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文自传写作与出版的几个问题 周海波 青岛大学 摘 要: 从文自传 的写作时间涉及到沈从文创作的有关问题, 也联系着邵洵美从事出 版活动的文化转型问题。沈从文于 1931年 8月初从北京到青岛, 就职于国立青 岛大学。开学前的这段时间, 他开始写作并完成了自传的写作。但他交稿后由于 种种原因, 一直到 1934年才得以出版。从邵洵美翻译谈自传到提倡写作自 传, 再到策划出版自传, 这一过程显示了他对自传的倾情与喜爱, 也是他的出 版活动中有意味的一次尝试。 “作家自传”丛书出版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成为 20世纪 30年代的自传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关键词: 从文自传; 沈从文; 邵洵美; 文
2、献资料研究; 作者简介:周海波 (1958-) , 男, 山东昌乐人,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 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自传丛书”是1934 年6月到 11月间由第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自传, 包括庐隐自传从文自传资平自传:从黄龙到五色巴金自传等四 部, 以及第二批策划出版的钦文自传 达夫自传 洪深自传蛰存自传 等。 这套丛书从策划到出版, 伴随着邵洵美出版活动的风风雨雨, 也表现出邵洵 美的出版趋向及风格。在这其中, 从文自传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自传作品, 围 绕这部作品的写作与出版所提出的几个史料问题, 在沈从文及邵洵美的研究中, 是需要进一步讨论清楚的问题。 本文将
3、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讨 论。 一、从文自传写作时间的几个版本 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出从文自传的写作时间问题, 是因为它直接联系着邵洵美 从事出版活动的文化转型问题。邵洵美从 1928 年创办金屋书店开始他的出版活 动开始, 参与狮吼复活号的出版, 购买德国产影写版印刷机、接手新月书店 等, 已经展示了他在出版方面的才华与志向。如果说早期的出版活动带有“玩 票”特点的话, 那么, 随着出版经验的不断增加, 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经营书 店、 如何办出版社的问题, 尤其随着邵洵美订购德国影写版印刷机, 他已经着手谋划自己的出版宏图了, “作家自传”就是计划中的一步棋, 而从文自传则 是这步
4、棋中的重要的棋子。 关于从文自传的写作时间大体有三个说法, 这三个说法与邵洵美何时策划出 版自传丛书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是1940年开明书店出版的从文自传标明的时间, 该版本从文自传 在全书结尾处标注:“廿年八月在青岛作”1, 刘群博士借用了这一观点, 她 在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一书中认为:“1931年8 月, 沈从文 去青岛任教还是徐志摩帮他向校长杨振声推荐, 在那个暑假沈从文写成了自传 性的散文长卷 从文自传 。 ”2第二个说法也是沈从文本人, 据沈从文在 1980 年5月 17日写作的从文自传附记中说:“这个自传, 写在 1932年秋 间, 算来时间快有半个世纪了。”3第三个说法是 1
5、933年第11期出版消息 刊登的一则有关“沈从文写自传”的短消息:“沈从文任职青岛大学, 余暇时间 在努力写自传及故事小说云。 ”这三个说法有两个来自于沈从文本人, 一个来自 于当时的出版消息。三个说法哪个是准确的, 需要做一些考论。 先说这则出版消息。 出版消息发表的消息当然主要关注的是与作家的创作与 出版相关的内容, 因此, 消息虽短, 却传递出不少信息, 一是只有小学文凭的 沈从文在大学任职, 二是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已经写作自传。 不过, 这则短消息也 留下一些疑问, 沈从文任职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已经于1932年9 月改为“国 立山东大学”, 那么, 这里所说的“沈从文写自传”的时间,
