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4753643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后四十回研究综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红楼梦后40回研究,综 述,一 后40回的作者 二 续书是否必要 三 后40回的褒贬 四 我们的看法,一 后40回的作者,一、后40回的作者 1,1.曹雪芹原稿说 (1)程伟元红楼梦序(程甲、乾隆56): 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在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患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至是始告成矣。,一、后40回的作者 2,高鹗

2、红楼梦序(程甲):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jijue)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如波斯奴见宝为幸,逐襄甚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一、后40回的作者 3,程、高红楼梦引言(程乙,乾隆57,1792):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一、后40回的作者 4

3、,(2)太平闲人张新之红楼梦读法: 有谓此书止八十回,其余四十回乃出于另手,吾不能知。但观其中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全无差别。,一、后40回的作者 5,(3)宋孔显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均曹雪芹作(新青年7卷5号,1935.5):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作的。第一回说本书的缘起,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的话。所以我们知道这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完全是曹雪芹一手做成的。披阅,增删都是修改时的工作;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尤为成书后的手续。假使红楼梦全书未曾写完,哪能披阅、增删、纂目、分章呢?,一、后

4、40回的作者 6,他认为高并非补作,而是“前80回也经过他截长补短,补遗订讹的补的工夫”。“曹雪芹自己说,他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知红楼梦是十年功夫做成的,而且经过五次修改的。但红楼梦中的许多矛盾,却因这五次的修改而发生了。” (4)周绍良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高鹗续书(红楼梦研究集刊第2辑): “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未改定的残稿。” 认为程高所说是第一手材料。,一、后40回的作者 7,(5)高阳红楼一家言: “我一向不认为高鹗是最后四十回的作者”,“第一,后四十回的文字虽不及前八十回,但一般公认还是相当不错的,高鹗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八十回与八十一回之间,找不出有什么不同。第三后四十回既

5、非高鹗所续,更非另一满人改写,那么当然是曹雪芹的原著了,不过不是增删五次之稿,更不是定稿,事实上恐怕永无定稿。脂批有一条:书未成而芹逝矣可证。当然,这不是说初稿未成,而是指照此最后的构思,重新改写的全书未成。”,一、后40回的作者 8,(6)杜福华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作(红楼梦学刊1985.1): “明义的题红楼梦的诗二十首及其小引,就是曹雪芹写完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铁证。”“同时脂砚斋也已经看到了末回(庚辰本十七至十八回眉批)也没有说红楼梦没有写完。”“不论反封建、反孔孟的思想倾向,或是步步进攻,步步掩护的艺术手法,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都一脉相承,浑

6、然一体。”,一、后40回的作者 9,2.高鹗续书说 (1)清俞樾较早提出“高鹗续书”。 小浮梅闲话:“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船山即张问陶,清乾嘉时大诗人。,一、后40回的作者 10,(2)胡适明确提出“高鹗续书说” 。 红楼梦考证:“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这话无可疑。”并举自己的4个理由(1.张问陶诗;2.俞樾的理由;3.程说太巧;4.高说含糊)和俞平伯的3个理由(1.和第一回自叙的话都不合。2.史湘云的丢开。3.不合作文时的程序)。,一、

7、后40回的作者 11,(3)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后面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这已是明确了的判断,无可动摇。” “第八十一回之目,既已不合作者之意;可见八十一回以后各回之目都是高氏一手续的。以程伟元高鹗两人的话,全是故意造谣,来欺罔后人的。”,一、后40回的作者 12,(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鹗字兰墅,镶黄旗汉军,乾隆戊申举人,乙卯进士,旋入翰林,官侍读,又尝为嘉庆辛酉顺天乡试同考官。其补红楼梦当在乾隆辛亥时,未成进士,闲且惫矣,故于曹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之故,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是以续书虽亦

