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05488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的工作进一步证明了它的存在。 P ram anik (1992) , Zimm erm an(1993)在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有贮存 mRNA 的报道。2. 2. 2 贮存 mRNA 和新合成 mRNA 在萌发中的作用萌发的胚里有二种 mRNA , 贮存 mRNA 和新合成mRNA。但有趣的是贮存 mRNA 数量的变化往往与新的mRNA 的合成紧密相关。当新的 mRNA 合成减缓时 , 贮存的mRNA 的数量便只有少量变化 , 有关这一现象的调节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关于贮存 mRNA 和新合成 mRNA 是否相同的问题 , 曾进行了不少研究 ,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的变化。钟伯雄 (1

2、996)通过双向电泳实验测定水稻种子萌发时的特异性蛋白质 , 种子培养 4 5d, 胚开始萌发 , 胚萌发前后 , 胚芽的蛋白质种类大体相同 , 仅在萌发时明显可看到两个新形成的斑点(16KD、 7. 15, 59KD、 3. 00) , 在第 4d 出现 , 随培养期延长而逐渐明显 , 与此相反 , 在萌发初期明显存在的 3 个蛋白质斑点在萌发期逐渐消失 (36KD、 6. 10, 35KD、 6. 50、 34KD、 6. 25) , 后三者蛋白质可能是贮存蛋白质 , 为萌发提供起作用 ; 而前两者可能由其他蛋白质转化而来 , 也可能是种子萌发时 , 基因被激活而形成。但对这两种蛋白质形成

3、机理及功能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还不很清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麦胚萌发最初 16h内体内和体外蛋白质合成的产物几乎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绿豆干胚这一发现一种编码 12KD 的蛋白质 mRNA。这种 mRNA的含量在萌发初期迅速下降 , 可能与萌发有关。以上这些结果说明萌发过程中胚的进一步分化和发育需要一些专一性蛋白质的合成 , 而其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贮存 mRNA 的翻译有关。2. 2. 3 贮存 mRNA 和萌发过程中酶的合成在成熟种子中由于存在大量预先合成的 mRNA , 而且 , 它们具有体外翻译的活力 , 因而 ,D ure 设想有一些专门的“萌发”mRNA , 它们是在胚成熟过程

4、中形成的 , 但却在萌发时翻译 , 并引起一些与萌发有关的酶的重新合成。 Ih le 和 D ure 试验证明棉花胚中的一些特殊的蛋白酶、羧肽酶便是这样一种酶。它们是在萌发 24h 后重新合成的 , 这种酶的出现可为亚胺环己酮(cyclohexim ide) 所抑制 , 而不被高浓度的放线菌 D 所抑制 , 进而指出萌发过程中的羧肽酶是由存在成熟胚中的贮存 mRNA翻译而合成的。它们还比较了未成熟胚中酶的合成对放线菌 D的敏感性的差异并推测编码此酶的 mRNA 是在胚重 90100ug 的时候转录的。异柠檬酸裂解酶 (转变贮存的脂类为碳水化合物 )也被证明是由贮存 mRNA 翻译而产生的 ,

5、它们代表了一组萌发过程中的酶。在单子叶植物中 , 水稻胚胎的过氧化物酶 , 是一种与细胞分化和呼吸代谢有关的酶。抑制剂试验同样表明是由长寿命mRNA 翻译而产生的。通过未成熟胚对放线菌 D 的不同敏感性的比较 , 推测此酶的 mRNA 是在受精后 8 9d。亦即第二、三叶原基出现 , 干重为 0. 09 0. 17m g 的未成熟幼胚中转录的。何生根、黄学林、傅家瑞 (1998)研究了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 (PAO ) 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 : 胚轴中的 PAO 的活性变化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 显示胚轴中的 PAO 很可能参与种子的萌发过程。关于 PA

