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演变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1)苏美尔图画文字 图: 苏美尔图画文字:公元前 32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杉勇:楔形文字入门) 2)古埃及象形文字 图: 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 3100年前后古代埃及的圣书铭刻文字( E.A. Wallis Budge:Egyptian Language)。 2)古埃及象形文字 图: 古埃及僧侣体文字:象形文字的行书体,是古代埃及王朝的僧侣文字( Gilyarevsky) 3)巴比伦楔形文字 图: 巴比伦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帝国的文字。图为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一节(杉勇:楔形文字入门) 。 3) 亚述 楔形文字 图 : 亚述楔形文字:
2、古亚述帝国的文字,与巴比伦帝国的文字相同(筑摩书房:世界历史 2) 4)中国甲骨文字 图: 甲骨文字:又称殷文、卜辞。出现于公元前 14世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纳西族图画文字 图: 纳 西图画文字:云南纳西族过去使用的象形文字。(李纯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 过去亦有学者据 周易 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的论说,推断 “文字起源于结绳 “。 孔安国 尚书 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
3、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 学者认为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这样的人物,曾在汉字的发源阶段进行过收集整理、推 广应用之类的工 作,是大有可能 的。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 可以读的图画 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图为云南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岩画。 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 -纳西文 东巴经 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看看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 例如: 这幅图的字是不是很像画呀! 最
4、早的汉字在哪里?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破解这个谜底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八卦记事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地回答。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 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 2000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这些都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 -甲骨文,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汉字的演变行书 草书 印刷字体 电脑字体 甲骨文是商朝 (约公元前 17世纪 -公
5、元前 11世纪 )的文化产物 ,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 100年了 ,目前出土数量在 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 4500个 ,已识 2000余字 ,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 甲骨文大家猜猜看 ? 原来是十二生肖 阳刚之“美”与阴
6、柔之“每”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 说文解字 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 “方块形 “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 峄山刻石 。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皇。 小篆 2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
7、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 太平广记 引 蒙恬笔经 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8、。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李斯 (? 前 208年) 作品: 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 草堂集 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李阳冰尝叹曰: “ 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 李阳冰以篆书为已任,始学李斯 峄山碑 , 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 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 传世刻帖有 三坟记 、 城隍庙碑 、 谦卦铭
9、 、 怡亭铭 、 殷若台 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李阳冰 (生卒年不详) 城隍庙碑 殷若台 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 ,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 (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 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 “二徐 “,他们考订了 说文解字 。此外,北宋淳化五年( 994)重刻秦代 峄山刻石 ,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 “屋漏痕 “、 “锥画沙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 篆书千
10、字文残卷 (宋摹本)。 徐铉 ( 916-991) 篆书千字文残卷 作品: 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 “八分 “而言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
11、,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简介: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隶书作品 楷书 “楷书 “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中国东汉( 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