8、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世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5)吴世昌红楼梦探源外编: “这一百二十回中最后后四十回是高鹗的补作。”,一、后40回的作者 13,3.不知道的某个人续书说 (1)清人潘德舆较早提出此说: “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金壶浪墨读红楼梦题后) (2)清人裕瑞枣窗闲笔: “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意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墨者,其为补者无疑。”,一、后40回的作者 14,(3)王佩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我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有些怀疑,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可能不是高鹗所

9、作,可能真是程伟元买来的别人的续作。” “程甲本没有出世以前社会上早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说法了。”“把后四十一回越改越坏已经很使我们怀疑后四十回不是高鹗作的了,何况乙本的修改中证明高鹗对后四十回竟然不懂。”“程甲本第九十二回文不对题目”,“假如是高鹗自作自印,怎么会文不对题呢?”,一、后40回的作者 15,(4)文雷程伟元与红楼梦: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既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也不是程伟元、高鹗凭空创作的,而是先由某无名之辈续写草稿,后经程、高截补修饰而成的。” 认为程高二人一年无法补完后四十回,二人所说并非撒谎,卖关子,打马虎眼。,一、后40回的作者 16,4.杜芷芳续书说 夏荷红楼梦后四十

10、回为何人所续(兰州学刊85.6): 认为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中二十二回的一段,是曹雪芹的续弦杜芷芳续补。她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替丈夫续写红楼梦的伟大业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任何另一个妇女也无法比拟的。,一、后40回的作者 17,5.乾隆、和珅君臣合谋“腰斩红楼”,以“重金延请”程、高续写说 胡小伟红学三十年讨论述要: “周汝昌红楼梦全璧背后提出一种说法,认为续书是乾隆、和珅君臣合谋腰斩红楼,以重金延请程伟元、高鹗续作的。”,一、后40回的作者 18,6.曹家亲友搜集整理曹雪芹原稿并加以补写说 复旦大学统计系李贤平以电子计算机统计并结合考证,得出结论: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亲友搜集整理曹雪芹原稿

11、并加工补写而成。”,一、后40回的作者 19,7.悬案说 (1)冯其庸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88.2):“至今不可能有一致的结论。” (2)刘梦溪拥挤的红学世界: “究竟谁作的?只好老老实实的承认:还不知道;或者说,这个问题的解决,现在条件尚未成熟。”,二 续书是否必要,二、续书是否必要 1,1.续书必要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石头记的结局,虽早隐现于宝玉幻梦中,而八十回仅露悲音,殊难必其究竟。” (2)何其芳论红楼梦: “然而曹雪芹没有能写完红楼梦,却无论如何是一种天地间的恨事。”,二、续书是否必要 2,(3)韩进廉红学史稿: “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定了八十回便不幸逝世。而对一部

12、有头无尾的巨著,有谁不感到遗憾呢?有人为使神龙有尾,斑豹全身,补续了后四十回。” (4)周慧珠峰前的泰岳为高鹗及其续书作辩(红楼梦学刊88.1); “高鹗的续作之举正顺应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要求,不管续作水平如何,在这个问题上,高鹗无可指责。”“是对曹雪芹创作悲剧的一个补救。”,二、续书是否必要 3,2.认为前80回是全璧后40回根本不需要续。 (1)孙慈忠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前80回既非半璧玉石,也非无尾神龙,是作者经过缜密思考和反复增删的完整的文学作品。”“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诸多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子,是曹雪芹在完成全书以后重新增补的。增补的这些内容,正是作者着意塑

13、造的几十个女子的命运和归宿。” (2)林锦鸿石头记80回是全璧。,三 后40回的褒贬,三、后40回的褒贬 1,1.全贬 (1)清潘德舆金壶浪墨读红楼梦题后: “续之者非佳手,富贵俗人耳。” (2)清裕瑞枣窗闲笔: “此四十回全以前八十回中人名事物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故知曹雪芹不出此下下也。”“四十回中似此恶劣者,多不胜指,余偶摘一二则论之而已。且其中又无若前八十回中佳趣,令人爱不释手处,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乃用之滥竽于曹雪芹原书,苦哉!苦哉!”,三、后40回的褒贬 2,(3)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一派胡言,满嘴梦呓。”“高鹗的续书完全是具

