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484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戊戌变法》教案4(川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戊戌变法重点难点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

2、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 ,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戊戌变法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

3、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 ) 、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 )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 18951898 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

4、:“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 “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2 “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

5、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 19 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教师可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 、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4 “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

6、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5关于变法的失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 , “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 , “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 , “举国欢蹈鼓舞 ,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

7、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问题探究动脑筋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

8、“死得其所”?参见教法建议和学法指导。2 “小故事”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动?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小故事 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缠足是我国古代的陋习。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她缠足,用裹脚布使劲勒脚板,把脚骨勒断,变成小小的“三寸金莲” 。任凭女孩子疼得哭天喊地,狠心的家长也不罢手。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对这种丑恶的陋习深恶痛绝。他常常感慨地说:“中国一向号称为教化之国,圣贤辈出,为什么没人出来禁止缠足呢?”他决心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康有为的大女儿 5 岁时,按照习惯

9、已经到了缠足的年纪,但是康有为拒绝给她缠足。这件事在他的家乡引起轰动,全乡人都起来反对,一些长辈甚至要强迫给他的女儿缠足,但康有为不为所动。他的女儿避免了变成残疾的悲剧,后来还陪康有为到外国游历呢。作业相关知识康有为康有为(18591927 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 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

10、事汇编 、 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 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 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 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 ,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 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又未上达。当年 5 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

11、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 1 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 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 月 16 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 ,反对革命。1913 年,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 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 年,病死于青岛。

12、相关知识光绪帝光绪帝(18711908 年) ,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 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 1874 年择立年仅 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 年,光绪帝 19岁,举行“大婚典礼” ,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 ,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 ,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 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 18831885 年中法战争和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 年 6 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 9 月 21 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 年 1 月回到北京。1908 年 11 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 38 岁。学.优 中考+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