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
2、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 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15C16B17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 “浣女” “朝日” “鸡鸣” “水国” “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
3、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 “玉露” “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二、 【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秋 兴陆 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答案】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11以“丹枫”照应“秋” ;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
4、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10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 “乾坤迮” ,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 ,“病入中年” “日月遒” , “遒” ,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 “百战” ,战三、 【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 分)早上五盘岭 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
5、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 “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 分)(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 分)【答案】(1)“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6、,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 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1)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 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四、 【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 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7、 (3 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 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 “静处” ,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解析】
8、五、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
9、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答案】14BE15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 分)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 分)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 分)【解析】14B 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5 “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
10、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六、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
11、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 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
12、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15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七、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
13、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
14、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 分)【答案】14CD15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八、 【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
15、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 。铁锹。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 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 分)【答案】19采地黄 卖地黄20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
16、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易错起源 1、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 分)残春旅舍唐韩偓
17、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执朝簪待眼明 。【注】 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 ,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 分)答:_(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答:_【答案】 (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 “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 “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
18、词巧妙, “抱” “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 ,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 ,整理朝冠期待“眼明”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全诗从构思,用词、修辞等方面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拭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
19、)进行理解。【变式探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答: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 【名师点睛】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