6、是否应该在国立 青岛大学时期?但考虑到当时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校名混为一谈, 不一定能区别得 清楚, 所以不能完全从校名这一方面进行判断。 第 11期 出版消息 出版于 1933 年5月 1日, 这时, 沈从文已经开始准备结束自己在青岛的工作, 即将回到北 平。 那么, 这个“消息”中提供的沈从文写作自传的消息就应该是早些时候的事 情。考虑到刊物出版的某些情况、消息来源的渠道以及编者进发消息的目的等因 素, 这里所说的沈从文写自传的消息, 应该就是指的沈从文本人所说的“1932 年秋间”到出版消息发表这则消息期间, 编者之所以还将这个已经不是新闻 的新闻作为消息发表出来, 也主要是从出版的角度为读
7、者提供一些材料, 引起 读者对沈从文某些方面的兴趣。 第一、二个说法都出自沈从文本人。第一个说法距离写作从文自传时间较近, 是1943 年沈从文为桂林开明书店修改从文自传时, 在作品的最后所标注的 时间: 廿年八月在青岛作 廿九年十月十日在昆明校改 三十年一月七日校毕 此后, 包括沈从文全集等所收录的许多版本的从文自传, 大多延用了这 个校订本, 因此, 后面也都附带了这个写作时间。1980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 办的新文学史料重新发表从文自传, 沈从文借此机会对作品进行一些修改, 并撰写一篇附记, 刊载于1980年第 3期新文学史料。就在这篇附 记中, 沈从文回忆说, 从文自传写于 1932
8、年秋间。目前, 国内学者大多 采用了沈从文的这个说法。吴世勇在其沈从文年谱中就说, 1932 年“7月初, 暑假期间, 在青岛用了三个星期完成代表作 从文自传 的写作”4。 其实, 稍 微留意, 就会注意到这个说法同样不成立, 这一年学校放假后, 沈从文到上海, 随后到苏州去找他正在追求的张兆和, 并在苏州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一直 到学校开学之前, 沈从文才从苏州转道上海回到青岛。 所以, 他不可能有“三个 星期”的时间在青岛完成从文自传的写作。 二、从文自传写作时间考 我们首先可以确定一点, 沈从文是一位很没有时间概念的人, 他的作品后标注 时间的, 有多处错误, 这些错误有的可能是笔误
9、, 有的可能是记忆错误。例如: 沈从文的小说三三, 作家本人在文末所记的日期为:“起八月五日讫九月十 七日 (青岛) ”, 这个日期当为1931年, 写于青岛也是对的, 但有一个问题是, 这篇小说发表于文艺月刊第 2卷第9号, 这一期文艺月刊出版于 1931 年9月 15日, 沈从文的写作完成时间竟然比刊物出版时间还晚了两天。再如, 月下小景出版时, 沈从文曾经写了一篇题记, 时间标明是“二十三年七 月二十五日青岛”, 沈从文是1933年8月离开青岛的, 他不可能在“二十三年 (1934年) ”的7月 25日还在青岛, 这里可能是把 1933年写成为了“二十三 年”。沈从文这种时间概念的模糊、
10、记忆的错误, 给沈从文研究带来一些不必要 的麻烦。 现在, 他的 从文自传 的时间问题, 同样会影响到我们对“自传丛书” 的策划问题产生诸多需要考据的地方。 据沈从文的回忆, 他这个自传的产生与其他作品“却不同一些”, 这个“不 同”, 主要是指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与其他作品不同:“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 新书店, 开玩笑要我来为打头阵, 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 因此仅仅 用了三个星期, 写成后重看一次, 就破例寄到上海交了卷。 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 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 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 知亲友, 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 可是由我说来, 不过是还不过
