你知道吗?蚯蚓在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壤,能改良土壤;蚯蚓吃进腐烂的有机物和土粒,形成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能处理有机废物,1 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噬 40 吨有机废物。从本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及实验现象,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归纳问题答案。生答
14、:是蚯蚓各实验小组积极回答:沙与土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了,土壤变疏松了校对助学合作探究答案充分认识蚯蚓的作用:改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动参与,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蚯蚓对土展示地衣图片,提问:地衣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者”?补充:地衣还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空气污染严重,地衣就会消失。同学们还能不能列举出其他的例子?同学们举的例子很典型,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确很大,有人探究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发现:灌丛的湿度最大,裸地的湿度最小。那为什么灌丛的湿度最大
15、呢?那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知道绿色植物根吸收的水 95都用于了蒸腾作用,所以能够增加大气湿度,促进水循环,增加降雨量。提问: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我国西部现在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土壤,处理有机废物。生答: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讨论分析,积极回答: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绿色植物增加大气湿度,提高含氧量;微生物促进自然界的物资循环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从而增加空气湿度。壤的改良作用。通过实验现象和资料内容明确蚯蚓对土壤有重要的改良作用,从而提高
16、农作物产量,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好蚯蚓的美好情感。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真实的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课堂小结2 分钟知识整合迁移运用5 分钟水源的作用。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的原因。归纳:正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才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而有序,基本上完成了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来总结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1.猫为什么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捕鼠?2.秋天,为什么大雁南飞?3.与其他地方相比,北极熊的体型较大,尾、耳、鼻端等较为短小。想一想有什么道理?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了什么生物学现象?生答:植物对空
17、气的湿度有影响。学生讨论归纳积极回答:进一步明确绿色植物在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畅谈收获的知识和产生感想。小组内讨论交流,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学生相互释疑,巩固本节知识。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等方面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在求知中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由知识逐步过渡到能力的考察,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巩固训练A 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B.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不利的C.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D.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8、,及时巩固,同2. 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A. 沙漠 B. 水中 C. 陆地 D. 空中3. 猫头鹰有利爪与( )生活相适用。A. 飞行 B. 草食性 C. 肉食性 D. 陆地B 类1.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下列各项中对温度的耐受范 围最大的是( )。A. 可生殖范围 B. 可生存范围 C. 可生长范围 D. 一样大2. 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 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A. 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B. 生物能改变环境C.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 生物能改变环境,
19、而环境不影响生物3、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D、田七在密林层下生长的好C 类来源:gkstk.Com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 生物受环境的限制,环境不受生物的影响B、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C、 生物决定环境如何改变D、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2、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多,这主要是( )A、 骆驼刺喜欢沙土测要及时互纠。 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程度。 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3.下列事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
20、素变化的是:A.仙人掌的叶变为刺 B.蛾类的昼伏夜出C.候鸟的迁徙 D.公鸡报晓达标检测3 分钟1.“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2.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的尿液非常少B.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C.鲫鱼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D.蚯蚓疏松土壤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 60 毫米,这有什么意义?4、生活在北极冰天雪地的北极狐体型大,眼、耳、鼻却较为短小你知道为什么吗?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批改通过自我检测,做到堂堂清,养成独立自觉的习惯板书设计:第二节 生物对
21、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适应环境生物1、 适应方式各种各样。2、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蚯蚓:改良土壤影响环境: 地衣:风化岩石植物:维持碳-氧平衡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列举大量图片和播放视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并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深刻认识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情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蚯蚓对土壤的翻耕探究实验,领会了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环境。课堂上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在轻松愉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本节课在进行蚯蚓改良土壤的探究实验时课堂纪律控制的不好,要注意组织好学生,努力做到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