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失街亭 教案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本文“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课时安排:2 课时课前预习资料: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 ,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 152
2、2 年, 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 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 三国演义 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 页) .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683 页) 出师
3、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 228 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 三国演义 ,京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9-140 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2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
4、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 95 回和 96 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二、作品与作者1、作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内容:它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全国统一为止,前
5、后共 97 年。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4、 “尊刘贬曹 ”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此外,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艺术成就: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2、它长于描述战争。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2、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
6、庐陵、钱塘、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 )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整体感知 引导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 95 回和第 96 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 95 和第 96 回梗概。 目的:帮助更好地
7、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 95 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 96 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4、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3四、作业:失街亭阅读思考: 贯穿失街亭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8、失街亭中展现了哪些矛盾? 失街亭的人物塑造方法有何借鉴之处? 街亭失守,谁之过? 从失街亭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第二课时一、完成自学作业1、线索: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以守街亭、失街亭、 斩马谡的顺序安排情节结构。2、矛盾:“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 这一中心。 军事形势: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
9、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进攻眉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 ”,而 “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 ,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3、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
10、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4、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1)(直接描写)一笑(孔明)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二 笑(王平)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三笑(司马懿)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11、! ” 4此些语言、神态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谋士形象。 2)间接描写A 、通过写诸葛亮的远谋深细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轻狂 B 、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C、 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5、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1).衬托手法: 以司马懿的自愧不如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 。”以马谡的狂妄轻敌来反衬:2.直接描写精细谨慎,深谋远虑: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
12、慎,派王平协助马谡。又遣高翔守列柳城,魏延增援,以防不测。知彼知己,料敌如神: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面对逆境,审时度势,从容干练: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 面对失败,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 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儿子。6、后人又诗曰: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三哭) (揭示心理)挥泪 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 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置马谡;大哭不已 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7、小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1、用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性格。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8、讨论:失街亭,谁之过?9、失街亭可资借鉴之处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5 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二、布置作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