14、有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从他的续书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体系来看,这东西实际上是为其封建统治主子的利益服务的。”认为是为小说安了一个“坏尾巴”,使作品“整个全身老了样,变了质。” (4)梁归智红楼梦里的典型和类型: 认为续书中的“对照”,是“简单化、庸俗化了,倒退到传统中忠与奸红脸与白脸的低级的对照方式。”,三、后40回的褒贬 3,2.有贬有褒,以贬为主 (1)俞平伯红楼梦辨: “高鹗以审慎的心思,正当的态度来续红楼梦,他宁失之于拘泥,不敢失之于杜撰。其所以失败:一则因红楼梦本非可以续补的书,二则因高鹗与曹雪芹个性相差太远,便不自觉的相违远了。处处去追寻作者,而始终追他不上,以致迷途,这是他失败时底

15、光景。至于混四十回于八十回中,就事论事,是一种过失;就效用影响而论,是一种功德;混合而论是功多而罪少。”“失败了,光荣地失败了!”是我对于高作底赞扬和指斥!,三、后40回的褒贬 5,幸而高氏假传圣旨,将宝黛分离,一个走了,一个死了,红楼梦到现在方才能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这真是兰墅底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即我们现在约略能揣测雪芹底原意,恐怕也不能说和高作后四十回全无关系。如没有四十回续书,而全凭我们底揣测,事倍功半定是难免的;且高氏不续,而被妄人续了下去,又把前后混为一谈,我们能有研究红楼梦底兴趣与否,也未始不是疑问。这样说来,高氏在红楼梦总不失为功多罪少的人

16、。,三、后40回的褒贬 6,(2)何其芳论红楼梦: “高鹗的后四十回并不是没有一些可以肯定之处,然而弱点和败笔太多了,而且它们常常关联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一些根本方面。” “它保存了宝黛悲剧的局面,这是它的最大的优点,但另外有些部分的思想内容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在艺术的描写方面,除了有些片段还写得较好或可以过得去而外,绝大部分都经不住细读。”,三、后40回的褒贬 7,(3)冯其庸曹雪芹与红楼梦: “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比,起码有三个不足。” 生活不足、思想不足、文笔不足、。 “但是,上面这种比法,是将一个中等个子的人来与巨人相比。”“后四十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4)李广柏红楼梦和

17、中国悲剧传统: “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相当完整地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而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不足和缺憾,也在于它仅仅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后四十回拖着一条复兴的尾巴。”,三、后40回的褒贬 9,3.有褒有贬,以褒为主 (1)胡适红楼梦考证: “但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四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了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主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三

18、、后40回的褒贬 10,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哪一个不是想把黛玉晴雯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哪一人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三、后40回的褒贬 11,(2)鲁迅: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史略) “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小引),三、后40回的褒贬 12,(3)李

19、希凡、蓝翎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什么能存在下来: “由于续作者存在着更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大大影响了他的艺术表现力。他所完成的续作仅仅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取得了成功,而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冲突上,却大大消弱了它的社会意义。但是,无论如何,由于续作在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性格上发展了悲剧冲突,使得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中心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发展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前八十回所显示的悲剧的气氛和性质。,三、后40回的褒贬 13,这样,就使得围绕续作问题自发地展开的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文学的激烈斗争,至少在这方面取得了胜利。也正是在这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上,后四十回发挥了它的艺术吸引力,因而和

