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看法等为主的说理文。一般论述类文章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常见的有论文、杂文、评论等。高考中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考查,江苏卷自2011年起,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原来的一道选择题取消。题量为3题,分值也由原来的15分调整为18分。,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例1】 (2010扬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
2、花瓶”到“宠物” 宋志坚傅国涌先生将知识分子分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认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然而,在他列举的教师、医生、作家、科学研究者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中,哪些属于“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哪些属于“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恐怕,不大说得清楚。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因为受到较好的教育,不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都应该“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民间曾有过一个流传很广且略带贬义的称谓,叫做“花瓶”。谁都知道,花瓶是用来插花的,摆在那边很好看,但花瓶没有自己的耳目,更没有自己的大
3、脑,只能任人摆布。富有幽默感的黎民百姓称某些被明确赋予参政议政和权力监督责任的知识界人士为“花瓶”,其寓意是很明白的。,“宠物”与“花瓶”是有联系的。换言之,“宠物”由“花瓶”发展而来。“花瓶”之为“花瓶”,至少有一条是为“宠物”所继承了的,就是对于那些有权有势一言九鼎的人,不会碍手碍脚,倒是赏心悦目,所以能在那种场合摆下去。“宠物”与“花瓶”又大为不同,最主要的一条,是“宠物”富有主观能动性,这恰恰是“花瓶”所没有的“宠物”能向主人摇尾巴,能朝着主人“汪汪”(或“咪咪”)地叫,会扑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花瓶”则不会。如此这般,“宠物”较之于“花瓶”,也就平添了诸多功利性,“宠物”所图的不仅是明
4、哲保身,它们以获取权势人物的宠幸为最大的荣耀。邀宠唯恐不及,谈何谏诤与监督?“人类的道义责任”早被抛至九天云外去了。,包括被称为“高级动物”的人在内,任何动物,首先都有物质的需要,首先都“属于蔬菜、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是无可厚非的。“宠物”之不同,在于它们不是以自力而是以“邀宠”来满足这种物质的需要。它们的吃穿住行以及游乐、医疗等等,也就为别的动物望尘莫及。“以做宠物为荣,处处炫耀、显摆自己的宠物身份”的某些知识分子,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炫耀”和“显摆”的却不只是房子、车子等“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那与“谏诤与监督”无关的级别与头衔上。在普遍以政治文明与政治民主作为
5、理想与追求的21世纪,如果“花瓶”进位为“宠物”,便不是什么好兆头。 (杂文选刊2010年第5期,有删改),设题:文中“宠物”与“花瓶”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三、第四自然段。这两段,首先阐述了二者的联系,然后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从三个维度展开,分别是主观能动性、目的、满足需要的手段。 答案:联系在于:“宠物”由“花瓶”发展而来,都充当摆设,且“赏心悦目”,区别在于:“宠物”富有主观能动性,会主动“邀宠”,“花瓶”没有;“宠物”以获取权势人物的宠幸为最大荣耀,以做“宠物”为荣,“花瓶”只是明哲保身;“宠物”不愿自食其力
6、,而以做“宠物”满足物质需要,“花瓶”则未必。,理解重要概念题型答题指要 1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概念理解阅读区域,概念不离句子,根据概念本身意义推断概念在语境中的意义; 2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理解一些关键句、所举事例来帮助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1.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 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
7、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3. 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 4. 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在使用代词方面偷换概念,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
8、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含意。以下句子往往作为“重要句子”进行考查: 1. 从地位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眼”。 2. 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或转折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3. 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但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例2】 (2011南通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
9、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
10、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
11、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
12、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设题: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 _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言外之意,可以从原因、情感、主旨、心理、比喻义等方面入手。此题,可以从句子隐藏的心理状态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理解: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评价:与刘邦相比,显示出了项羽的目光短浅,及在胜利面前的这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类题型答题指要 1审准题干,明确题目的指向。 根据题干要
13、求及相关文字,对句子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明确题干的要求指向。 2找到句子的位置,选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读题目后,要迅速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并根据句子本身、相关文字及层次转换的词语等确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3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一般每个选项都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括而来,在提炼和概括过程中,往往会变换说法,因而要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关涉的意义范围之内,是否与所考的句子的角度吻合,是否与原文的表达一致。,1从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入手。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
14、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入手。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不仅要注意它本身的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句子在语段中起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3. 从相邻句入手。 论述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考点三 归纳
15、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例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陈壁生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孔子已是符号,进入丧家狗的世界里,丧家狗又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
16、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
17、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其圣贤先师的地位,也是无可否认的。在笔者看来,丧家狗一书,是一个受道家散漫精神影响,而又对现实深感不满的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李零
18、自认为:“我更喜欢老子、庄子和孙子,戏称老装孙子。”以老庄立场解论语,古已有之,后来颁列学官的何晏论语集注,便多有玄学家之言。但老庄末学,一旦进入一个价值虚空的激变时代,便会和解构精神相契合,从而反对一切神圣的价值。,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设题: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是什么?作者认为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_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
19、种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多层的,此题有两问,是针对不同的人而问的,一是李零,一是作者,这个需要在审题的时候分析清楚,因为这决定着答题的方向。 答案:(1)孔子出身卑微,梦想以“仁”治天下,恢复周公之治。他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却无国君真正采纳,惶惶无奈,无家可归。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2)把孔子符号化;站在老庄立场解读(或受道家散漫精神影响,而又对现实深感不满);矮化孔子,解构过度。,概括,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该褒则褒,该贬则贬。
20、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内容的全面,一是指文字的简练;具体性,则要求反映出此句、此段或此篇的特定内容,而不至于与他句、他段或他篇混淆起来。,概括中心意思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看看文章有几段,注意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段落对文章的作用不同,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例4】(2011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央视新闻联播是中国的脸。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新闻联播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新政即将启动的消息传出,会引来中外舆论那么强烈的关注。其实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
