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课 女娲造人课型:自读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2.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3. 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重点难点:1.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2. 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自主学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 ) 澄澈( ) 灵敏( ) 掘起( ) 掺和( ) 踪迹( )2. 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绵廷( ) 开僻( ) 气慨( )奔奔榛榛( ) 兴高彩烈( )3. 填空。
2、(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2)本文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活动展示:(一)听课文录音思考下列问题: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阅读课文,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神?4. 女娲造人的起因是什么?造人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5. 女娲先后用了几种办法造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达标练习: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
3、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但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
4、法生存下去了。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
5、受禽兽的伤害。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1.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标题。2. 从文中看人类是谁创造的?从你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可知,人类是靠什么创造的?3. 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弄破天?4.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5. 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 w chn mn ju chn j 2. 廷延 奔莽 僻辟
6、 彩采 慨概 3. (1)神话 想像 幻想 (2)神话 女娲造人【活动展示】1. 教师引导学生在复述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书面语转换为口头语;第二,突出重点,准确地体现原材料的中心和重点;第三,条理清楚,反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复述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第四,语言力求准确。2. 可以引导学生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感受: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3. 女娲神性:神通广大女娲人性:勤劳、
7、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4. 起因:感到非常孤独。灵感的产生:从池水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和身影,想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5. 三种方法:揉团黄土造人、甩泥浆为人、男女配合创造后代。6. 参考答案见全县大集体备课参考材料之“拓展迁移”环节。【达标练习】1神话; 女娲补天2女娲;劳动3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4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5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