20、前八十回形成了一个整体而留传下来。”,三、后40回的褒贬 14,(4)周绍良红楼梦后40回与高鹗续书: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紧密相联系的,后四十回在主要精神上完成了前八十回所需要发展的故事,从而成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容否定的。” 他充分肯定后40回宝黛钗的矛盾,尤其是钗黛二人的结局。,三、后40回的褒贬 15,(5)周慧珠峰前的泰岳: “高鹗的续书配不上原作,是理所当然的。在珠穆朗玛峰前,位尊五岳的泰山,不也只是俯伏在它的脚下的可怜的培塿吗?但泰山毕竟是泰山。”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后四十回的主要情节和精神所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深闺成大礼这一回文字成了全书悲

21、剧情节的高潮,二百多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赞许。” “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后四十回的确显得粗疏平淡了一些,不过就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来看,特别是就对一些主要人物性格起了主要作用的主要性格因素的描写来看,与前八十回还是接得上的。”,三、后40回的褒贬 16,“在后四十回中高鹗对宝玉入学和赴考的描写,对黛玉的思想变化和宝黛爱情的最后一次波折的描写,展示出了社会生活的多变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达到了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这正是值得赞赏的地方。” “高鹗的后四十回,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归宿的交代基本顺畅,在次要人物中,也有续得较好的,例如贾雨村,作为全书的一个穿针引线人

22、物,除了最后起到了归结红楼梦的作用外,在后四十回中的性格发展,也是符合这个人物的行为逻辑的。” “除了贾雨村,后四十回中对袭人、紫鹃等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有写得好的地方。”,三、后40回的褒贬 17,(5)王蒙红楼启示录 第一,以什么标准评判后四十回 后四十回连前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被接受却是事实。 以“原作”“原意”作标准吗?困难恰恰在于原作找不到了。而且,原作究竟是完成了,后来又丢失了;还是压根儿没有完成呢?谁知道?如果有原作可以作判断依据,又何必续书?,三、后40回的褒贬 18,以前八十回中透露的消息、特别是以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判词、曲词及书中的其他谶语、谜语再加上脂批作依据吗?这种依据的

23、权威性到底有多少?一部如此宏大的长篇小说,作者能在卷首例如刚刚第五回就设计清楚每个人物的结局乃至发展过程吗?即使笔下人物都有实有的“模特儿”,这样写起来是比较容易做到心中有数的,但实有的结局写到小说里一定能顺当、尤其是一定能够精彩感人吗?,三、后40回的褒贬 19,写小说的人都有这个经验,有的越是拘泥于原型事实越显得虚假呢!读者批评你写的“假”的地方,有时恰恰是实录呢!可见小说的真假不能以有无事实根据作判断标准。 什么叫小说结局?结局不是一个审美的判断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活过程,是一个艺术过程,是一个人物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作者吟咏摹写的过程。读小说读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论。需要使读者信服、使

24、读者感动、使读者击节赞赏的首先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局结论。 如此说来,把“太虚幻境”的判词曲词看成红楼梦的宪法,不是按照小说文本去体会或修改这些判词曲词而是要求按照判词等去修改文本,岂不是本末倒置?或如第一百二十回所云,叫作“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三、后40回的褒贬 20,红楼梦这样一部包罗万象、像生活本身一样无始无终、无涯无际的长篇小说,结束它是太困难了。前八十回写得越是感人、可信,底下写下去就越会产生情节未尽灵气尽、故事没完情趣完、人物未终发展终、全书未结文气结的可能。 古今中外,杰出的长篇小说的结束部分写得成功的何其少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越往后看越没意思。战争与和平复活的结

25、尾都不理想。 我们就不能肯定:一、曹雪芹确已完成了小说后面部分。二、即使完成了,后面部分一定能够达到前八十回水平。三、后面部分的佚散是一大损失。,三、后40回的褒贬 21,第二,怎样才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被普遍诟病的是续作改变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搞了什么“兰桂齐芳”,“赏还家产”,恢复世职,“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等等庸俗的东西,破坏了红楼梦的结局的悲剧性。 其实,如果不是“刻舟求剑”,如果不是只注意情节交待反而不去注意整体的阅读效果,如果更多地考虑实际的艺术描写与艺术感受而不是拘泥于似明似暗的雪芹原意,便会看到,这方面的问题远远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所有这些皇恩、世泽、齐芳等等,写得

