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自测1.在西周某一个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该国国君C.卿大夫D.士解析: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而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为大宗。故可判断出国君处于大宗地位。参考答案:B2.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A.禹时期B.舜时期C.夏启时期D.商纣时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以来实行的禅让制最终被取代的史实,夏启之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参考答案:C 3.周朝时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 )为天子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A.B.C.D.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做这种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找出题目所列
2、选项中最有把握的,回扣参考答案项。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以上选项都属于当时诸侯应尽的义务。参考答案:C4.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全面实行分封制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解析: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西周和以往各朝的最大不同之处。参考答案:B5.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的统治。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诸侯争权夺利D.宗法制形同虚设解析:生产力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选 A。参考答案:A 6.西周时期分封的主要对象不包
3、括( )A.王族B.功臣C.先代贵族D.少数民族首领解析: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包括三种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参考答案:D能力提升7.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B.C.D.解析:西周的分封包括三种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目的是让他们拱卫王室,维护统治,显然不符合分封制的内容,需排除。参考答案:A8.“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A.B.C
4、.D.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 “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参考答案:A9.传说禹在位时,准备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杀掉伯益称夏王,同时废除禅让制。下列对这一传说的说法,正确的有( )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他自己及家人已拥有了很大权势 启破坏了民主推选原则,属于非法行为 如果启不杀伯益,禅让制将长期延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A.B.C.D.解析: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潮流,故排除。参考答案:C10.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B.土地、财产、
5、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根据教材内容可知,B 项是符合题意的。参考答案:B11.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请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解析:本题
6、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根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的能力。从材料一中的“天子” “诸侯”等字眼,可看出这是分封制;诸侯应尽的义务比较易于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内容简答即可;诸侯受封于天子,故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诸侯服从天子。材料二中揭示了诸侯于天子之间的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其本质是分封制度趋于崩溃。参考答案:(1)周初的分封制。(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探究创新12.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就去投奔汤的妻子有莘氏,成为汤的厨师。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 “任以国政” ,助汤灭夏取得天下。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太甲即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从以上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本课所学的“夏商的政治制度”一目;本则材料易于释读,同时给同学们一种道德熏陶,为政为民方为治国之策。国君被伊尹流放,说明了在某些方面相权大于君权。参考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商朝的相辅佐君王,甚至控制君王,废立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