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原,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物质、运动、规律,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揭示世界的本原,揭示世界的状态,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探究的问题,主要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知识结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物质的可知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基本概念,物质,客观实在性,运动,多样性 可
2、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 运动性,知识明辨,基本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的要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一起产生的。,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1.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们都是物质的。,注意
3、,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在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04年广东)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考题示例,请分析
4、下列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谈谈你的看法?,易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含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荀子: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考题示例,运 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的含义,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主体载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是形而上学的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 是唯心主义的错误,基本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5、,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的含义,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基本概念,运 动,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根本性质基本不变空间位置相对不变,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最终陷入不可知论 -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基本概念,规律,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6、的联系,非外部力量强加非主观臆造的 非上帝创造,非表面现象,非偶然的或不确定的,非多变的易逝的,基本概念,区分:,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基本概念,(1)规律与联系,(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3)规律与规则,(4)规律与定律,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注意: 1.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误区警示 1
7、.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 2.规律有好的、也有坏的 3.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规律就是现象的总和,基本概念,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利用规律的表现: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遇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 2)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人能够认识 人能够利用规律,基本概念,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8、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基本概念,1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为11.2年。太阳剧烈活动一般表现为黑子增多,大型耀斑爆发。从太阳内部喷发太阳风。太阳剧烈活动时产生的紫外线大大增加,而紫外线的过量照射能引发人体一系列病变。太阳活动呈周期性变化表明(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D.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C,巩固基础,单项选择题,2.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
9、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A,巩固基础,3.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荀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这个观点( )A.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B.肯定了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C.认为人必须听天由命D.认为人能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D,巩固基础,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
10、子这些话说明(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B,D,巩固基础,5.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6.“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
11、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BD,AC,多项选择题,巩固基础,背景:“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南亚大地震伤亡惨重;亲流感引起全球恐慌,规律的含义(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是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集中表现为他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它的惩 罚。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规律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题中观点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正确的,巩固基础,辨析: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巩固基础,当人们还为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类要受到规律带给人类的灾难是难以避
12、免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认识并自觉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直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辨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退耕
13、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简述土地退化及治理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巩固基础,(1)人类违背生态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违背规律蛮干,会造成严重后果。 (2)治理土地退化问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认清生态要素之间的广泛联系,把握必然性,提高预见性。 通过治理实践,追求实效,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巩固基础,背景材料:人类可以上天揽月,可以下海捉鳖;可以让“高峡出平湖”,可以使“一桥飞架南北”。辨题:人定胜天。,(1)“人定胜天”是形容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规 律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定胜天”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合理性。,辨析题:,巩固基础,(2)“人定胜天”是有条件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果离开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一味强调“人定胜天”,就会违背规律,遭受客观 规律的惩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因此,离开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来讲“人定胜天”是错误的。(3)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能为人所认识的事物,在此意义上,“人定胜天” 具有合理性。但是,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人的认识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此意义上,“人定胜天”则是错误的。,巩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