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
2、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 或 MRI 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三)疾病分类1.低 位 脓 肿 ( 肛 提 肌 以 下 脓 肿 ) : 包 括 肛 周 皮 下 脓 肿 、
3、坐 骨 直 肠 窝 脓 肿 、 肛 管 后 脓 肿 。2.高 位 脓 肿 ( 肛 提 肌 以 上 脓 肿 ) : 直 肠 后 间 隙 脓 肿 、 骨盆 直 肠 间 隙 脓 肿 、 粘 膜 下 脓 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2.热 毒 炽 盛 证 : 肛 门 肿 痛 剧 烈 , 可 持 续 数 日 , 痛 如 鸡 啄 ,夜 寐 不 安 , 伴 有 恶 寒 发 热 , 口 干 便 秘 , 小 便 困 难 。 肛 周 红 肿 ,按 之 有 波 动 感 或 穿 刺 有 脓 。 舌
4、红 , 苔 黄 , 脉 弦 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一)术前禁食水 6 小时,术前 2 小时清洁灌肠(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2.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 、川芎、当归、皂角针。3.阴虚毒恋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初期:经坐浴
5、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三、中医外治法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适应症: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等。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马齿笕,野菊花,三颗针,鱼腥草,芒硝。水煎先熏后坐浴 15-20 分钟。2.中药外敷法: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选用紫草油纱条,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3.外用中成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1)中药膏剂外用: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2)栓剂纳肛: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四、中医非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痈及术后并发症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2.术后尿储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发挥中医中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