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4185200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A 卷 )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45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 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 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

2、以及受关注度 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 “粉丝”。在 现实世界中,当 A 与 B 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 的“粉丝”群体与 B 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 的“粉丝” 群体成 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 粉丝”。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 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 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 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 粉丝”,或 许是出于对对

3、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 态 ,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 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 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 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 包括

4、“ 关注”对象, 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 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 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 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 换言之,从微博 “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 了相互对立的分化。(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

5、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 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 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 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B微博“粉丝 ”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 一词所带的 “迷恋”义是相悖的。C微博“粉丝 ”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 “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6、”。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 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 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 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 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7、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 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 ,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8、(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 长读书,从 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稍数岁,乃迎以 归。是 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 丧葬如礼。其事 吕君,犹事父。吕君殁,元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 仪国公,病 瘈瘲,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

9、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 赐紫衣金 鱼。自是戚里责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 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 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 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 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

10、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 ,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 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 诊之不可为,召 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宋史钱乙传)【注】瘈瘲(z zhng ):病症名。筋脉痉挛,即抽搐、抽风。斸(zh 烛):挖。度越纵舍:古代军事用语。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哀其孤,收养为子 哀:同情。 B逮士庶之家 逮:以

11、及。C阅月而尽 阅: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 浸:渐渐。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 分)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 入进黄土汤而愈 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自以意治之,辄愈 退而考之,皆中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钱乙事亲至孝。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又为养父嫁出孤女,使其终身有托。B钱乙不肯居功。他向神宗皇帝阐述“ 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

12、已有成效,皇子接近痊愈。C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D钱乙辩证施治。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他不固执守旧,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指出缺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琴 茶 白居易兀兀 奇形群 动内,陶陶

13、 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 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 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令无往还?注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渌水:琴曲名。蒙山:茶名。即蒙山茶。8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 分)9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 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

14、少年事, 。 (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2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乡村英文乡村纪事之一韩少功玉梅是一个 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 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 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 腾空,以便傍晚 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天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 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

15、?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 红帖,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 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 你的瘟呵!阴 计烂肚的,算哪 门本事?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 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谁得罪了, 谁知道!” 这 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金华扭歪了一张脸 ,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 以为没有她一 块坪,我就只能糠拌 饭么?神 经病,脑膜炎,一大早 踩了猪粪吧?”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 问玉梅到底 发生了什么事

16、。玉梅开始不说, 实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 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 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太小看人了!我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 穷。就算 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冤仇就这样结 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 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 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两家断了往来,

17、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 敌方的石决,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能 摇头叹气。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 抢先掏钱给 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自己有钱, 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 处吗?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

18、 鳖虫,大概是爬 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 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她低着 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 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 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 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

19、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 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小说写玉梅骂鸡骂狗的一段话,言语犀利、流畅,表现出她的能说会道,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为其后她与金花争吵并获胜做了铺垫。B本文刻画玉梅的形象,是通过她的行为渐次向读者展示:先是言语辱骂,再到驱赶对方的鸡鸭,进而写她对过去的交往事件产生谬想。C从玉梅“ 捂住嘴”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的醒悟和吃惊,而“冒出一张大红脸”则表现出她为自己误解金花并做出错事而惭愧、内疚的感情。D本文多处使

20、用伏笔的手法,金花在玉梅骂后的回应、事后不承认暗号、曾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等情节都巧妙预示了金花的悲剧结局。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矛盾这一社会现象。(2)小说中的玉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3)小说以“乡村英文” 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4)小说的结尾描写金花女儿骑着红色自行车飞驰大笑的情景,有人评价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陈述理由。(8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

21、忆二十六年秋,“ 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 说:“ 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 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 样的才调,同 样的胸 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夏先生常 说:“ 李先生教 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22、因 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 仅是图画、音乐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 诗 文、 绘画(鉴赏)、金石、 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 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 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 说:“同夏木瓜讲, 这才成功。 ”他听到请愿

23、,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 设法了。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然后端坐在 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 举目对你一看,但说:“ 下次再还。 ”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 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 则不然,毫无矜持,有 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 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

24、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 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 爱他。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 “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 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 这不是偶然的事。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 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 间 ,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 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 了。李先生不是 “走投无路,遁入空 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

25、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 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 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 善愁的人。他看 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 皱眉, 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 优店,忧国,忧世。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 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 “人世”这个大学校里, 这二位导师 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1946 年 5 月 1 日于重庆客寓。(1)下

26、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 “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 ”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 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 悼夏丐尊先生” ,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