6、O 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 Federico 和 A ngo lini (1988)曾推测 : PAO 所参与的多胺氧化作用可能涉及 H 2O 2 的合成 ,而 H 2O 2 又被胞壁过氧化物酶 (POD ) 用于细胞壁的木质化 , 使胞壁坚固 , 以利于幼苗出土。傅家瑞 (1994)曾报道多胺处理可改善花生种子萌发前的生理状态并提高种子活力 , 至于多胺的这种作用是否还与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通过 PAO 氧化降解所形成的代谢物 (如 H 2O 2) 间接起作用有关 , 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离体的大麦糊粉层在吸涨后 , 用赤霉素处理 , 结果发现 A2淀粉酶可以在处理后 2h 出现赤霉素处理诱导

7、产生 A2淀粉酶的一种解释 , 认为 A2淀粉酶 mRNA 是在胚胎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赤霉素的加入只是使得这种 mRNA 在翻译过程中更具竞争性。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定量分析表明 , 在 A2淀粉酶合成的时候 ,该酶占所有合成的蛋白质的 70%。 GA 的这一作用是在转录水平上 , 即增加 A2淀粉酶编码的信使核糖核酸 (mRNA )。没有GA 时 , 指导 A2淀粉酶合成的 mRNA 少 , 外施 GA 后 , mRNA增加。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王少先 彭克勤 萧浪涛 夏石头(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128)摘要 : 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启动 ,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

8、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成为种子产业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同时 ,种子包衣与丸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为种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载体。本文概述了种子包衣、丸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研究和发展现状 , 并对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种子 包衣 丸化 产业化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种子处理方法一直采用杀虫剂或杀菌剂浸种、拌种或土壤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预处理 , 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种子的粘着性不强 , 药剂附着不均匀 , 经过搬运、摩擦脱落散失严重 , 有效期短 , 且费工、费时 , 不能适用现代农业的要求。同时 ,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 ,不仅用

9、药量大、费时费事 , 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种子包衣是目前国际上种子处理的一项重要技术 , 是作物物化栽培的重要手段 1 , 具有用药量小、防治效果好等优点 , 是在传统的浸种、拌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农业高新技术 , 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 带肥下田、带药下田 , 有效地防治了苗期病虫害。而且 , 种子产业化工程是我国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种子产业化工程包括种子选育、繁殖、加工、销售等环节 ,23种子 Seed 2002 年 第 5 期 (总第 125 期 )其中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是一个重要环节 , 其较好的苗期病虫害 防治效果以及作为有效的稳产增产措施 , 已

10、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另外 ,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 对精细播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 而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种子产业化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 成为种子加工的一个限制因素和关键环节 2 , 因此 , 加速研究与推广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势在必行。1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概念、类型及特点1. 1 种衣剂概念、类型及特点1. 1. 1 种衣剂概念、类型种衣剂是根据不同作物或其它植物种子、种苗的生理生化特性 , 以农药、肥料、激素、生物制剂等为活性成分 , 成膜剂、乳化剂为非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种子处理剂 3 , 包括两部分组成 : 一部分是以成膜剂为主的配套助剂 , 其作用是形成以

11、水为载体的胶体分散体系 , 种子包衣后有较好的成膜性、稳定性、缓施性 ; 二是按作物营养配方要求加入的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有效成分 , 改善种子发芽所需营养条件 , 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 , 达到齐苗、全苗的目的 , 满足高产栽培的要求。国际上种子包衣的剂型大致包括 3 类 : (1) 药膜型种子包衣剂 ;(2) 丸衣造粒型种子包衣剂 ; (3)粉尘型种子包衣剂。1. 1. 2 种衣剂的特点种衣剂是专为种子包衣用的化工产品 , 无论哪种型号的种衣剂都具有如下特点 : (1) 成膜性。经包衣的种子不需要晾晒和烘干 , 包衣后可立即装袋备用。 (2)缓释性。种衣剂在土壤中就像一个“小药库

