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拉图,认为子女更象父方还是更象母方,取决于受孕时哪方的感情更投入,更浓烈些。,亚里士多德:认为雄性提供“蓝图”,母体提供物质。,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和,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但真正的遗传定律是由奥地利神父孟德尔揭示总结出来。,奥地利人, 修道士, 主要工作: 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验, 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简介,(Mendel,1822-1884),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主要工作成就: 发现两大遗传规律,异 花 传 粉,异 花 传 粉,自 花 传 粉,异 花 传 粉,闭 花 传 粉
2、,自 花 传 粉,侧位,花的位置,顶位,茎的长度,矮,高,荚的颜色,荚的形状,皱缩,胀大,绿,黄,种子形状,种子颜色,种皮颜色,白,圆,皱,黄,绿,灰,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的花,矮茎的花,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的花,矮茎的花,高茎的花,矮茎的花,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的花,矮茎的花,正交,高茎的花,矮茎的花,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的花,矮茎的花,正交,高茎的花,矮茎的花,反交,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 茎,矮 茎,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 茎,矮 茎,P,(亲本),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
3、茎,矮 茎,P,(杂交),(亲本),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 茎,矮 茎,P,(杂交),高 茎,(亲本),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 茎,矮 茎,P,(杂交),高 茎,(亲本),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F1,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F1,(自交),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F1,(自交),高茎,矮茎,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F1,(自交),高茎,矮茎,F2,(子二代),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F1,(自交),高茎,矮茎,F2,(子二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矮茎,P,高茎,F1,高茎,矮
4、茎,F2,3 1,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高茎,矮茎,P,高茎,F1,高茎,矮茎,F2,3 1,性状分离,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面对这些实验数据,你如何解释呢?,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
5、,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基 因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二、 对分离现象的
6、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减数 分裂,配 子,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基 因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减数 分裂,配 子,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基 因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 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 合, 基因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D)对隐性基 因(d)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F1,减数 分裂,配 子,(受
7、 精),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基 因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 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 合, 基因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D)对隐性基 因(d)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在体细胞中, 基因成对 存在。,高茎,矮茎,P,F1,减数 分裂,配 子,(受 精),高茎, 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 子(现称基因)决定的, 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基 因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 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 合, 基因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D)对隐性基 因(d)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8、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
9、解释,F1,配 子,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
10、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1 2 1,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配 子,高茎,高茎,高茎,矮茎,1 2 1,3 1,F2, 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分 离, 每个配子中 基因成单。, F1形成的配子种 类、比值都相等, 受精机会均等, 所以F2性状分离, 性状比为3:1, 基 因型比为1:2:1。,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三、 验
11、证试验,高茎,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测交,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测交,配子,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测交,配子,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测交,配子,三、 验证试验,高茎,矮茎,测交,配子,高茎,矮茎,1 1,测交 后代,三、 验证试验,测交试验,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测交,配子,高茎,矮茎,1 1,测交 后代,三、 验证试验,测交试验,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测交,配子,高茎,矮茎,1 1,测交 后代, 用来测定F1 的基因组合,三、 验证试验,测交试验,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测交,配子,高茎,矮茎,1 1,测交 后代, 用来测定F1 的基因组合, 证明了F1是 杂合子,三、 验证试验,测交试验,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测交,配子,高茎,矮茎,1 1,测交 后代, 用来测定F1 的基因组合, 证明了F1是 杂合子, 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三、 验证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