27、格。(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 多忧善愁 ”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分)(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第卷(表达题,共 80 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在印度,一种名叫“基伍”的中国手机相当“牛”,其明星代言的广告贴得俯拾皆是,其年销量也居各种名牌手机之首。B

28、不管完成这项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已甚,不然就会累坏身体,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C虽然被推举出来对这种教学方法做出评论,但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修养,所以只能姑妄言之,敬请各位专家指教。D他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这段时间他病情加重,实在不宜过度劳累,而应在家休养生息。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 “吃人马路” 及坍塌桥梁的出现呈不断走高的趋势,避免这类事故一再出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B中国航空母舰“ 辽宁号”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的当天,51 岁的起降训练总指挥罗阳突发急病死亡,医院判断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造成的。

29、C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旧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要好看得多。D“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对于他们来说,正在作答的不仅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 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 。 。 , , 。特 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 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用感情强烈的诗

30、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A B C D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 分)近日,23 岁的大学四年级 女生王月成了石家庄市乃至全国的名人 她在石市九中街路两侧脱了皮的树上和一些残破的电线杆上, 创作了一些惟妙惟肖的美 术作品。因 为她的“ 树洞画”,石家庄九中街已经成了一个“景点”,每天来此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络绎不绝。她的“树洞画”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均转载报道。假如你是“感动省城人物”的推选委员,请为“ 用小爱温暖冬天 ”的

31、王月写一段推荐词。(80字左右)17请仿照给出的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6 分)循环往复的四季,寄寓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感情。 春风送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 , , ; , , ;冬雪带寒,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雪对大地的爱恋。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万多天。你是要生活两万多天,还是只生活一天而重复两万多次呢?根据文字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32、,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石家庄市一模试题答案(B)1B(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2D(“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3A(“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4B(阅:历经)5D(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不是直接表现;介绍钱乙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成就;表现钱乙多识物理。)6B(理解错误。“我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仅是“双脚”。)(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

33、,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殁:死;迹:搜寻;凡:总共。三词各 1 分,“以家世”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藏:脏器,脏腑;其:表推测,大概;已:停止,完结。三词各 1 分,“此所谓”的判断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8一二句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 分)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 分)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 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

34、写(1 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 分)。(只写 “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9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10(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绕船月明江水寒 梦啼妆泪红阑干(错一字该空即不得分。共 6 分。)11

35、. (1)C B(C 3 分,B2 分,E1 分。A 项中“与金花争吵并获胜”错,她们并没有吵,只是互相暗骂,玉梅也无所谓获胜。D 项“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 ”这个情节不是暗示,这几个情节也不能预示金花的悲剧结局。E 项“语言朴实无华”不准确。) (2)热心助人。给金花借坪晒谷、移柴垛、腾空大堂屋等。疑心过重。看到地鳖虫爬的印,瞎猜是金花做的记号,猜疑金花送车票、戏票的动机。冲动莽撞。在看到“乡村英文”后不加调查,开口便骂,不考虑后果。知错就改。知道自己错了后帮金花锄地、扎草人等。(共 6 分。每条 2 分,答上 3 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36、乡村英文”是小说矛盾的触发点,情节冲突也就此展开。暗示主题,具有象征意义。乡村没有“乡村英语”,有的是交流的误解和困境。(共 6 分。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4) 答案示例一:同意“画龙点睛”说。(2 分)理由:内容方面:以女儿不知原因而骑车大笑,反衬金花之死的悲哀。(2 分)情节方面:以此显示玉梅因感到歉疚而关注金华的女儿,侧面反映了玉梅的歉疚。主题方面:以看似快乐的结尾烘托出金花之死的悲凉,引人深刻的思考。(2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 8 分。)答案示例二:同意“画蛇添足”说。(2 分)理由:形象方面:上文的叙事已经完成了形象塑造,不必再“深化”。(2 分)情节方面:到“迟迟没

37、有说破”,情节已经完整,没有必要再生枝节写其女儿。(2 分)主题方面:人与人沟通不畅的主题已经完整表现,再加情节反而分散了主题。(2 分)(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2.(1)D E(答 E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A.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写夏先生告别时“ 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消极悲观; C. 两处错误,一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二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都当作自己的请愿”。) (2)因为二位

38、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2 分)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2 分)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2 分)(共 6 分。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3)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2 分)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2 分)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2 分)(4)答案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2 分)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2 分)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

39、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还”。(2 分)“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2 分)(共 8 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2 分)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学生弄狗他也要管。(2 分)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少花钱”。(3 分)“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2 分)(共 8 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三: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2 分)(理由可参考示例一、实例二。言之