11、 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3366-367 时在青岛任教的沈从文, 已经在文 学界小有名气, 创作并发表过鸭子柏子雨后等作品, 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文体风格, 所以, 尽管他还是那样的不自信, 对自己是否能够写自传并无 把握, 但也抱着“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 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 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的想法, 完成了朋友交 待的一件事情。 沈从文所说的“一个朋友”就是邵洵美, 在上海开办的这个新书店, 就是后来 成立的第一出版社。 邵洵美的第一出版社策划“自传丛书”在前, 但这个荣誉却 被另一家出版社抢去。1932年出版的出版消息曾在创刊号上发表过一则“光
12、 华将出作家自传”的消息:“光华书局拟出作家自传十辑, 第一辑已在付印, 内 有鲁迅, 茅盾等;第二辑有郁达夫, 王独清等。”从这则消息来看, 光华书局已 经在1932 年就有了出版作家自传的计划, 但从已经付印和准备出版的作家名单 中, 没有沈从文。 从罗列的作家名单来看, 光华书局作为老牌的出版机构, 他们有实力出版一套著名作家的自传。 而邵洵美就不一样了, 他的出版往往是个人行 为, 自己办出版社, 自己约稿, 甚至也会自己调试印刷机, 所以, 他从长远的 角度考虑, 很少约请名家, 而更多考虑那些具有发展前途如沈从文这样的青年 作家。 邵绡红在天生的诗人我的爸爸邵洵美一书中说:“为了出
13、版十日谈 旬刊和人言周刊, 洵美特地设了个第一出版社。为了让这个出版社出一 点有分量的书籍, 他动足脑筋设计出一套自传丛书。起意是1931 年1月笔 会常会上听胡适的演讲。胡适说:中国缺乏传传记文学。有心的邵洵美就记 在心里。原计划请十二位知名作家写自传。他亲自登门约稿。几番努力, 终于有 五本面世。”5邵绡红这里所说的“笔会常会”并不是一个会, 查胡适日记, 1931年 1月5日, 胡适“为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今天南下, 料理 行装, 下午四点动身”, 1月9日胡适参加了上海沧洲饭店召开的中华文化基金 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据胡适日记记载: 廿, 一, 9 (F.) 上午九时到下午
14、四点半, 在沧洲饭店开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到会者 有DrPaul Monroe, MessesLeightonStuart, IEBaker, Roger S.Greene (保尔孟禄博士、麦塞斯莱顿斯图亚特、IE贝克、罗杰S顾临) 、 蔡元培、蒋梦麟、任鸿隽、赵元任, 与我, 共九人。 是日所议事, 最重要的一案为北大补助案。此外则为基金投资问题。6 胡适日记中很明确地记录了参加这次“常会”的人员和议题。 这里有两点是值得 注意的, 一是参加这次“常会”的人员里面, 并没有邵洵美, 二是常会中并没 有其他议题, 胡适也没有在这次会议上作有关传记文学的演讲。1月 11日中午, 胡适
15、参加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宴会, 在这里他见到了邵洵美。 而正是在这次会议 上, 邵洵美第一次听胡适讲提倡写自传的事情, 对他产生了较深的印象。 吴世勇在沈从文年谱中记, 沈从文“约 4月中旬, 参加由蔡元培主持召开的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筹备会, 参加者另有胡适、徐志摩、陈雪屏、俞大伟、 杨度等”。此说疑为有误。而且, 沈从文不是国际笔会的成员, 不太可能参加国 际笔会的筹备会。据邵绡红介绍,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 1930年11月 16日在上 海召开, 由蔡元培主持, 参加者有徐志摩、郑振铎、邵洵美、戈公振、郭有守等 人, 笔会选蔡元培为会长, 戈公振为书记, 邵洵美是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 秘书
16、。对此次会议, 1930 年第 2卷第1期时代画报曾在上海新闻有所 报道。 查1930年11月16日前后的胡适日记, 并未记载有关国际笔会的事情, 而 是剪贴了大量报纸, 这些报纸主要涉及到中国公学等重要的大事。 不过, 这时期 的胡适正在写作他的自传, 在前一天即1930 年1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看到了 丁文江写给胡适的信, 也谈到了有关自传的问题。丁文江在信中说到:“博生请 吃饭的那天晚上, 我就把你的我的母亲的订婚读完了。这一篇在你的文存里 也应该第一!孝若又送了两本传记来, 是给你的。留在我这里, 等你回 来再送给你吧。”丁文江提到的我的母亲的订婚是胡适的四十自述中的 一部分, 这说