26、都很虚,很简略,很干巴。,三、后40回的褒贬 22,相反,“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熙凤力詘失人心”、以至宝玉痴迷、宝玉出嫁、妙玉被劫、惜春出嫁、鸳鸯自缢各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状写得都很实、很细致、也比较动人。 即使兰桂齐芳,这并不会使读者(包括作者)得到多少安慰。而只能反衬出宝、黛、钗等的下场的寂寞悲凉。贾赦、贾珍这两个本来就不令读者待见的“行子”的被赦,无论如何也抵消不了贾母在家败后死去所留下的空白。探春不回来,也许惜春、迎春的命运还缺少一个见证人、嗟叹人。贾琏的归来与巧姐的嫁给乡下财主少爷,不是更加衬托出失去王熙凤的悲哀与落寞吗?,三、后40回

27、的褒贬 23,“文妙真人”的封号,又怎能弥补宝玉出家带给贾政、王夫人、宝钗乃至袭人、带给黛玉晴雯的芳魂,带给整个大观园、带给历代读者的心灵的冲击?宝玉的失落不就是生命的失落、爱情的失落与一切的荣华富贵的失落吗?贾兰乃至贾赦贾珍贾琏的幸存,不正是红楼一梦的失落的对比和见证吗? 如果一定要求续作写出谁也不剩谁也不存的“白茫茫”大地来,不等于写出“世界末日”来吗?不是太干净干净得连悲哀都没有了吗?,三、后40回的褒贬 24,第三,接续、收拢与温习 续作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前八十回的一个接续、收拢与温习。精彩绝伦的前八十回留下那么多伏笔、线头、人物与情节的发展契机。续作努力地顺藤生瓜,顺水而下。许多前八

28、十回已露端倪的人和事在后四十回得到了交待,而这是很满足读者的需要的。 我宁愿设想高鹗或某人在雪芹未完成的原稿上编辑加工的结果,而觉得完全由另一人续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先例或后例的,是不可思议的。 续作还有一些描写,从横的方面补充了前八十回的不足。,三、后40回的褒贬 25,第四,后四十回中的贾母 人物中最于续作中见精神的我以为是贾母。前80回中,除了宠爱凤姐宝玉,不喜贾赦邢夫人,干预了贾政教子,保护了鸳鸯不受贾赦骚扰之外,贾母是个成天乐呵呵、说笑话、享清福、不管事的“老废物”。恰恰在后四十回,在锦衣军抄家之后,贾母显示了她作为贾府的首脑、灵魂与支柱的作用。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

29、,表达了贾母在“皇天菩萨”面前承担责任的决心和气魄,在“皇天菩萨”面前有个交待、站住脚根,底下的事才好办。一百零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关键时刻贾母拿出自己个人的银钱接济各方,独撑大厦,共体时艰,使真正的废物贾政想道:“老太太实在真真是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闹坏了。”,三、后40回的褒贬 26,第一,贾母能享福也能受苦,毕竟她是老一辈人,是第一代创业的荣国公长子贾代善之妻,创业维艰,贾母身上还沾染一点创业者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与下几代人从一出生就养尊处优、衣来伸手,乃至穷奢极欲地习以为常不同。 第二,该享福时能放的享福,养身子,想得开,撒得开,这也值得肯定。 第三,懂得坏事变好事的道理

30、,抄了家,正好借此收缩清理,去做那些平日做不得或难做的事情,就这三条,她已比贾赦贾政,王夫人王熙凤更不要说贾珍贾宝玉之流了强上十倍。 正因为续作四十回以新高度塑造了贾母,赋予贾母以新的精神品质精神内容,贾母之死便给人以真正的大厦崩颓之感。,三、后40回的褒贬 27,第四,王熙凤的“英雄末路” 续作写贾府的败落大致不差,有气氛,合情理,多线条,可信可叹。一部小说,不仅要写出败落的原委与多方面的表现,更要写出败落的形象、征兆、气氛、人们的感受。 从贾府的繁荣到锦衣军抄家,这个过程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写“凤姐力诎失人心”百一十回。,三、后40回的褒贬 28,前四十回凤姐是那样得宠、能干、专权、游刃有余,

