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中国古代诗歌的内涵主要有二端:一为主观之情,一为客观之景。在情景之间,情为主,景为客,一主一次。虽然如此,但景的作用不容低估,作为情的载体,景的描写对诗歌的营构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情景合一。,一、写景的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写景的艺术千变万化。以下介绍几种巧妙的写景技巧:,1、在景物关系中捕捉诗意 18世纪法国杰出的美学家狄德罗曾发表过“美是关系”的著名论点。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在状物写景中,很早就懂得了从景物的形态、声息、动静、色彩等等方面捕捉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借以创造出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意境。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状物名句,
2、都是诗人对于景物关系敏锐新鲜的发现和生动细腻的表现。,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联从抒情的角度看,妙在融情入景。“野旷”、“江清”透露出时令正是秋天。旅客遇到清秋,最容易触动愁思;野旷愈显天远,使诗人感到乡关万里,归路茫茫;江清月近,见得明月多情,似乎有意陪伴诗人,抚慰他的孤独寂寞。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层次分明;先写平视,再写俯看,视角变化,更妙的是,诗人发现并且简洁地表现出了“野旷”、“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足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白描传神的艺术表现力。,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诗人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在读
3、者的灵视里呈现出大的境界,尤能发挥诗歌诱人想象、令人回味的艺术特长,往往比直接写大景更有诗意,同时,也更能显示诗人的灵心巧思。,宋代诗僧饶节偶成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前两句表现出山居环境的清幽,但这里虽然远离尘俗,幽僻寂静,却并非一片死寂,那成双结对的斑谰蝴蝶,不就透露出自然界的蓬勃生机和作者的生活情趣了吗?第三句紧接次句,看,蜜蜂两股上拖着重重的花粉团来了。作者怎么知道蜜蜂采集了许多花粉?因为他见到了蜜蜂“两股大如茧”。由此可知,这位诗人对大自然及其各种细小生物多么喜爱,多么注意观察。蝴蝶双双飞来,蜜蜂股大如茧,这都是小景,然而作者通过这些美丽
4、的小景物,展现出前山繁花遍野、姹紫嫣红的盛景,真是构思巧妙,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首联写出了月夜庭院静谧,画面上有明暗对比,颇具画意。三四句,在寒气袭人、万籁俱寂的静夜里,敏感的诗人忽然听到一阵清脆、欢快的虫鸣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这使他惊喜,才发觉自然界已是生命萌动,万物复苏,暖意融融,春回大地。传达出春天的暖意,和新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使诗的意境清丽新颖,独具一格。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受力和艺术创新精神。,3、借窗观景 小中见大 借窗观景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很巧妙的写景方式。程千帆先生说:“通过一窗,使内外交
5、流,小中见大,由窗中的小空间进入窗外的大空间。瞭望的角度随时不同,眼中所见也就跟着变化。这校,景物就无限地增多,美的享受也就无限地丰富了。”(古诗今选),宋曾公亮宿甘露寺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首二句,从枕畔潮湿的云雾水气和床底翻滚轰鸣的松涛声进而表现幻觉。此时,诗人仿佛置身于千峰之上,又好像坠入万壑之中。这一联气势逼人,想象浪漫。接下来这一联,写他凌晨起床开窗俯瞰大江。第一笔破空而来,设想新奇,不同凡响。“要看”传达出急盼壮观大江的激动心情,用“银山”、“拍天”两个壮丽飞动的意象形容想象中大江的滔天臣浪,更是惊心动魄。,写至此,似乎难以为继,不料
6、结句奇峰陡起,又出神来之笔。诗人不直写他开窗见到大江,而是说,他打开窗子,把这条巨龙般的浩浩大江放入室中来!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奇想,令人拍案叫绝。它逼真、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开窗见到大江一刹那间的惊奇、兴奋心情,表现了大江磅礴飞动的气势,也显示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从运用“借窗观景”手法的角度看,窗外景不再是静止地嵌在窗框中,而是扑进窗子里来,内外交流又融为一体,从而更富于诗意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4、水中倒影 奇幻空灵 古代诗歌描画倒影,赋予倒景感情和性灵,从而创造出有静有动,有虚有实,具有朦胧美、空灵美的艺术境界,达到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这时梁朝诗人何逊