17、明胡适当时写作自传的同时, 也广泛征求了朋友的意见, 写作的初稿就送给丁文江阅读。胡适有关倡导人们写自传的演讲似乎更应该在 1931年 1月11 日的这次“笔会的宴会”上, 这个时间也与邵绡红所说的时间能够对应 起来。邵洵美听到胡适有关传记文学的演讲, 不是在“常会”而是在“笔会” 上。 当然邵洵美不可能听了胡适的演讲后马上产生组织出版“自传丛书”的想法, 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也不可能马上邀请沈从文写作自传, 而是稍作整理和准备后 开始策划并邀请有关作家写作自传。 胡适的确是一位热心于写自传的人物, 他同时也劝别人写自传。胡适说过, “我 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 所以到处
18、劝我的老师辈朋 友写他们的自传”, “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 可以 引起一般老年朋友的兴趣, 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 记来”7。胡适与邵洵美是新月派同人, 又是关系密切的朋友, 胡适发表的这 些自传作品对邵洵美的影响不用多说, 能够对一位有着出版选题敏感的邵洵美 产生启发, 也当在情理之中。 我们在邵洵美所写的这篇短短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到, 同为新月派同人的胡适和邵洵美对自传文学的兴趣, 既可以说明自传这一文体 对文学以及史学发展的意义, 同时也表明自传具有的较高的出版价值。 笔会的宴 会过后不久, 邵洵美就造访沈从文, 邀请一位文学青年写作自传, 应
19、在邵洵美 的情理之中。这也就是沈从文所说的“一个朋友”约稿从文自传的缘由。由 此开始, 邵洵美着手策划“自传丛书”。 邵洵美邀请沈从文写作自传的时间应该在这次“笔会”会议之后, 应该就在邵 洵美北上北平见到沈从文的时间, 这个具体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1931年8 月, 沈从文刚刚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请, 从北平来到青岛, 我们在他后来 所写的小说八骏图中可以看到, 刚到青岛的沈从文, 对这里的气候、居住、 生活等, 都非常不适应, 没有朋友, 没有事做, 能够有时间、 精力和心情用三个 星期的时间撰写出一部十多万字的作品来。 无论怎样, 沈从文还是如期完成了他的从文自传的写作, 并且在修改
20、过后, 寄给了在上海的朋友。但这部自传却一直到 1934年, 才与其他几位作家的自传 一起由邵洵美创办的第一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从文自传与“自传丛书”的出版 早在1929 年年初, 邵洵美就在金屋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翻译的英国作家 乔治摩尔的回忆录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忆的一节, 并于同年年初将其出版 为单行本。译者在所附的“小记”中说:“回忆是中年人的资产, Turgenev 曾在他的美丽的故事中说过。我们的作者便是最善于享受及使用这种资产。这篇 是他的Memoirs of My Dead life 中的一篇”。乔治摩尔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 画家, 邵洵美留学时期曾与其有过密切往来。1928年
21、夏天, 乔治摩尔曾将自 己的一部Confessions of a Young Man (一个青年的自白) 赠送给邵洵美, 现在将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忆的一节作为单行本印刷发行, “也算是感谢他 而回敬他的一个小小的礼物”890。这次翻译和发表乔治摩尔的自传, 可能 是邵洵美较早从事与自传相关的文学出版活动。 两年之后, 1931年第 3卷第8期新月发表了由邵洵美翻译的、英国作家莫 洛华的谈自传。 莫洛华的谈自传主要阐述了自传对于个人有意义以及自传的真实性问题, 每 个人都有遗忘, 也都有唯美的追求, 唯其会遗忘, 所以自传对于个人具有记事 本或者备忘录的作用, 唯其有唯美的追求, 所以会在自传中