31、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施恩并取笑刘姥姥,实是活力、精力、权力乃至一种独有的才智魅力的象征。 中间四十回,王熙凤已隐入矛盾之中 前八十回结束,王熙凤走下坡路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但她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家族舞台,还要勉力挣扎,还要逆大趋势而奋斗,自是可叹。,三、后40回的褒贬 29,到贾母死后,凤姐办丧事之时,她已失势、失财、失威、失宠、失权又失去了自己的健康精力,怎能不“力诎失人心”呢? 在一个没落的家族中,才能、得势、施威,最终只是悲剧。亡国之君越是主观上“励精图治”,越是亡得更快,有什么办法呢?最终凤姐死得何等凄凉!连自己唯一的小女儿也保护不了!,三、后40回的褒贬 30,第五,掉包婚姻与

32、黛玉之死 续作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 不论专家学者对续作有些什么批评,这几段还是打动了世世代代万万千千的读者。 “凤姐设奇谋”的掉包计,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实难判断。但续作的这种处理确也煞费苦心。这里,黛玉是被抛弃的。宝玉是被欺骗的。宝钗是用来进行欺骗和顶替的,归根结底也是被欺骗的。,三、后40回的褒贬 31,第六,宝玉者宝玉也 续作用了很多篇幅写通灵宝玉的失去,随着这块玉的失去贾宝玉的痴呆化,和尚送玉回来,宝玉梦境中追和尚,和尚又来,宝玉欲还玉,宝钗袭人“佳人护玉”。不能说这些描写有多少新意,其中和尚来了,要一万两银子,又不见了,又来了要银子,又不要了,这种处理给人不乏

33、“脱裤子放屁”自打找麻烦之感。显然续作并不很会处理这块玉。 但续作在这块玉上做文章还是对的,是重要的。,三、后40回的褒贬 32,第七,后四十回缺少艺术灵气 (原作)充满一种内在的艺术张力。就是说,每个细节,每个动作,每句说笑都写得那么准确、精到、透彻、鲜活,每个字都绘声绘色,带形带响,每个段落都成了精,都立了起来凸了起来活跃了起来,整个篇章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奇妙的、充满纵横捭阖、浸满血泪欢笑的世界,一读便把你吸引住,再读更爱不释手,任意打开一节就可以读下去,任意合上书就忘不了,活在你的心里,活在你的眼前,拒绝不完,回味不完,评论不完,感叹不完这里面有那么大的信息量,有那么多的切身的经验体验,

34、有那么浓聚的情感、想象、热烈的拥抱与清冷的超脱,这种达到了极致的艺术生命力,到了续作之中,是怎样地杳然失去了啊!,三、后40回的褒贬 33,司棋与潘又安的殉情,在续作中写得何等干巴,直如报账一般。黛玉之死引起的波澜,又是怎样地“淡化”了!强言欢笑的宝钗生日,情节设计得是满好的,描写也大致不差,但读者对红楼梦的期待可不仅仅是“补差”啊!那神来之笔的发挥到哪里去了?洞幽烛微的开掘到哪里去了?刘姥姥保护巧姐的故事,本也应该是很有一番悲欢惊险的,结果写得如此顺风顺水,真是前生尽已安排好,得来全不费功夫! 总之,续作四十回的主要缺陷在于艺术魅力的缺乏。它不再是艺术精品而沦为平常之作,但它仍然帮助读者温习

