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cho) 撑伞(chn) 抖擞(su)B.嘹亮(lio) 应和(yn) 披蓑(su)C.酝酿(yn) 宛转(wn) 黄晕(yn)D.嫩绿(nn) 朗润(yn) 稀疏(sh)2.结合句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 3.仿句练习。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2、,还眨呀眨的。仿句: 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是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 等。5.诗坛品香。古代诗人也爱写春,请把“春风、春涧、春江、春潮”四个词填入下面的古诗句中。(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月出惊山鸟,时鸣 中。 (唐王维鸟鸣涧 ) (3)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6.综合性学习。欣赏下面关于朱自清的两则小故事,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朱自清与乞丐】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十分艰难。有一次他外出时被一个
3、乞丐跟上了,为了甩掉乞丐,他就说:“老弟,我是教授!”话音刚落,只见乞丐转身就走了。请问朱自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的理解: (2)【不领美国救济粮】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劳累工作,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在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通过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答案
4、: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 5、6 段(“吹面不寒杨柳风 ”至“在雨里静默着” ) ,回答 710 题。7.“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 (作者) 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是指 ,这句诗写出了春风 的特点。8.第 5段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出对春天的丰富感受,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触觉的: 9.第 6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答: 10细雨“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中“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 三、美文品析阅读下文,回答 1114 题。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
5、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这是对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
6、。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 。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 “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
7、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虽然李商隐告诫过,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人的生命之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涵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
8、,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 。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选自中华美文 ,有改动)11.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答: 12.(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 答
9、: (2)作者将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对比有何用意? 答: 1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 。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答: 14.(1)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答: (2)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答: 四、写作训练15.【写法借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和谐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对“春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又写了盛开的野花,作者的赏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
10、间。【片段仿写】请你选取身边的景物,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写一段寄寓自己情感的文字。 (100 字左右)答案解析1.【解析】选 A。B 项中“应”应读 yn;C 项中“ 酝”应读 yn;D 项中“润”应读 rn。2.答案:(1)这里有“赶 热闹” 的意思,指各种果 树争先恐后地开花。(2)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这里是“衬托”的意思。3.答案(示例):风筝到处有:彩色的,动物样的,器具样的,飘在晴空中像彩旗,像大手,还挥呀挥的。4.答案:朱自清 散文家 诗人 荷塘月色5.答案:(1)春江 (2)春涧 (3)春潮 (4)春风6.答案(示例)
11、 :(1)教授比乞丐还穷。(2)我们 看出他是一个有骨气、有尊严、有气节的中国人。7.答案:志南和尚 春风 柔和8.答案:(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9.【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写树叶和青草的颜色是为了写春雨,属于侧面描写。答案:不仅仅是写树叶和青草的颜色。因为这一句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要考虑细雨“ 斜”的原因春风使然, “织” 字与“ 像细丝”照应。答案: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
12、“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地写了春风。 “织” 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11.答案:“归 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 头已十分。 ”诗句前为“寻春不见春” ,后为归来蓦然发现春已藏于枝头,意义连贯;韵脚为“春、云、分 ”。12.【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文中 2、3 段描写了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的特点,从中选取关键词语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段主要通过对比来写北方春天的特点。答案:(1) 江南的春天更典型,在四季的变换中有明显的过渡,有着缠绵、撩人的特点;北方的春天在一年四季中过渡不明显,不典型,时间太短促,匆匆而过。(2)意在突出北方春天的短促。13.【解析】本
13、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春天的“神来之力”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惜春 ”的感情。14.【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理清文章各段落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学会细心观察生活、善于联想、表达要严密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 作者通 过比较表现了自然春天的特点后,引出“人类的春天效应”,劝人惜春;进而由“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开始,从春之人类转向人的青春,表达了“青春不会久驻,要珍惜青春 ”的主题。(2)示例: 要细心观察自然和生活,思考有深度。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表达要有逻辑。15.答案(示例):月光淡淡的、冷冷的,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树叶的“ 沙沙”声。树叶轻轻飘落,星星无声地眨眼。我 抚摩着一棵老树开裂的树皮,想像着它曾经风刀霜剑的岁月,我仿佛感受到它内心如刀绞般的疼痛。夜深了,远处传来一阵犬吠,灵魂随之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