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第二课时 从题型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限时提升练限时 45 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 ,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 ,狱官。他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与朋友别后的情景?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 (1)本诗化实为虚,想象
2、与朋友分别后路途中的情景。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笔姿灵活。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遇离别的友人生死不渝的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2)既表达了与朋友依依惜别时的伤感,也表达了自己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的生死不渝之情,基调伤感。2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傅咸 郭泰机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杼机。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人不取诸身,世士焉所希?况复已朝餐,曷由知我饥!注 郭泰机本来希望通过投诗得到傅咸的荐引,却得到傅咸“爱莫能助”的回答。在满腔孤愤之下,他作了这首答诗。(1
3、)诗中的“寒女”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寒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2)有人说“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 (1)技艺灵巧(才华出众),出身寒门,不被任用,志在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者形象。作者借“寒女”自况(自比),表达出诗人怀才不被推荐的怨恨及对腐朽门阀制度的辛辣讽刺。(2)同意。 “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两句融情于景,在阵阵凉意中,作者以眼前大雁尚且南飞来写韶光易逝,体现被推荐任用的希望落空的悲伤与无奈。 “弃我忽若遗”活画出“衣工”傲慢的嘴脸,揭露了当权者取士用人标准的违情悖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4、成题目。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苏 轼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1)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请分析“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答:_答案 (1)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留恋、珍惜之情。作者先叙写了东武南城的美好景色,然后写看到“枝上残花吹尽也”的暮春景色,触发寻芳的意绪,一“觅”一“问”将作者珍惜春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2)作者引用典故,
5、通过对晋朝兰亭集会热闹、繁盛景象的遥想,并将其与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的景象进行对比,发出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4(2014大庆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郊外唐 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答:_(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 (1)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答出两点即可)(2)感觉优
6、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陵使至汝州 王 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 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注 本诗是王建在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颍川很近。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节。有的地区清明叫寒食。(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答: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 (1)“麦熟还”仿佛只是客现地交代归家的时间,
7、其实也是写盼归的心情和归途的景物。 “数峰青似染”可以让人想象出天气的晴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2)准确回答此题,要把握“寒食离家麦熟还” “商人说是汝州山”两句诗的内涵。这两句很平淡的话其实道出了诗人盼归心切和快到家的喜悦。答案 (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2)诗人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同行的商人不经意地道出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欣慰的喜悦之情(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6(2015郑州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宿 府 杜 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
8、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 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伶俜:流离失所。用庄子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_(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答:_答案 (1)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 。(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
9、周的清寂。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苦挨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7(2015太原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卖松人于武陵 注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注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
10、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对比, “寒涧”与“翠楼” ,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 ,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 ,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
11、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8(2015洛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独秀峰 清袁枚来龙去脉 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 焉。注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来龙去脉:旧时堪舆家(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南斗:星宿名,在南天。伤:妨碍。(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答:_(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境。答:_答案
12、(1)“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2)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孤立)。作者的心境:有恪守正直秉性、甘愿特立独行、不因孤独而伤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坚毅(积极乐观、向上进取);有对人生境遇的微微怨嗟。9(2014云南毕业生统一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梅 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1)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答:_(2)诗的后四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爱花怜花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的形象。她孤高绝俗,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连画家都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2)是通过比拟的手法表现的。诗人把“朔风”和“梅”人格化,他带病观梅,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隐隐动了悱恻之心:嘱托北风理解自己爱梅怜梅之意,不要轻易摧残她,让她多开些时间。寒梅初开即担心其败落,暗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