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249613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探析刘婉婉 1(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0)摘要:保罗弗莱雷的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作为解放教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维,是弗莱雷“教育人性化”理念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延伸、发展与补充。解放公民思想中所蕴含的培养“人性化”公民、“批判性”公民、“实践参与”公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关键词:保罗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Abstract: Liberation Citizen Education Paulo Freires pedagogy of liberation ideology as an import

2、ant one-dimensional, that Freire “humane education“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complement the civic education. Liberation of Citizens inherent in developing a “humane“ citizen, “critical“ citizens, “the practice of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value

3、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ivic education.Keywords: Paulo Freire; liberation; civic education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被赞为拉丁美洲的杜威,是第三世界的传奇人物。自二十世纪以来,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保罗弗莱雷的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一方面作为解放教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维,是弗莱雷“教育人性化”理念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延伸、发展与补充。另一方面

4、,解放公民教育又可自成体系,理论一统,对公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受压迫着教育学出版于 1970 年,该书是弗莱雷基于在巴西从事识字教育和农村改造的经验,加上其流亡西方世界六年对于政治情况的观察撰写而成。本文主要以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探究弗莱雷的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旨在为我国公民教育提供借鉴。1、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是弗莱雷毕生灵光与汗水的结晶,解放公民教育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他所处的具体环境,也离不开他一系列的教育实践经历。1921 年,保罗弗莱雷出生在巴1 作者简介:刘婉婉(1992),女,新疆和田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少年儿

5、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西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的累西腓市的一个小市镇。弗莱雷的家境很一般,而在他 13 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19 岁就开始工作赚钱养家。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弗莱雷在少年时代就深深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困苦。其母亲笃信天主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从小便目睹镇上乡亲的艰苦生活,带着一种使命感想为他们做点事,和一种与贫穷饥饿斗争的斗志,他多次组织起义和罢工,号召大家一起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年幼的苦难经历使他“与来自贫困城郊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也使他认识到“尽管饥饿使我们团结起来尽管共同的遭遇使我们联合起来寻找求生的出路就穷苦孩子而言,我们的玩乐时间使我们仿佛成了来

6、自另一个世界的人,意外地掉到了他们的世界。” 1弗莱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差别、贫富差距及对阶级界限的认识导致了弗莱雷后来对阶级社会的强烈抨击,这为他解放公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埋下了种子。累西腓市是地处大西洋西侧的海港城市,方便的海陆交通。“从德国的古典哲学到法国的实证主义,从英国的自由主义到伊曼纽尔姆尼埃的天主教信条,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这一地区”。所以,各种思想的进入使得弗莱雷能够有机会接触乃至吸收不同思想的精髓,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解放教育学中会出现包括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诸多思想的吉光片羽了。20 世纪 40 年代,他初步开展成人扫盲运动,并取得了成功。20 世纪 50

7、年代,农民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弗莱雷为成人扫盲计划开发出一种新的视野,那就是参与者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读单词,而是如何读世界。20 世纪后期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想变迁与涌动,塑造了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丰富的理论基础。弗莱雷终生致力于公正、平等、正义的公民教育运动,在公民教育的战线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战斗,虽然有时是转移到另一条战线,而战斗仍是相同的。无论是在哪里,我将会致力于为民主、民众的教育而战斗。” 2正如马塞多所言,在弗莱雷身上所发生的种种,恰恰塑造了那个唯一的弗莱雷,那个终生为理想而战的天主教斗士。2、解放公民教育的理想:培养“

8、人性化”公民解放公民教育思想是“对于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般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的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弗莱雷想要建立一个“多点完善,少点丑陋,多点正义的世界”,一个民主公正的社会 。3这样一个社会,首先需要有好公民,弗莱雷心中的好公民就是“人性化”的人或者是“更加完善的人”。他强调人的价值,人可以自由的追求完美,完善人性。弗莱雷认为,“人性化以消除非人性化压迫为条件”。 4“人性化”公民首先不能脱离世界而存在,必须参与世界,成为历史的主体;其次,具有对世界的批判性意识;再次,通过实践不断斗争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序言第 3 页

9、.2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 7 页.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14 页.4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51 页.最终获得解放和自由;最后,追求民主和正义。可见,在弗莱雷看来,实现“人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正文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更是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 1对人本位的关注,使弗莱雷的思想在建设公民社会的当代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解放公民教育思

10、想实现了对教育价值“人性化”的重新定位,使教师和学生在解放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为他人的存在(being for another)”到“为自己的存在(being for themselves)”的转变。弗莱雷要建立真正的人的世界。他“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独立的、与世界没有关联的;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 2“世界与人类不能离开对方而存在两者存在于不断的作用中。” 3他认为人与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人们会越来越感到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对人性化的追求使得解放公民教育有了更加宏大的叙事空间和更加明确具体的历史使命。三、解放公民教育:培养“批判意识”公民在

