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Contents,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早期报纸无评论:小报(邸报):“一律原文摘录,不加评论”(方汉奇),、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学而 孟子:孟子梁惠王 韩非子:
2、五蠹 荀子:劝学 墨子:非攻,孟轲,韩非,论语,平易雅正深长的言论论语 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 经典思想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性格形象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孟子,气盛辞壮的论辩孟子 “王道”、“仁政”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体散文,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共7篇,每篇分上、下。 形神毕现的孟子形象正气凛然、机智过人、刚直率真可亲。 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充满论战性质,妙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归谬比附,善用比喻、寓言。,荀子,专论:荀子、 严谨详密的论证:荀子散文 以礼克法:“制天命而用
3、之”;提倡性恶说 荀子大部分为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立意统一、严谨周详;理正辞雅,老练醇厚;多用比喻而少用语言故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韩非子,犀利峭刻的议论:韩非散文 基本观点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 韩非子自创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论证精密透辟,尤以驳论见长。 深刻“明切”,词锋犀利,具有峻刻峭拔的风格。 文体丰富多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巧诈不如拙诚,
4、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墨子,墨者集团,即是学术团体,又是生活刻苦、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 提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 质朴有文的逻辑文:墨子 反对文采,讲究逻辑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法不仁,不可以为法。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先秦诸子散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战争的残酷性、欺骗性、战争根源、和平道路。墨子战争观的人民性。,游说诸侯,游说诸侯是先秦社会传播图景的一朵奇葩。 春秋战国之际以“士”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周游
5、列国,向各国统治者陈说天下大势,提出自己有关政治、军事、外交主张和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知识分子阶层沟通社会联系的一种传播方式。,、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 柳宗元:三戒 欧阳修:朋党论 苏洵:六国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主编出版,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
6、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 。,(一) 王韬的政论,1.王韬政论的影响 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 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2.人物介绍,王韬(1828-1897) :中国近代报刊政论第一人,1874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主张变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认为“变古以通今者势也”,要求对封建制度进行某
7、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惮其力”,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又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认为“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所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1. 王韬认为文章重在表达自己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都能看懂。有感而发,议论时政,
8、直抒胸臆。 2. 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平易朴实,畅达清晰,不事雕琢,行文浅显易懂。在阐明观点、陈述论据、安排材料及段落衔接等方面都非常严密,有一种逻辑力量。 3. 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二).梁启超的政论、时评,1.梁启超政论、时评的影响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
9、基础。,2.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3.人物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影响的政论家 ,著有饮冰士合集。他使时务体(又称报章体,即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议论文)脱离了传统的议论文,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奠定了现代新闻评论的基础。,4、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 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 说,坐而论道 。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
10、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 人或代表性人物 。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 具备现代新闻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5、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主办人狄葆贤),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事一议,大致相当于现在报上的“短评”或“编后”,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狄葆贤和时报,狄葆贤(18731941) 号平子,三、中国新闻
11、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谁能救中国?怎样救中国? (1932.11.17) 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 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 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毛泽东的
12、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1)鲁迅(18811936):一生共发表杂文550多篇,其杂文特点:a、现实性b、生动泼辣c、短小精悍,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2)邹韬奋( 18951944): 韬奋文集 其小言论特点: a、平民语言(如硬吞香蕉皮,讽刺旧中国军阀爱面子) b、爱憎分明,笔锋常带感情 c、说理精辟,赋予辨证思想,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3)张季鸾(1889-1941) :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a.文章基调:抗日;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正;c、文章富有
13、感情。,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 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虽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报社评取消了署名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讨后由一人
14、执笔”。但在张季鸾担任总编辑的15年间,大公报绝大多数社评出自他手。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学养与报人的职业敏感,他的社评往往目光敏锐、视野开阔。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局的变动,其社评的选题范围和关注重点也不断拓展或转移:从百姓疾苦,到政府腐败;从时局变化,到前方战事;从国内事变,到国际形势凡属值得评价、需要议论之事,几乎均有涉及。,张季鸾的影响,张季鸾先生灵堂,张先生墓上同业人士送的石碑,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腾龙飞虎,游刃有余”。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1949年至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
15、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变迁,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经济建设与经济新闻、人民生活新闻传播学进入中国,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我国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新闻业务的改进与习仲勋的“五字方针”“三贴近”报道方针与政治文明建设“
16、非典”事件与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与民意聚合方式的改变,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 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 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报刊言论版的出现,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示例: 中国青年报言论版 “青年话题”,、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3、网络言论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
17、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新闻评论的精神条件。,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一、融合化趋势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二、个性化趋势,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三、开放化趋势,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结论方式的开放性,四、专业化趋势,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评论主体的专业化 评论方式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