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

上传人:上善若水 文档编号:4171165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4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二上数学教案全册(个性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http:/ 个性化处理一、教材解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二、总体目标预设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2、1 米=100 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三、课时安排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http:/ 统一长度单位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

3、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课前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 、量好后四人

4、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http:/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

5、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第一题将五种菜的左端对齐。2、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http:/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

6、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教学反思:(五个关注:关注自主、关注和谐、关注情趣、关注资源、关注发展;五个体现:体现对话、体现实践、体现合作、体现创新、体现超越。)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

7、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http:/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 、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

8、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1、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2、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1、巩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http:/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二) 、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9、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7 厘米、10 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

10、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4、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六、教学反思“http:/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 1 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2.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三、教学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胶带、标签纸等。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绳子、标签纸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

11、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2、初步认识 1 米1.估计 1 米的实际长度。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谈话:老

12、师的身高是 1 米 64 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http:/ 1 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 1 米了,就立即喊“停” 。 (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 1 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认识 1 米。出示米尺。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

13、 1 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 1 米有多长。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 米=100厘米。3.用米尺量。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 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 1 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 1 米长的绳子。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 1 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 1 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 1 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

14、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 1 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是比 1 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 1 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画 1 米的实际长度。 )http:/ 1 米。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说明:让学生先自己伸开双臂和 1 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 1 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 1 米的长度表象。3、深化对 1 米的认识(1)提问:你能估计出 1 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15、(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 5 人;横着排,大约有 3 人)提问:想一想,同样是 1 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 5 人,有的大约有 3 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 1 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提问:同样走 1 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 1 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 1 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 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 1 米的长度。(4)提问:知道 1 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 米长的绳子吗?学生

16、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绳子是不是 1 米长。说明:通过排1 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 1 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 1 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 1 米长的绳子,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 1 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6)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http:/ 1 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 1 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学生纷纷

17、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 1 米的圆形。四、课堂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五、反思:第四课时:画线段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一、导入环节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 (要贴成弯弯的)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 (要贴成直直的)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 (指着直的线段说)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

18、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板书课题:线段)二、新授与操练http:/ )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量一量数学书上 P5 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3练习 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 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5讲解画线段的方法:在尺子的 0 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6练习: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段三、巩固练习1基本

19、练习(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http:/ 5 厘米的线段3思考性练习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线段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线段? 四、归纳质疑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五、反思: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减法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材解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

20、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http:/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 课时左右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

21、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http:/ P8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准乘 72 人是什么意思?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 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 P9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 2。学

22、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 P10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5、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三、练习,实践应用1、 练习二第 1 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2、 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教学反思:http:/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 位 加 法)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二、教学重难点、通

23、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 8 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1、 教学例 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可借助小棒说明算理。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 完成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

24、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http:/ 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 P11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2、完成 P12 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 P13 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 退 位 减 法)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

25、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难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三、课前准备http:/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1、教学例 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二、 巩固

26、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 20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三、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教学反思:http:/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 位 减 法)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二、教学重难点掌握用笔

27、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1、教学例 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g.从十位减起方便吗?2、教学例 3。出示 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

28、、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http:/ 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 6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

29、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http:/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二、(一) 、教学例 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4、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二) 、完成第 23 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

30、说出解答思路。(三) 、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 3 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 1、2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连加、连减http:/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

31、、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理1、教学例 1。(1)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2) 、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 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 2。出示主题

32、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完成练习 26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http:/ 27 页做一做。2、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1、2 题。3、引导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3 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教学反思:第七课时 加、减混合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

33、法。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1、教学例 3。(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 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上来人 28http:/ P28 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 4 题,第 8 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 5、8 题教师巡视、指

34、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 6 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教学反思:第八课时 加、减法估算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http:/ 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二、 1、教学例 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

35、,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1) 、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 100 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 、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2、完成 P31 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 P32 练习六第 1 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36、。2、完成练习六第 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六第 3 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http:/ 整理与复习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7、。 4、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三、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 练习七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 P34 练习七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探究,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http:/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2、完成 P34 练习七第 3 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出

38、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4、完成 P35 练习七第 6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 P34 练习七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3、完成 P35 第 5 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4、完成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教学反思:第十课时 我长高了备课教案 个性化处理一、教学目标1.

39、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http:/ 1、测量身高。 “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 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http:/ 个性化处理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