12、” , 缓慢释放 , 持效期一般 40 60 天 , 比一般药剂浸种和药剂拌种药效长 2 4 倍。 (3)内吸传导。种衣剂成分中的杀虫剂和杀菌剂主要是呋喃丹、多菌灵、甲霜灵等农药 ,具有高效、内吸、传导的作用。它们被种子吸收后 , 随种子发芽、出苗内吸传导到植株地上部位 , 继续起着防病、治虫作用。 (4)稳定性。种衣剂冬季不结冰 , 夏季不分解 ,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一般可贮存 3 年。 (5) 高效安全性。种衣剂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元复配而成 , 所以种衣剂具有高效性 , 同时 , 种衣剂应对人无毒 , 具有安全性。 (6)高生物活性。要求有效成分达到标

13、准 , 在植物体内有良好的传导性 , 对防治对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 1. 3 种衣剂的优点种衣剂与用于浸种和拌种所用药肥不同 , 当它被包在种子表面即固化成膜。种衣在土壤中遇水只能吸胀而几乎不会被溶解。包衣透水、透气 , 能保证种子正常发芽时生长和药肥缓慢释放 , 它的优点有 : (1) 节省种子 , 降低成本 ; (2) 药剂有效期长 ,防止苗期病虫害 ; (3) 提高出芽率 , 促进齐苗、全苗 , 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4) 可将生物防治剂成功地加工在其中 ; (5) 减少环境污染 , 保护天敌 : (6)被加工种子在条播机中易于流动。1. 2 种子包衣概念及类型种子包衣 (seed

14、coating): 是将种子与特制的种衣药剂即种衣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 在种子表面涂上一层均匀的药膜 , 形成包衣种子 10, 11 。种子包衣可分为单衣、复衣和多衣 , 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生产不同类型的包衣种子 , 如抗旱蓄水型、微肥型、农药包衣型 (专治某种病虫的侵袭 )等。种子包衣的主要特点(1)防虫保苗 , 一是可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危害 , 二是有效防治系统侵染性病害 , 如玉米丝黑穗病、小麦散黑穗、腥黑穗及谷子白发病 , 使后期发病率大大降低。 (2) 节省农药 , 包衣种子的持效期长 , 可减少苗期防病治虫用药次数及用药量 , 并由开放式喷洒用药改为种子隐蔽式用药 , 有利于保

15、护环境。 (3)增加产量 , 包衣种子集优良品种、优质种子、农药、微量元素和肥料于一体 , 保苗全、苗齐、苗壮 , 并且防病 4 8 , 般包衣后 , 玉米增产 5% l5% , 棉花增产 4% l2% , 小麦地增产 3. 5% 10% ,花生增产 6. 5% 50% 9, 12 13 , 相当于一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 , 充分挖掘了新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 (4) 节约成本 , 虽然种子包衣增加了单位重量种子成本 , 但由于种子经过精选 , 品位提高 , 包衣后可防治地下害虫及苗期病虫危害 , 保苗效果好 , 生产中可降低播种量节约种子 , 并且可省去种子处理及苗期用药等各种费用 , 因此单

16、位面积成本不增加而是略有降低。1. 3 种子丸衣化概念及类型种子丸化 (seed pelleting): 是在种子包衣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适应精细播种需要的农业高新技术 , 是用特制的丸化材料通过机械加工 , 制成表面光滑、大小均匀、颗粒增大的丸(粒 )化种子 2, 18, 24 。种子丸粒类型有 : (1)普通型 , 即包膜种子 ,用于形状、大小均匀的作物种子 , 如玉米、棉花、小麦等 ; (2) 特殊型 , 用于形状不规则、重量轻、粒小的作物种子类型 , 如紫云英、烟草、莴苣、番茄等 ; (3) 速生型 , 在播种前进行处理加工、催芽 , 能保证提前出苗和全苗 , 如进行沙漠绿化改造播

