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163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 )(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2.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和学习了“ 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 ”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

2、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教法:采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的教学

3、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法:采用“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 知识应用 拓展知识 课堂反思 布置课外作业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 理论为指导,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学习方法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

4、规律上,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学过程精彩片段实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和一段富有启发性的文字“食物究竟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发生变化呢?”作为导言。如此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探究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时,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在胃,有的说在肠,有的说在消化系统谁是谁非?教师不作判断,而是让学生表演小品(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口腔、胃

5、、小肠、大肠、肝脏等器官),再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环节。2.新课学习根据小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则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讨论后,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察猪小肠,学生用手摸、用眼看、用放大镜观察,然后猜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是学习的感性认识阶段。接着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肠更细微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顺知识,这是学习的理性认识阶段。3.知识应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肠模型并展示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还有技能

6、与情感态度也得到发展;不仅个人才智得到提高,还体验了集体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知识拓展:教师提出“你知道哪些消化系统的疾病?”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并时刻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健康。4.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生物学日记。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

7、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学点评张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都相当高,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得干练而自信,课上得非常成功。笔者认为她的课有下列优点:1.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地整合教材,用 3 课时来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教学目标具体、全面。2.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确定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3.用建构主义理论和“ 主体 主导” 理论来指导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小品

8、表演到观察小肠结构,再到制作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图片和文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表演小品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4.课外作业采用写一篇生物学日记,让学生在课外及时复习,并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当天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知识,既重学习过程,也重结果;重能力培养,也重知识的学习。5.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上课的体会;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的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的讨论不够深入。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具体,小学阶段学生对消化系统有哪些认识?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参差不齐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若能了解详细一些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