11、此引用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谈及的一个例子: “在智利的某个文化活动中,大家在讨论人类学的文化观。讨论中,一位按照传统教育的标准来说是愚昧无知的农民说:“现在我明白了,没有人也便没有世界。”当教师回答说:“为了讨论起见,我们假定世上所有人都死了,但世界本身仍然存在,与它共存的还有树木、鸟儿、河流、海洋、星星难道这不是世界吗?”“哦,不对,”农民断然说道,“那样的话就没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世界。” 4 在这位按照传统教育的标准而言愚昧无知的农民身上,我们发现了他身上宝贵的批判意识,所以在解放教育中,我们应该珍惜学习者身上的点滴财富,正确的引导学习者发展认识世界的批判意识。弗莱雷终生都在为提高

12、人类自身的批判意识不断努力,他幼年时的经历和群众扫盲运动的实践,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体验与了解,使他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不公正引发的:“尽管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并不是天命注定如此,而是不公正的秩序使然,这种秩序让压迫者横生暴行,反过来又使被压迫者非人性化。”5所以,他认识到需要通过提高民众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让作为被压迫者的民众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自身的压迫境况及其造成这种压迫境地的社会乃至教育根源,进而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解放自我、能动参与的社会活动中去。 弗莱雷提出“教育要置于现实之中,应按现实条件确定所需的教育”。具有批判意识的公民意味着“彻底揭露非人

13、道的社会的结构,号召人们去创造一个崭新的现实。它会对支持这个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发起猛烈的、富有理性的抨击” 61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1 页.2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32 页.3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7 页.4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33 页.5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2 页.6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四、解放公

14、民教育:培养“实践参与”公民弗莱雷认为,“教育即政治行为”,“政治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从来不是独立的,教育受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但也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来看,教育为政治输送、塑造人才是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弗莱雷认为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人能够“有意识的存在”。“动物它们(因为它们的活动不能构成有限行动)不能创造与自身相分离的产物,与人(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行动创造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区别,在于只有后者才是实践的存在”。 1所以,在解放公民教育中,培养能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公民成为应有此意。实践取向是解放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培养具备实践参与能力的公民,弗莱雷号召人们要具有民主

15、精神和批判意识。他认为,“解放教育就是批判性教育。解放教育是从揭示、到批判、再到创造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和再创造” 2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必须是实践主体,勇于参与斗争;教师要做到民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提高自己的品行,与学生共同成长。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生来就是被“规定”要学习的。如果没有参与某种形式的教育实践,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五、结语从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来看,公民教育思想从古典发展到现代,虽侧重点有差异,反映出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但其中以一贯之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中提出的对人本位的关注,与之一脉相承。公

16、民在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中的突出含义在于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往的教育主要是一种“统治的实践”,造成了学生“批判意识”的淹没状态,弗莱雷主张把教育改造成一种解除压迫关系、通往解放的工具和手段,引导人们踏上“公民化”的征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真正的公民。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是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他们是具有批判性自我意识、批判性自我反思、批判性质疑、能够走向批判性实践的个体。然而又是这种公民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其特殊性体现在他们能够通过教学把学生培成为真正的公民。它倡导通过教师教育变革来赋权教师,被赋权的教师通过教学(不是作为认知技能的实践,而

17、是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和转化型学习(“自由的实践”和“解放的实践”)来对学生进行赋权,并通过转化(而不是同化)来实现学生的公民化。弗莱雷弗莱雷解放公民教育思想,以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视角观察当前的育现状和非人2003.第 48 页.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249 页.2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 175 页.性化的教育问题,构建人性化、批判性、对话平等的公民教育体系,为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能够为我们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18、与公民教育探究方式,丰富当前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推动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向公民教育的历史性转型,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受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弗莱雷本人在建构理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理论盲区,解放公民教育自诞生以来,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理论中的漏洞,表现出些许的滞后性存在着不足或者缺陷,但是在随着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思想也正在逐渐完善、修补、更生。我们应该认识到,每种思想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能因为存在些许问题便否定这一伟大的理论体系。因为只要存在教育压迫和异化现象,只要“非人性化”的现状存在,解放公民教育就有它存

19、在的必要。参考文献:13456789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 3、14、51、1、32、7、33、2 页.21012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 7、48、175 页.1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 249 页.13张琨.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 14彭丽.“公民”与“解放”批判教育学中两个重要主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 . 15吕娜.保罗弗莱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16崔春龙.解放的公民教育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公民思想的探微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4.17黄巍,黄晓婷.近十年公民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2).通讯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水磨沟区 水磨沟街道 观园路 100 号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 联系电话:15292865976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