17、种时 , 可采取该技术 , 以提高播种效率 ; (4)扁平型 , 如飞播牧草种子时 ,对种子进行特殊加工 , 形成较大、较重的扁平状丸粒 , 防止被风吹走 , 提高播种的准确性和落地后的稳定性 , 保证播种质量 ;(5)快裂型 , 播种后经一段时间后能自行裂开 , 有利出芽、生长。丸衣用的材料包括粘合剂及填料两类 , 有时还可掺入农药及其他化学品。常用的粘合剂有聚乙烯衍生物 , 如聚乙烯酸、聚醋酸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 ; 纤维素衍生物 , 如甲基纤维素 , 羧甲基纤维素 , 羟丙基纤维素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还有阿拉伯胶、葡聚糖、聚氧乙烯、淀粉、凝胶、石膏、酪蛋白酸盐等。填料有 : 粘土

18、、纤维素、木粉、甘汞、长石、石灰石、蛭石、硅澡土、珍珠岩、碳酸钙、过氧化钙、高岭土、膨胀土、沙子、石英粉、滑石、泥炭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况2. 1 种子包衣的研究进展20 世纪 30 年代 , 英国 Get2m ains 种子公司在禾谷类作物种子上首次成功研制出种子包衣技术 , 然后很快传入美国。真正把包衣与苗期病虫害防治有机结合起来的是在 20 世纪 70年代 , 美国得克萨斯试验站研究种子包衣新品种 , 用山梨糖和粘着剂等配制成薄膜的种子消毒法 , 研制出高分子聚合物粘着剂生长调节剂 A 2l 和三氯酚酮 , 复配成胶衣剂处理棉种、向日葵、玉米、甜菜及豆类种子 , 不仅起到了杀菌

19、和提高田间种子发芽率的作用 , 且能提高作物产量。 1982 年苏联科学家又利用三氯酚酮、聚乙烯醇、羟甲基纤维素钠盐进行了研究 , 同年 ,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用高分子聚合物农约复合配方 , 研制成大豆种衣剂 , 大大改善了大豆发芽状况 , 极大地改善和发展了种子包衣技术。 1983 年美国 FM C 公司研制开发成功呋喃丹种子处理剂 , 1984 年日本住友株式会社对蔬菜种子进行工厂化包33种子 Seed 2002 年 第 5 期 (总第 125 期 )衣 , 使小粒种子大粒化、丸粒化 , 既方便播种、又节省用种量。此外 , 又研制开发了对防治网腥黑粉病和小麦颖枯病效果显著的种子处理杀菌包衣剂

20、。与此同时 , 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和德国等许多国家 , 都广泛采用了种子包衣技术。我国在种子包衣技术研究与应用上起步较晚 , 但发展较快。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轻工部甜菜糖业研究所对甜菜种子包衣进行了研究探讨 , 1981 年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对牧草种子丸粒化进行了飞播试验 , 同年 , 北京农业大学李金玉教授等在国外种子包衣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并开发出十几种活性组分不同 , 适用不同作物良种包衣需要的系列化种衣剂 , 并获得专利。 1986 年吉林四平地区农科所与江苏省铜山农药厂合作研制出了玉米专用种衣剂 , 有效地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病虫兼治的繁杂工序 , 克服了

21、“白种下地”的现象。 1987 年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研制出以拌种灵和福美双为主要活性成分 ,加入助剂经超微粉碎制成棉种包衣剂灵福合剂 , 有效地防治了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 , 控制了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死苗。 1988 年 , 山西省忻州市种子公司在江苏铜山农药厂的协助下 , 开发研制了旱粮种衣剂 1 2 号、高粱种衣剂和西瓜种衣剂。此外 , 吉林农科院原子能所以过氧化钙为主要成分 ,以石膏为凝固剂 , 以微量元素为附加成分进行水稻种子包衣 ,促进了水稻对土壤和肥料中氮的吸收。 1990 年 , 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又研制成功了兼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水稻种衣剂 1号。80 年代后期