35、了收拢了前八十回的千头万绪,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结局,或者说是试探了一种结束全书的可能性,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小说希望“有头有尾”的要求,当然,有利于全书的流通与普及,其功不可没。,三、后40回的褒贬 34,4.全褒 (1)清太平闲人张新之红楼梦读法: “观其通体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全无差别。”,三、后40回的褒贬 35,(2)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变(1935): “人们喜欢看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我则喜欢看后四十回。人们若有成见,以为曹雪芹的技术高,我则以为高鹗的见解高,技术也不低。前八十回固然是一条活龙,铺排的面面俱到,天衣无缝,然后四十回的点

36、睛,却一点成功,顿时首尾活跃起来。我因为喜欢后四十回,所以随着也把前八十回抬高起来。不然,则前八十回却只是一个大龙身子,呆呆的在那里铺没看。虽然是活,却活得不灵。前八十回是喜剧,是顶盛;后四十回是悲剧,是衰落,由喜到悲,由盛到衰,又转得天衣无缝,因果相连,俨若理有固然,事有必至,那却是不易。复此,若注意了喜剧的铺排,而读不到其中的辛酸,那便是未抓住作者的内心,及全书的主干。”,三、后40回的褒贬 36,(3)卓守忠红楼梦后四十回之题: 李纨母子最后却有春风得意之日,并非续书作者之杜撰。” “关于宝玉,依伏笔和脂批所示,在后半部当有几件大事:一黛死,二娶钗;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续书作者按曹雪芹

37、的大致安排写了出来。至于,黛死钗嫁的描写,早有了分歧之论未决,然而悲喜对比,小喜衬大悲的效果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宝玉中举一事,脂批及前八十回均无透漏和暗示,也许应该算作续书者的创造。任何文学作品的续书,皆有创造,否则何必去续。”,三、后40回的褒贬 37,“宝玉亲情大故迭起,一切更好的东西均遭扼杀,万念俱灰,早存出家之心,加之重游幻境,与僧道交谈,其志弥坚,唯若于佳人阻超凡而已,只有应试方得出门,故宝玉应举并非目的,只是作者为打破樊笼的手段。” “宝玉读书应举等事,与其性格并无违拗。若写他不应举就出家,固然可以,但写他视功名为草芥,唾手可及,得了又不肖一顾,转取复轻抛,飘然而去,也自有耐

38、人寻味之处。” “宝玉出走一段,如果紧跟着安排在黛死钗嫁之后,于效果是更高潮涌起,訇然而下,对长篇巨制而言,似有令人不及品味之嫌。续书的安排,则为黛玉归天之后又一波澜,文势起伏错落,自有高明之处。”,三、后40回的褒贬 38,(4)白盾红楼梦研究的突破评说张国光古典文学论争集的红楼梦部分: 论争集对高鹗续改红楼梦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得出了一系列高本胜于脂本的看法,他认为: 第一,高鹗第一次使红楼梦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并且成为定本,因而也才得以广泛的流传; 第二,高鹗深化了曹雪芹的主题,把为运终数尽,子孙一代不日一代,后续无人的家族挽歌改为因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家长的剥夺青年的恋爱自由”的宝黛爱

39、情悲剧; 第三,将原来照钗黛合一,双峰并峙的观点写宝、黛、钗三人相合一的关系改成为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三、后40回的褒贬 39,第四,突出黛玉正面主人公的地位,使她孤傲与不合世俗反而成为对社会反抗的形式; 第五,将黛玉写成被迫害而死并置于钗嫁同时,使黛玉的泪是恼恨,是控诉,这就更加深了悲剧气氛; 第六,原作写宝玉出家是因穷愁孤苦,不可自聊,高鹗改为不负黛玉,不满包办婚姻,是对封建家庭的最有力的控诉和抗议; 第七,正如金圣叹砍去西厢杂剧后一本改变大团圆结局,将老夫人改成封建门阀势力反对青年自由恋爱的代表人物一样,高鹗也将贾母改成这一悲剧的决策人物;暴序了贾母、王夫人一伙的阴狠毒辣;