40、成理即可)13C(A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语境不当,应为“比比皆是”。B不为已甚:不干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和惩罚适可而止。感情色彩不当。C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D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适用对象不当。)14C(A“出现”与“不断走高的趋势”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出现的频率”;B杂糅,把“造成的”去掉;D递进关系不成立,应该把两个分句调换位置。)15. D16.示例:树洞画为城市装点了一道充满创意的风景线。王月的艺术不仅在于化“缺陷”为“美丽”,更在于表达着

41、人们内心深处对城市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的渴望。在寒冬里,它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温暖。(5 分。内容 3 分,语言 2 分。)17.示例:夏雨缠绵,给大地送来活力,那是雨对大地的问候;秋叶飘落,给大地铺上金黄,那是叶对大地的赞美。(每句 3 分,内容 1 分,句式 1 分,语言 1 分。顺序不当酌情扣分。)18. 参考立意:活好每一天; 每天都做新的自己; 每天进步一点点; 人生拒绝重复,生命在于求新; 每日求新,成就一生;等等。(本次作文要严格要求审题,阅卷时要区分与材料无关的立意或者从旁枝细节出发的立意。)附参考译文:钱乙,字仲阳。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有一天他隐藏了姓

42、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钱乙当时三岁 ,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父 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同情 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 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叹不已,感慨激动,为此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侍奉养父吕 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

43、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了病,召钱乙让他为女儿看病,立了功,长公主上奏皇上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 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第二年,皇帝的儿子仪国公得了手足抽筋的病,太医院里的医生没能治愈。长公主上朝 ,于是禀报说钱乙出身于民间,有特异才能,皇帝立即宣召,钱乙入宫后进献了“黄土汤”,皇子得以病愈。神宗皇帝召见并褒奖钱乙,并且问用 “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钱乙回答说:“以土去抑制水,这样木才能平复,那么风自然就被控制住了。况且前几位太医的治疗已使皇子的病症接近痊愈,我(只是)恰好赶上皇子将要病愈。”皇帝很 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了太医丞的官职,又赐给紫色官服和金质鱼

44、符佩戴。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请到钱乙治病,钱乙没有一点空闲的日子。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老医家没有人能够问倒难住钱乙。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免官。哲宗皇帝又召钱乙在宫中值夜。过了好久,钱乙又以生病为由请求皇帝恩准他告老还乡,于是不再起复。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坦率和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 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就 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 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过了一会儿又说:“我能让这病转移,使病转移到四肢上。”于是就自己配方制 药,日夜饮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过

45、了不久,他左侧的手足挛缩不能使用,就高兴地说:“ 这下可以了!”又让亲近的人登上东山,找到菟丝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着菟丝下面,而在火把熄灭的地方去挖,果然挖到茯苓, 茯苓大得像斗,钱乙就按法服用它,历时一个月吃完了。从这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骨强壮坚固,就像没有患病的人。钱乙开药方, 广 博 通 达 ,不 拘 泥 某 一 师 门 ,他对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都精通,而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对于各种医书没有不读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古法,惟独他治病就像带兵打仗一样,经常安全地越过险要地带、故意暂时放纵敌人然后一举全歼,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他特 别精通本草,广泛地了解事物的原理,分辨改正本草中的

46、缺漏和错误。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材,或者拿奇怪的事去问他,他定能给他们说出其产地、生 长环境状态,以及 形 貌 特 点 等, 问的人回去拿 书考证他的话,都符合。 钱乙临终那年,挛痹症逐渐加重,他嗜酒,喜吃寒食,这些嗜好都不肯戒掉。他给自己诊断后知道病不可治, 便召来亲友诀别,换好寿衣等待寿终,享年八十二岁,死于家中。石家庄市一模试题答案(A)1A(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2C(“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3D(“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

47、极端。)4C(阅:历经。)5D(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不是直接表现;介绍钱乙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成就;表现钱乙多识物理。)6B(理解错误。“我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转移到四肢,而不仅是“双脚”。)7(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殁:死;迹:搜寻;凡:总共。三词各 1 分,“以家世”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藏:脏器,脏腑;其:表推测,大概;已:停止,

48、完结。三词各 1 分,“此所谓”的判断句式 1 分,句意 1 分。共 5 分)8一二句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 分)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 分)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 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 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 分)。(只写 “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9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10(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绕船月明江水寒 梦啼妆泪红阑干(错一字该空即不得分。共 6 分。)11. (1)C B(C 3 分,B2 分,E1 分。A 项中“与金花争吵并获胜”错,她们并没有吵,只是互相暗骂,玉梅也无所谓获胜。D 项“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 ”这个情节不是暗示,这几个情节也不能预示金花的悲剧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