22、, 我国国产种子包衣技术主要以田间实验示范为主 , 重点在玉米、棉花、小麦等作物 , 90 年代种子包衣技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 据统计 (山西、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14 个省市 ) , 1994 1995 年累计推广种子包衣面积达 800 万hm 2, 增产粮食 24 亿 kg, 油料 1. 7 亿 kg, 皮棉 6800kg, 其中玉米包衣种子应用面积 446 万 hm 2, 棉花约 167 万 hm 2, 小麦 73万 hm 2, 大豆 60 万 hm 2。我国种子包衣研制应用虽取得了很大进展 ,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剂型单一 , 现有的种衣剂剂型基本上是广谱、通用型的种衣剂

23、 , 缺乏针对性 ; (2) 成膜时间长 , 包衣不全 , 包衣易脱落 ;(3) 研究应用发展不平衡 , 省区间发展不平衡 ; (4) 管理混乱 ,国家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 , 生产不规范 , 检验无依据 , 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差 , 造成市场混乱 , 质量事故时有发生。2. 2 种子丸粒化的研究进展种子丸粒化是使某些作物的种子形状和大小由不规则、微小转为大小均一、规则的小球体 , 可以实施机械化精量播种 ,以便植物群落达到最佳状态。该技术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美国开始采用 , 大约 20 年后传入欧洲。目前美国、英国的莴笋种子 ,西北欧地区的甜菜种子基本上都已实现丸粒化 , 其他蔬

24、菜种子和花卉种子大部分也实施了丸粒化。我国丸粒化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 原因很多 , 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价格高 , 二是我国丸粒化种子的发芽率无法保证。这两点主要与丸衣的材料和工艺有关。丸粒化种子的外层丸衣是水、氧气向种子扩散的物理屏障 , 也是种子发芽的机械障碍。丸衣的组成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情况 , 特别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 D ur2rantM J 等证明 , 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 , 用粘土丸衣甜菜会降低发芽率 , 而用多孔隙的填料丸衣发芽率要比粘土丸衣提高 5% 10%。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 , 两种形式的丸衣发芽率相同。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当的丸衣材料和工艺 , 保证种子正常发芽 ,

25、是我国丸粒化技术的突破口。而丸粒化种子价格高的主要原因是丸衣用的设备昂贵 , 不能形成规模。3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与种子产业化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 是农业科技的载体 , 是农业单产提高的根本内涵 , 种子产业化就是以科技为先导 , 以品种为基础 , 以市场为导向 , 以效益为中心 , 通过对种子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 , 专业化规模生产 , 企业化管理 , 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 形成新品种选育、推广、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 而我国现阶段的种业从严格意义上说还只是一个行业 , 未形成真正的产业 28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是以种衣剂为原料、种子为载体

26、、包衣技术为依托 , 集生物、化工、机械等多学科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种子处理技术 15 , 因此 ,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是实现种子工程中间突破的技术关键 , 是进一步提高种子科技含量的核心环节 , 也是衡量种子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5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推动种子产业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1) 促进种子产业化进程是包衣种子、丸化种子生产的内在要求。包衣、丸化种子的生产要求品质优良的种子、高效安全的包衣技术、优质的配套服务体系 ; (2) 促进种子质量的标准化。通过推广包衣、丸化种子 , 可以使种子生产加工在严格的检验下进行 , 真正实行种子质量标准化 26 ; (3) 促

27、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7 , 使科研、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种子产业的有序组合 , 进而使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 合理配置 , 提高经济运作的质量和效益 ; (4) 促进种子销售服务体系的建立 ; (5) 促进现代企业观念的形成。由于种子包衣、丸化技术中的良种标准化的观念、防重于治的植保观念、简化栽培、效益型农业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在人们思想中的确立 , 促进了种子产业化的发展。4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展望4. 1 具有除草功能的多功能种子处理剂将被开发高选择性除草剂的开发和除草剂安全剂的研究为具有除草功能的种子处理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Sp

