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礼仪概述 介绍就是向外人说明情况,是交际场合相互了解的基本方式。通过介绍,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深沟通与了解。 介绍礼仪的种类 介绍一般分为自我介绍、居中介绍、集体介绍和会议介绍四类。 1.自我介绍的顺序 (1) 主人和客人之间,主人先做介绍; (2)长辈和晚辈之间,晚辈先做介绍; (3)男士和女士之间,男士先做介绍; (4)想与对方结识者先自己做介绍。 2.居中介绍 居中介绍是由他人引荐的相识过程。可以是两人都被介绍,也可只介绍某一方给另一方。 (1)谁为居中介绍人 家庭聚会时女主人为介绍人; 社交活动时对口人员为介绍人; 公务活动时专业人士为介绍人。 (2) 居中介绍的礼仪顺序
2、主人与客人之间,先介绍主人; 长辈与晚辈之间,先介绍晚辈; 上级与下级之间,先介绍下级; 职务高的与职务低之间,先介绍职务低的。 3.集体介绍 (1)集体与集体之间的介绍 两个集体,一般是先介绍地位低的,再介绍地位高的。地位低一般是东道主,地位高一般是客人。 (2)集体与个人之间的介绍 先介绍地位低的,再介绍地位高的。 4.会议介绍 会议开场人物介绍顺序:举办各类会议开场时,先介绍职位高、权力高的人物,依次再介绍职位低、权力低的人物。 介绍注意事项 1.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3、。 2.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一般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3.介绍具体的人,要用敬辞,如“王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刘先生”。同时还应该礼貌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日常交际礼仪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概述 握手礼仪是在交际场合较常使用、适应范围较广泛的世界各国通用的社交礼节。 握手礼仪的种类 握手礼仪一般包括见面握手礼仪、分别握手礼仪、祝贺握手礼仪、慰问握手礼仪、致谢握手礼仪五类。 1.五类礼仪表达的情意 (1)“见面”握手,说声“您好!”、“好久不见”等,表示欢迎、问候、友好的意思; (2)“
4、分别”握手,说声“再见!”等,表示依依惜别、亲切的意思; (3)“祝贺”握手,说声“祝贺您!”、“恭喜您!”等,表示诚恳的意思; (4)“慰问”握手,说声“辛苦!”、“受累!”、“早日康复!”等,表示对遭遇不幸的慰问; (5)“致谢”握手,说声“非常感谢!”、“劳您费心”等,表示深深的谢意。 2.握手的顺序 (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再趋前接握; (2)宾主之间,客人抵达时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客人离开时客人先伸手; (3)长辈晚辈之间,晚辈等长辈先伸手之后再握; (4)男士与女士之间,男士等女士先伸手之后再握; (5)已婚与未婚之间,未婚者等已婚者伸手之后再握。 握手注意事项 1.握手
5、力度应稍许用力,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一般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西方人往往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老朋友可例外。 2.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一般在 3 秒之内,时间太短误以为傲慢、敷衍。异性握手不宜时间太长。 3.握手的标准是行至对方 1m 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手掌与地面垂直,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 4.握手手尖稍稍向下,上下轻轻晃动三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握手时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带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5.握手忌讳脏手、湿手、心不在焉、不脱手套、用左手握、交叉握手、拒绝握手、小动作、紧握、搓手、摇晃
6、、一手抄兜、手持烟等。称谓礼仪概述 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准确的称谓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称谓礼仪的类别 称谓礼仪有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性别称呼等四个大类,称谓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外交活动中都非常重要。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名字称谓,即省去姓
7、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 20 岁取字,女子 15 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
8、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
9、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职务称谓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
10、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性别称呼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使用称谓的注意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 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 、“老婆” 、“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效果;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 、“姐儿们” 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 团伙”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