40、第八,改淫奔女尤三姐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大悲剧中的小悲剧。”,三、后40回的褒贬 40,(4)刘上生曹雪芹的创作难题和高鹗的突破: “高鹗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恢复了42回以前以爱情为主体家族为背景的结构格局,坚决地把宝黛爱情摆到中心位置上来;同时,他又改变了原作弱化和淡化的爱情和家庭冲突,造成两大生活内容互相游移的构思,着力揭示和强化家族对爱情的干预和破坏,特别是把矛头指向原作竭力维护的以贾母、贾政和宝钗为代表了封建正统派。82 回病潇湘痴魂惊噩梦一曲定音,让黛玉回到她失落了前几十回的主人公位置上,为笼罩整个后40回的宝黛爱情悲剧奠定了基调。,三、后40回的褒贬 4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

41、梦境,第一次正面揭露贾府最高统治者老祖宗的冷酷和虚伪,以及她对黛玉的厌弃,这样,就使爱情与家庭的矛盾鲜明地实现出来,使小说的两大生活内容发生了有机的内在联系这一切,都凝聚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冲突,使红楼梦攀上了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悲剧的顶峰。这样效果,远不是原稿泪尽夭亡所能够比拟的。看来,高鹗能写好黛玉之死,却写不好家族败亡;曹雪芹肯定可以写好家族的败亡,却不一定能写好黛玉之死。从小说的认识价值看,家族悲剧也许能展示更广泛的社会批判内容;但从审美创造的要求看,出色地完成以家族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却更保证红楼梦的成功。”,三、后40回的褒贬 42,(5)舒芜谁解其中味?: 关于红楼梦之结尾,

42、作者非常欣赏。而且老实说,我一向喜欢第一百二十回宝玉最后一现:贾政旅途中荒郊雪野里,宝玉披着僧装,来向父亲告别,不言不语,似喜似悲,马上便被一僧一道挟走,转过一个小坡,悠然不见,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这样来落实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其干净的预言,真是绝世妙文,读后永远忘不了,强烈地感受到那一场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花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全都埋葬在这白茫茫一片旷野之下了。”,三、后40回的褒贬 43,认为所谓“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已不可能,因为高鹗已写出了这样的情景:贾宝玉没有了,林黛玉没有了,晴雯没有了,鸳鸯没有了,香菱没有了,芳官没有了,迎春没有了,探春远嫁了,惜春在庵里做尼

43、姑,湘云在家里做节妇,甚至王熙凤也没有了。荣国府里,上面是道貌岸然的贾政和愚悍鄙陋的王夫人,中间两个“戴珠冠,披凤袄”,端庄贤惠的寡妇,下面两个“读书上进”,蟾宫折桂的哥儿,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清代与曹家同时抄家又还给家产的,如张廷玉。高鹗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四 我们的看法,四、我们的看法 1,第一,基本同意程伟元、高鹗的说法,认为大概是曹雪芹有部分原稿,是高鹗予以补续。 第二,认为续书有必要。 第三,关于续书的功过,认为鲁迅、俞平伯的说法较合理。,四、我们的看法 2,高鹗续书之难: 1.接续原作之难:清杭世骏:“注释古书比古著作者尤难。语必寻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通七略,三也。” 六一诗话:“身轻一鸟口”,有云补“疾”、“落”、“下”、“度”等,而善本则是“过”。 俞平伯:论续书之不可能风格难续,不仅高鹗续红楼梦失败,一切续书都会失败。 2.续写红楼梦之难:红楼梦为旷世杰作、奇作、巨作,“具有反映时代的深刻性,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成书过程的复杂性。”只能有一而不能有二。,四、我们的看法 3,3.比肩曹氏之难:巨人一般的高个子;珠穆朗玛峰一般的高山。 4.迎合众口之难。 高鹗续书之功: 1.完整了原作。 2.满足了读者。 3.充实了红学内涵。 4.高鹗与曹雪芹一同接受历史检验(戏剧、影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