28、 iridonova2Yu2Ya报道了用福美双和除草剂安全剂 1, 82NA 和 po lym ere2N aKM C 进行种子包衣 , 可以有效的控制根部病害和由残留的除草剂对玉米、小麦等的影响 : L o ston2Row e 等证明 CGA 2154281 明显地增加了异丙甲草胺的代谢速率 , 出现了较大量的代谢物 , 从而避免了异丙草胺对玉米的伤害 , 同样剂量对所处理的狗尾草、藜、稗草等不起保护作用 ;M abbayad,M. O. 等用丙草胺 + fen2clo rim 混剂对水稻进行种子处理 , 虽然在早期会出现水稻矮化 , 但作物的最初伤害将得到恢复 , 对最终产量无影响。如用

29、苄黄隆处理 , 较低剂量对水稻整个生育期无明显影响 , 证明用丙草胺 + fen2clo rim 混剂和苄嘧黄隆等除草剂用作种子处理是可行的。4. 2 种子薄膜包衣技术将被广泛采用薄膜包衣优点很多 ,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 在我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外由于成膜剂价格高而应用缓慢 ,43种子 Seed 2002 年 第 5 期 (总第 125 期 )目前低价格的成膜剂正在开发之中。 Seedfbio tics (Caldw ell,ID ) 开发出一种价格便宜能提高种子活力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试验中用 2% 的这种聚合物进行薄膜包衣 black turtle 和N arv bean

30、种子 , 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 28% 和 24%。目前开发价格便宜又具有改善种子生理功能的这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外国公司很多 , 所以可能很快进入市场 , 从而为薄膜包衣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4. 3 生物防治剂将被大量引入种子处理剂中除了引起环境污染外 , 化学农药还对非靶标生物、一些有益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 并使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 , 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因此 , 生物防治剂的应用与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但是生物防治剂由于其作用单一 , 效果没有高效农药明显 , 所以单一应用生物防治剂在很长时期内将受到限制。如何将生物防治剂引入种子处理中与其他农药混配 , 将是本世纪前期的主要

31、工作。人们已将孢子悬浮液及干粉与真菌拮抗剂一起用于种子包衣。木霉属真菌类生物制剂世界上至少有 6 个国家注册登记 , 木霉属与固体打底基质 (SM P) 综合处理技术正在美国登记 , 用来防治种子和秧苗腐烂。印度 G. B. Pant 大学开发出一种用胶霉属和萎锈灵配合使用的种子处理剂。4. 4 种子引发、干燥、包衣技术将被发展种子引发就是使种子处于低水势的介质中 , 使种子部分水合但不发生可见的萌发。这种处理可促进种子的萌发 , 提高种子的出苗度及整齐度 , 特别对于促进不易萌发种子的出芽 , 提高种子的抗寒、抗旱及抗渍的能力效果尤其显著。非渗透引发方法和渗透引发方法目前相互竞争 , 在蔬菜

32、、甜菜、油菜上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的发展将会使两者都可能通过引发、干燥、包衣流化床式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之上。4. 5 种子丸粒化技术将在我国大规模发展丸粒化不仅可以提高种子的质量 , 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动量 ,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 , 我国种子丸粒化技术没有大面积推广 , 但很多单位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或正在进行这些方而的研究。如 : 中国农业大学对牧草、油菜、蔬菜种子丸粒化研究 , 中国农科院油菜种子丸粒化研究 , 安徽省六安地区农科院油菜种子丸衣 , 中国甜菜研究中心的甜菜丸衣等 , 虽然还存在着发芽率不能保证等问题 ,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 各种技术难点