22、对自我的生活进行 筛选, 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一个人的回忆, 无论写出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 对他来说都是美好的, “既然他要写述, 他便是一个艺术家, 他便也像别的艺 术家一样想要寄托;而假使他真要在那本记述里寄托些什么, 那他一定要选一个 比他的真生活更适宜于他的希望的生活”881, 因此, 在莫洛华看来, 自传不 是回忆录, 而是文学, 是一种美的生活的回忆, 也是在回忆中的美的生活。 谈 自传 虽然是译作, 也可以从某些方面看到邵洵美本人对于传记尤其是自传的一 些想法。邵洵美在文章前面所加的一小段文字, 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个人想 法: 自从胡适之先生在新月发表了他的自传几章, 便引
23、起了外界许多人对于自传 的注意。 胡先生自己在某次笔会的席上曾长论自传文章的优点, 他更说自传是最 好的文学体裁中的一种。 我们知道传记文字的目的, 是在真确地叙述一个人的真相, 那么, 这是否是可 能的呢?当然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那么, 有什么障碍呢?莫洛华在本文里很详 尽地答复着我们的问句。 这里所说的胡适发表在 新月 上的自传, 是发表于第 3卷第1期 新月 的 我 的母亲的订婚四十自述的一章、第 3卷第3期的九年的家乡教育 四十自述的一章、第 3卷第4期的从拜神到无神四十自 述第三章、第3卷第7期的在上海四十自述第四章等, 这些 自传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较早撰写发表的自传文学。 胡适
24、的自传发表后, 的确 “引起了外界许多人对于自传的注意”。四十自述出版后不久, 1934 年第1 卷第2 期世界文学就发表了苏雪林的自传文学与胡适的四十自述, 对胡 适的自传给予充分肯定, 她从对“西洋文学的一大宗派”的自传梳理开始, 一 直说到中国文学中缺少真正的自传, 把 四十自述 放在东西方文学史的框架中, 认为这部著作是“觉得很满意”的一部传记作品, “尤其可贵的, 是书中的一 种诚恳坦白的态度”。 我们虽然不能说20世纪 30年代初期的“自传热”是由于 胡适的四十自述引发的, 但至少可以说明胡适的四十自述在这其中起到 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正是这个时间, 邵洵美受胡适的启发, 开始策划
25、出版“自传丛书”, 而有关自 传写作的想法, 到“自传丛书”开始出版时就更清晰了。 与“自传丛书”出版几乎同时, 邵洵美的一个人的谈话连载于 1934年第1 卷第12 期到27期人言周刊, 所谈内容大多是有关作家创作文体的选择与经 验, 其中谈到自传写作, 虽然所占篇幅不是很大, 但自传却在邵洵美的文学观 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邵洵美看来, 自传写作能使人寻找到快乐, “假使把一 切的经过写部自传, 我相信一定很有趣”, 一个人的生活与其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 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会使他感受到快乐, “故意逃避了我的环境”, 也 能够得到快乐, 所以作家在自传写作的经历中, 通过重新回忆自我生存的
26、环境 而得到新的快乐。但是, 一个人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后才可能写作自传, “我 想过写自传, 但是我总觉得年纪还轻, 这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尽会接二连三地发 生, 鲁迅也许不久会变成唯美主义者”9, 这就是写作自传的趣味。当然, 这 里也有写自传与写小说的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小说文体相对于自传更能表现作 家所要表达的故事与人物。 还可以从 自传丛书 的出版广告, 看到邵洵美是如何重视自传的写作与出版的。 1934年 6月, 策划已久的作家“自传丛书”开始付印出版。1934年 6月9日出 版的人言周刊曾刊发过一则宣传广告:“本社最近计划出版自传丛书, 特约 国内著名作家撰述, 关于本人一身艰苦奋斗