21、就已经有国际媒体惊呼:“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显而易见,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表情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表情,而是国家的表情,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当他们微笑出镜时,会让外部世界惊讶。原来中国并不总是那么沉闷,那么紧张,那么单调乏味。中国也会微笑,而且笑得那么亲切,那么明亮。人人蓝装像群蓝蚂蚁的传统中国形象,从此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鲜艳的中国,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无须高声强辩,悄然之间这已颠覆了世界对中国的观感,一个人性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可敬而且可亲的中国,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人性化也是中国新闻变革的主题。相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新闻显得过于滞后,久被抑制的变革冲动也就愈加强
22、烈。人民日报评论版在河南王帅案中执著的追问,英文版中国日报在邓玉娇案中仗义执言,环球时报英文网站对当下前沿话题毫不回避,都显示了难得的职业勇气。新闻联播此次最大规模的新政,客观上是对强大的社会心理的回应。,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回应。无论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的转化,还是领导人新闻比例的压缩,从形式到内容的这些变革不管怎样千差万别,旨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如果说,中国硬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崛起,发端于市场化供给,即发端于消费者主权的回归;那么中国软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新闻在世界上的崛起,同样有待新闻的市场化供给,有待新闻消费者主权的落实。识
23、时务者为俊杰。遥控板早已掌握在公众手中,公众的关切,公众的偏好,公众的选择,正决定着频道的方向、新闻的方向,对新闻界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时务。,设题: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_ _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问题“世界对中国的观感”出自文章哪一部分。这个问题句出自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据此,我们一般可以断定答案要点在此句的前后相邻部分。然后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内容要点有几层即可。 答案:(1)新闻主持人沉闷、紧张、单调乏味;(2)人人蓝装像群蓝蚂蚁;(3)缺少人性化。,考点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
24、指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分析概括”是两种能力,“分析”是对具体的文字内容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概括”是对有关内容加以分类、提炼,使之类别化、简约化的综合能力。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另外,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是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
25、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例5】 (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 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西藏问题”通过了“决议”。所谓“西藏问题”似乎越来越时髦。人们不禁要问,“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西藏问题”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镇压”,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西藏问题”,“就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发言的道德权威”。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
26、所谓的“西藏问题”包括“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那么,“西藏问题”是所谓的“人权问题”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坐视不管,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
27、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如果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
28、,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西藏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藏独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西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民族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
29、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设题:根据文意概括西藏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 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考查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文章第五自然段至第第八自然段依次否定了人权问题、宗教问题、民族不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分析了西藏问题的本质,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九、十自然段。 答案:(1)是达赖集团想要图谋“西藏独立”,分裂国家;(2)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是想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类题型答题指要 1
30、. 要整体把握文意及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 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1. 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2. 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3. 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4. 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5. 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6. 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6】 (
31、2011启东中学高三月考试卷)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节选) 傅道彬我们所说的文学人类学,究竟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如果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人类学?假如我们把文学人类学看成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的话。那么这样的划分尽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比如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等,一门学科真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其实大家说得很热闹的艺术人类学,结构人类学,进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哲学人类学说到底它们还都没跳出人类学的范畴,人类学提供给其他学科的只能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不是重
32、新组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因此所谓文学人类学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也就是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人类学的精神实质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学的论证方法。人类学的目光要求跳出狭隘的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审视文学审视艺术,它对艺术的审视角度是人类的世界的,这就跳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学术的褊狭。因为20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研究始终未能摆脱经学的束缚,狭陋的视野使研究者不仅对世界知之甚少,即使是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置若罔闻。而文学人类学带来的是世界的目光,这种深刻的世界目光具有重要意义。从发源上看,人类学的发展是以考古学、民族
33、学、语言学等现代学术的兴起为基础的,因此它代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往往是经验的和感悟式的:有限的证明手段也只能是从文献到文献,就经典论经典。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殷墟的发现拉开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序幕,由此确立了科学的证明方法,这就是王国维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文学研究也因此跳出故纸堆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鲜活的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向被视为文不雅训的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都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但必须指出,方法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人类学讲求贯通,但贯通的学术原则必须以博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没有博通
34、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一堆杂乱材料的堆积,人类学联系的原则结果就变成了相似性的附会。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学审美性艺术性的忽略。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破意味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因此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往形式里放置意味经学的、社会学的,直至宗教学神话学的。人们之所以忽略艺术忽略形式,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批评真正的形式批评是艰难的,而愈是如此,我们愈是呼唤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应提倡返归文学返归形式。,设题: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_ 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中的“人类学研究中”几个字要特别予以重视,这几个字限定了答题的方向。如果忽略了这个限制,答题要点就会宽泛,导致自己劳而无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答题的区域在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中。然后我们再进行观点的提炼即可。 答案:(1)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博通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杂乱材料的堆积,形成附会的结果。(2)忽略文学审美性艺术性,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