33、将得到突破 , 丸粒化技术将在我国大规模发展。 21 世纪我国种子丸粒化除油菜、甜菜、蔬菜主要种子大规模丸衣外 , 牧草、花卉种子也将部分丸衣。4. 6 特异型种子处理剂将得到大力发展特异型是指用于特定或特殊目的的种子处理技术。如 : 提高种子抗旱能力 , 提高种子耐寒能力 , 为种子发芽提供氧等。含有过氧化钙的小球化种子在日本和菲律宾已经商品化应用 , 它可改善水田或水灌旱田中水稻、小麦、大麦和三叶草的萌发。还有用高分子吸水剂包衣提高抗旱能力等技术 , 由于其特异的性能将在各特殊种子或特殊地区得到大力发展。参考文献1 周上游 , 邹应斌 . 作物栽培产品研究的展望 . 作物杂志 .1999,

34、 (4): 4 72 张文明 .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 . 种子 , 1998, (2): 66 673 熊远福 , 邹应斌 , 唐启源等 . 种衣剂及其作用机制 . 种子 .2001, (2): 35 374 王成超 . 种子包衣防治花生病虫害效果简报 . 花生科技 ,1998, 45 许如根 , 黄友圣 , 黄志仁 . 棉花包衣种子贮藏技术探讨 . 种子世界 . 1995 (7)6 J. V. bell, A. Stew art and J. S. Row arch. A pp licationm ethod and grow ing m edium affects the response

35、 ofcucum ber seedling to inoculation w ith T richod erm aharz ianum. A ustralasian P lant Patho logy (2000) 29: 15-187 张伟 , 李晶媛 . 种子包衣在不同条件下对发芽率的影响 . 农民致富之友 , 1998, 38 吴春胜 , 杨伟光 . 种子包衣处理新方法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19 (3)9 宋文坚 , 林飞荣 . 种子包衣和烯效唑调控油菜生长的研究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25 (3)10 王长春 . 种子包衣应用技术要点 .

36、农村科学实验 , 2000, 1(2)11 王长春 . 种子包衣实用技术 , 农村天地 , 2000, 112 李健强 , 李洪连 . 种子包衣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及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4 (5)13 王洪领 , 谷元新 . 种子包衣的优点及使用技术 . 河北农业科技 , 1998, 514 吴中民 , 安龙哲 . 种子包衣与直播深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 农机化研究 , 1998, 215 慕康国 , 刘西莉 , 白建军等 . 种衣剂及其生物学效应 . 种子 ,1998, (6) 50 5216 费长敏 . 小麦种子包衣试验研究 . 农业与技术 , 1

37、997, 217 杜肖岚 . 种子包衣一项农业增产的新技术 . 内蒙古农业科技 , 1993, 618 周喻彻 . 种子包衣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 吉林农业科学 , 1993. 419 李洪连 , 李健强 . 种子包衣处理的效应分析 . 中国棉花 ,1998, 25 (7)20 胡前毅 , 黄育忠 . 水稻良种包衣技术应用研究 . 种子 , 1997,321 丁一凡 . 杂交稻种子包衣的应用研究 . 当代农业 , 1997, 322 苏国藩 , 游月华 . 水稻种子包衣应用试验初报 . 福建农业科技 , 1998. 123 付惠钟 . 玉米种籽包衣试验研究 . 甘肃农业科技 , 19991, 1024 柴士俊 . 种子丸粒化技术浅议 . 种子科技 , 1999, 325 李望鸿 .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加快种子工程建设 . 甘肃农业科技 , 1998, 4: 5 726 李望鸿 . 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进程及其经验 . 甘肃农业科技 , 1998, 4: 7 827 葛胜娟 , 平培元 , 陈效平等 . 关于实施现代种子工程的思考 . 种子 , 2000 (1): 37 3828 张峭 , 关超 . 中国种子产业化经营的探讨 (一 ). 中国种业 ,2000 (1)53种子 Seed 2002 年 第 5 期 (总第 125 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