27、经过, 尤为青年自修观摩之最好读 物。兹先出黄庐隐、沈从文、张资平、巴金四大作家自传。不幸黄女士最近患病 逝世, 自传为其最后遗著, 尤为名贵。各书均用七十磅米色道林纸精印, 式样, 定价每册六角, 兹为减轻读者负担, 自即日起发售预约。 ”在此广告宣传后面附 上了四部自传的出版预告: 庐隐自传庐隐女士遗著准于六月十五日出售 从文自传沈从文著准于七月十五日出售 资平自传张资平著准于八月十五日出售 巴金自传巴金著准于九月十五日出售 随后, 第一出版社又在十日谈上刊登广告, 广泛宣传介绍“自传丛书”, 同 时也分别为庐隐自传从文自传等刊登广告。从作家自传第一批所选 的四位作家以及第二批的四位作家来
28、看, 邵洵美并没有着意选择那些一线的著 名作家, 如鲁迅、郭沫若、老舍、叶圣陶等, 而是选取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正在上 升期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庐隐、张资平、巴金等大多是 20世纪20 年代中后期 开始从事创作, 还应该算是“青年作家”群体, 他们已经在文坛上取得了不错 的成就, 甚至出版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 但他们还没有达到在文学界的顶峰位 置。 在第二批作家中, 也只有郁达夫是“五四”时期的一代作家, 而其他三位也 都是新成长中的青年作家, 这说明邵洵美在策划组织“自传丛书”的作家人选 时, 更看重作家的成长性, 看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前途, 或者说, 他将作家的希 望以及出版社的未来发展作为现在
29、选择作家的首要条件, 对有希望的优秀作家 的培养要超越为著名作家抬轿子。 同时, 以青年作家为对象, 也是对青年学子和 更年轻一代作家的鼓励和带动, 所以, 在自传丛书的广告中, 特别看重这些 作家自传是“青年自修观摩之最好读物”。 第一批四部作家自传于 1934年出版。1934 年第33期十日谈为刚刚出版的 庐隐自传所做的宣传是:“全书一百四十余页, 为故黄庐隐女士之遗作, 风 格朴素老实, 九十磅米色道林纸精印。现已出版, 欲购从速。”同时 1934年6 月30日出版的人言周刊第 1卷第19期也发布庐隐自传出版广告:“中 国文坛上, 女作家寥若晨星, 庐隐女士为国内三大女作家之一, 不幸上
30、月以病而亡, 吾人不能再读其作品矣。 所幸女士著有自传一书, 详记其生平, 坦白诚实, 得未曾有, 足为研究女士作品之基础, 足为理解女士作品之助, 尤足为青年良 好之读物, 以其教吾人以刻苦奋斗之径途。书已出版, 印数无多, 欲购从速。并 有邵洵美先生长序, 尤为名贵。”1934年6 月15日, 广告多日的庐隐自传 终于面世, 但这时作家庐隐已于一月前去世, 所以书前特别印制了“庐隐女士 遗像及其手迹”, 邵洵美还专门撰写了庐隐的故事作为本书的代序, 认为, 庐隐“这么一个作家最适宜去写自传了。 第一, 她对自己特别感兴趣, 于是会细 心去观察自己而写下几乎是大公无私的评语;第二, 她有充足
31、的脑力去记忆或是 追想她的过去;第三, 她有勇敢去颂扬自己的长处及指斥自己的弱点;第四, 她 有那种痴戆或天真去为人家抱不平及暴露人间的丑恶;第五, 她有忍耐同时又有 深刻的观察力去侦视这人生的曲折;第六, 她有生动的笔法, 可以使一切个人的 事情使别人感兴味;第七, 也是最难得的, 便是她是一个自由人, 她不用在 文章里代什么人说话或是为什么人辩护及遮蔽, 所以这一本自传值得我们去宝 贵了”。全书分“童年时代”、“中学时代”、“第一次的教员生活”、“大学 时代”、“著作生活”、“思想的转变”、“社会经验”等章节。女声半月 刊曾发表晓君的书评庐隐自传读后感, 认为“我们应该赞美她写自传态 度的
32、忠实”, 因为“她没有像人家写自传那样把自己捧到天上去, 说是自己由 神仙送下来或自小便聪明过人。 相反地, 她告诉我们在幼年由于病弱她在家庭中 成了个畸零人, 甚至在亲生的父母前都得不到一丝钟爱, 直到进了学校”。 晓君 在庐隐自传中读出了这位女性作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原因, “幼年在家庭 中的畸形地位和早年失怙, 以及年长在社会上恋爱上所受的波折”。 10晓君的 阅读感受与邵洵美在序中的评价基本一致, 人们在为这位女性作家英年早逝感 不幸的同时, 又为她留下这部自传而感有幸。 早就约来的从文自传晚于庐隐自传一个月后于 1934年7月 15日出版。 与庐隐自传的宣传相反, 从文自传出版后在十