7、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薄诗中的两句。诗是赠友之作,抒写山水行旅之思、朋友离合之悲。这是诗中的三四句。 上句描写北风掠过茂密的竹林,传来阵阵萧萧飒飒的声音,下句展现江波粼粼,长桥的倒影在水中荡漾。诗人凝神聆听摇动竹林的风声,正可见他黯然神伤默然无语的神态;而荡漾不定的水中桥影,也就将此时此刻诗人心头的一缕忧愁悄悄地烘托出来。,从写”影“的角度说,不直写长桥横卧于江上,而取其荡漾于水中之倒影,化实为虚,虚中见实。长桥有形有影,有静有动,意象便在单纯中显出丰富,又借一”漾“字情景兼写,意境空灵、隽永,耐人寻味。,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
8、的七绝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中的后一联。全诗极力渲染漓江水之清,而且通篇都是运用暗写水中山影的手法妙传这个“清”字。诗的首句,点醒一个“清”字,作为一篇之诗眼,次句不直写水中山影极清晰,却发神奇之思,说簇簇青山都是从江水中生长出来的。仅此一笔,将山与水都写活了,也可见水是何等清澈、明净!后一联捕捉住船行山顶的幻觉,极形象也极美妙地表现出漓江之清,创造出一个超越并提升了真景的空灵澄澈境界。,二、几种重要的情景表现形式 古代诗歌对情、景二者十分重视,古代诗歌涉及情与景的关系时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情寓景中(或称移情)、情景交融、以悲景托悲情、以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方法。,王
9、国维在文学小言里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古代诗歌对情、景二者十分重视,古代诗歌涉及情与景的关系时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情寓景中(或称移情)、情景交融、以悲景托悲情、以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方法。,1、移情 所谓移情,简单地说,就是将主体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使外物具有人的情感因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非常形象地说:“移情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通的经验。自己在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
10、,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进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里所举例证,大都缘于移情的作用,或者说属于移情的范围。,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在表面意思之外,意味深长:国已破,只有山河还在,说明已无余物;城虽春,唯草木深深,说明已然无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举目望去,整个长安城一片残破,一片萧条。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目睹长安的残破不堪、萧条冷落,诗人心境十分悲伤,
11、因而觉得花儿都好像在流泪;因为想起离别人的亲人,因而觉得鸟儿也像受惊了一样。,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而
12、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流出。,2、情景交融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情中景,是把客观景物化作主观之景,使一切景物皆著我之色彩;景中情,则是把主观感情化为客观景物,使一切景语皆成情语。,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在宣州,南朝时期谢朓在此送过范云,从此知名。唐诗中经常写到它,如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古人送别,常常要唱歌,以表现送别的情感。如李白赠汪伦。 这首诗开篇就说劳歌一曲,劳歌就是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
13、来成为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解行舟”,唱着送别的歌 ,解缆登舟,客将远行。第二句不写对方,而是写景,“红叶青山水急流。”两岸是青山,山上又满是红叶,青碧的山加上红叶,一青一红,色彩极为绚丽,这样就把景象烘托得非常鲜艳。景虽极美,但送者却无暇观览,一个“水急流”,说明水流非常急速。“急”字可谓此诗的诗眼。表面写水流之急,实际上暗示出舟行之速;舟行之速,又暗示出客行之遥。如此,则丽景适足以衬托哀情,而且景愈丽,情愈哀。,送走了客人,诗人并没有马上返回,在送客和下楼之间,有一个不算太短的时间过程。这从第三句的酒醒、日暮可以看出,送客时,可能还没日暮,而且两人还是饮了酒。“日暮”二字对于送别来说起着关
14、键的作用,它烘托了一个暮霭沉沉的苍茫氛围。等到日已落山,酒已醒,诗人才感觉被送者已远去,只剩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不仅日暮,而且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大风,这使得青山、红叶和水流统统都笼罩在一片风雨之中。最后一句写在满天风雨苍苍茫茫中独下西楼,并未明确写情,但是寄寓了作者极为浓郁的伤别情感。,3、以哀景托哀情 也就是说,通过带有凄迷、孤寂色彩的景物,来烘托、表现悲伤的感情。这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屈复唐诗成法卷十称此诗“属对工稳典