33、日谈上的广告则极为 简洁: 从文自传 现已出版 每册实价大洋六角 第一出版社发行 而在1934 年7月14 日出版的人言周刊上发布的广告则较为详细。也许沈从 文当时在文学界的名气、 影响较大, 已经不需要特别为他的自传进行什么宣传而 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可, 因为“天才而又多产的作家沈从文先生, 已名满大江南 北, 无远弗届, 而且多才多艺, 其生平想必为人所乐闻”, 所以, 在邵洵美的 推荐文字中, 对这部作品则无须太多介绍而读者自知, 这部自传“是他的自述 生平刻苦上进的历程, 不但趣味横生, 而且获益必多, 幸勿失之交臂”。尽管 从文自传 出版较为仓促, 印刷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错误, 但这部
34、著作还是带 给出版界一些新的气象, 为读者广泛接受。从文自传出版后, 十日谈和 宇宙风 等杂志相继发表评论文章, 对 从文自传 的出版感到欣喜。 名为“前辙”的作者在 1934 年第41期十日谈发表读了从文自传之后, 认为 “这本自传所给予我们读者的印象, 并不是他如何创作, 如何成功;有的是他如 何逃学, 如何当兵而且, 从那儿你可以知道一点关于清乡的情形, 正是杀人如草不闻声”。毕树棠发表在1935 年第1期的读从文自传, 认 为它“委实是一部很可爱的书”。正是这样, 从文自传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 是“1934 年我最爱读的书”。 资平自传和巴金自传也相继出版, 完成了第一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第
35、一批 “自传丛书”。第二批作家自传在邵洵美的策划组织下, 也已经进入了组稿 与出版的程序, 但此时第一出版社已经关门, 所余工作包括“自传丛书”的出 版事项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承接过来, 当然, 负责人仍然是邵洵美。1935年11 月10出版的第 1卷第 1期文学时代上, 刊登了第二批“自传丛书”的出版 预告:“故特再约定若干名作家, 不日均可完篇, 特此预告:达夫自传。 郁达夫著; 钦文自传, 许钦文著;洪深自传, 洪深著;蛰存自传, 施蛰存著。 一俟付印, 即可 发售预约, 本丛书之将为出版界放一大异彩, 定可断言, 试请拭目俟之!”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这四种预约出版中的自传, 却只出版
36、了钦文自传, 达夫自 传也只写出了部分章节, 在人世间和宇宙风发表, 而其他两种则毫无 踪影。 邵洵美精心组织的作家自传虽然只出版了五部, 但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 的 确可以算是“一大异彩”, 由于这套丛书而带动了整个出版界出版自传的热潮, 此前出版的胡适的四十自述以及同时期出版的鲁迅、冰心、郭沫若等现代著 名作家的自传, 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自传出版热。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上海:开明书店, 1943:147. 2刘群.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1:289-290. 3沈从文.从文自传附记, 沈从文全集 (13) M.石家庄: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9:366. 4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125. 5邵绡红.天生的诗人我的爸爸邵洵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152. 6胡适著,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 (6)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7. 7胡适.四十自述自序, 胡适文集 (1)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729. 8邵洵美.一朵朵玫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9邵洵美.一个人的谈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17. 10晓君.庐隐自传读后感J.女声半月刊, 19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