15、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首二句,起势突兀,场景阔大,意境苍凉。楼是“高楼”,又在“城上”,则愈显其高,因楼之高,故登楼远望可以目接大荒;而“海天”相连,茫茫一片,这种景象,正与作者满怀愁思正好拍合,景茫茫,愁也茫茫。接下来两句,进一步强化了悲景与哀情的关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十四个字,可以说把作者被贬谪后的悲痛、悲愤情绪和盘托了出来。我们知道,屈原赋中往往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君子。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都是借美好的外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操,在柳宗元此诗中,芙蓉和薜荔也是自比美德。然而,这美好的的芙蓉、
16、薜荔竟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侵袭。朱三锡说:“惊风密雨,有寓无端被谗斥逐惊怀之意,又寓风雨萧条、触景感怀之意。”(东喦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一),五、六两句承上宕开,一笔双写,俯仰分观,由望中所见的高处“岭树”和眼底“江流”,兴起睹物感怀的悲思。诗人登楼本欲远望同时被贬、分散各地的友人,但山岭重重,江流迂曲。 最后两句照应题面,归到寄诸友本意,以音书不达怅然作结:本是千里同来,今却异地分散,已是蛮乡异域,犹自音书阻隔,当此之际,愁思满怀的诗人不是愈加忧愁了吗?全诗不明言谪宦而谪宦之意自见。而就全诗的写法来看,情与景色彩相似,情悲景亦悲,借助悲景来渲染悲情,是此诗的最大特点。,4、以丽景或乐景反衬哀情,
17、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完全写景,用了四种物象:江、鸟、山、花。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色,正应尽情春游才是,然而,杜甫的心思却不在景色,他念念不忘的是千里之外的故乡,而且景色愈美,他的思乡之念愈迫切。“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的思乡之情,如果以悲景来表现,也是可以的,但是,以丽景来衬托,哀情就越发浓重悲痛了。王夫之说过一句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5、以景结情,如唐代诗人岑参的七言歌行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两句。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塞雪天瑰奇壮丽的风光,表现了唐代边防将士艰苦卓绝
18、的爱国精神。结尾抒写雪中送别友人武判官归京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纷纷扬扬,铺满了天山下的道路,其难行可想而知。然而友人依然跨马启程。诗人冒雪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山回路转,人已无法望见。结句,诗人把笔触从写自己和友人移向写景,推出了一个特写的景物镜头。漫天雪花飘舞,边地一片寂静,而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清晰地留下了两行马蹄印迹,一直延伸向远处。这一个没有人物、没有声音的景物特写镜头,巧妙地表现出诗人长久伫立在雪地上、凝望友人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的形象,从而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惜别友人时的怅然心情,令人回味无穷。,6、具象与抽象的嫁接 这种方法就是把具体的意象与抽象的意象嫁接,
19、形成一种特有的句式,绝妙地传达出内心的感觉与体验,从而增加诗的容量与韵味。 具象与抽象结合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将抽象予以具象化。这是诗的形象思维所必不可少的。别外两种就是:将具象予以抽象化、具象和抽象嫁接。,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的颔联,抒写羁旅之愁。诗人通过动词“然”和“捣”,把具体的意象“孤灯”、“寒杵”同抽象的意象“客梦”、“乡愁”嫁接起来,这样,孤灯燃出的不是烛光,而是“客梦”,“寒杵”捣的不是冬衣,而是乡愁。具象与抽象竟然如此自然而奇妙地结合起来,平常的动词“然”、“捣”显得那么新鲜、奇警,光彩传神!诗人仅用十个字就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与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思,并使二者水乳交融。,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这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五律泊歙浦的颔联。诗写游子的羁旅之感。首联:“此路难为别,丹枫似旧年。”诗人暂时泊舟在歙县的江边,岸火红的枫叶勾起了去年的回忆,年复一年,漂泊依旧,使诗人对它格外留恋。颔联中,雁是具体的有形的实物,“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感情,说雁落到了“客愁边”,真是匪夷所思,把具体的形象同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而抽象的客愁也似乎可触可见了。如果诗人写成“雁落客身边”,一味实写具象,诗的意味便淡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