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P3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P19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P4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
2、紧密。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2)大学拥有自治权。(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3、近代高等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并衔接起来。(2)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反映工业化和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3)在各大学尚有不同程度自治的前提,国家开始对大学加大干预力度。(4)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展.4、“二战”结束至20 世纪70 年代高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P9答:(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
3、逐步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2)由“精英教育”过渡“大众教育”。(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4)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现象。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5-16答:(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规律。6、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P18答:(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是特定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所开展的教育。(2)从特殊性来说,高等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三、论述题.1.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答:(1)学习高等教育学的目的在于了解高
4、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社会的中心,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功能。作为这一中心的活动主体-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学.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使其顺利执行这项神圣的使命。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大大提
5、高。譬如对高等教育学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所从事的高等教育的阶段和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理论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内在要素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等等。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加强、对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加强.都有重要的意义。(3)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3) 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4)要关注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结构 P
6、24.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2、高等教育功能 P34.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3、高等学校(社会)职能 P39.是高等学校应该或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人们常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来概括高等学校的职能。二、简答题.1、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P27-28答: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我国高校大的方面分为三类:一是面向本省、市、自治区;二是面向大协作区;三是面向全国。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
7、中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调整后高等教育也重新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分布逐步形成以下两种模式.(1)梯度结构模式。第一层次为经济发达的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第二层次为一些原先高校数目不多.但发展较快的省市.包括浙江、福建、河南、黑龙江等.这些地方一般有高校3040所.第三层次主要包括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因此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2)中心城市模式。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高等教
8、育.然后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从而使高等教育布局更趋合理。2、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28-31答:(1)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2)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直接制约。(3)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3、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实现? P36-37答:(1)HE 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2)HE 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3)HE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实现:HE 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的比例关系。通过培
9、养各类专门人才适应并进而调整、改变社会经济结构。4、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44答: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它是事物通过自己特有的活动而实际起到的作用。而职能则指某一机构的职责与能力。两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有着相同之处.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应有范围上的区别。高等教育的功能总是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得以体现或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校职能存在的内在依据;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外化形式。5、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P43答:国际合作是指
10、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HE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这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这种新的职能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三、论述题.1、怎样促进高等教育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教师在高等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作用。(P34-P38)答:高等
11、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也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中最基础的功能,功能:促进个人1)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2)提高文明素养 3)改变社会地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和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三方面。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
12、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矛盾。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认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弘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那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高等教师是:1.社会的监督者和引路人,2.新知识的创作者,
13、3.先进文化的普及者,4.创业者,5.教书育人者。2.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P43答: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他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值得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一、解释概念.1
14、、教育方针P46.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高等教育目的P58. 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我国的教育方针P47: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5、
15、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6、英才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主要是博雅教育.7、大众教育.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作用.P48-49答:(1)性质:HE目的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HE目的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基础上相统一的性质。1)HE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2)HE 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2)作用:HE目的的性质决定了HE 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导向 /调控 /评价 /激励 作用。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涵是什
16、么.P52-53答:(1)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2)思想内涵.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要把智、德、美三育通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这将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3、如何认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基本途径。P64-66答: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17、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着力点主要在于掌握历史积淀的人类知识,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 。科学研究训练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精神。社会实践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素质、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三种实施途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P56-571.社会本位论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
18、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并无其它目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才有价值。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个人本位论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
19、,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自然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社会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环境。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
20、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体本位论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
21、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这两种理论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据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历程,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历史证明基于任何一种理论的单向选择都是有弊端的。2、论述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P59-60答:(1)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论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通才教育论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二.内容
22、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论主张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和艺术.而且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才教育论主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目标.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2)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论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技能应用。第三.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3)现实抉择:就一般性
23、而言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当前的国情决定的。3、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内涵及我国的现实选择。P60-61答:(1)英才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所谓精英人才.就是那些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作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人。英才教育论主张.高等教育的支撑者为国家.国家应
24、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各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管理才能培养。英才教育论及其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为统治阶级筛选并培养统治人才服务.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2)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高等教育经费虽然由国家、政府提供一部分.但主要来源是社会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可以通过平等竞争进
25、入大学.从而重新选择社会角色和地位。大众教育论及其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学校数量增多.学生入学比率提高.而是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3)就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状况看.应吸取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长处.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实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首先.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 HE 发展的普遍趋势。其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再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一、解释概念.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HE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 .有宏观和微观之分。2、高等学校学制.
26、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这是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把组织内各层次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机构和人员.一类是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5.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P70答:以公立系统为主.大多数高校由各省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负责.
27、私立系统逐步形成。2、如何改革高校毕业就业制度. P77-78答: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第三.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除了重视以上改革外.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也是目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
28、层、中小企业、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并引导优秀毕业生积极参加选调,另一方面,对接受高校毕业生收取的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答:第一.进一步保证和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尝试招生权力的下放。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应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更加灵活地为考生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内容和形式在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有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第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
29、收费制度.并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制度.保证其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4、简述我国高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P86答:(1)校长.第一.校长的产生和任命.中央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校长由政府部门确定和任命。高校自治管理体制校长由董事会、理事会确定和任命。第二.校长任期.实行任期制。法国5 年.一般不得连任。日本4 年.可连任一届。英国副校长在50 岁时可获得这一职务.并保留到65 岁。.校长是荣誉职务.第三.校长职责.对全校工作全面负责。重点在筹措学校的办学金费.从事某些重要的政治性活动。(2)副校长.由校长或董事会任命若干名副校长。分别负责外部事物、财政、学术、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工作。有些国家不
30、设副校长.设教务长。(3)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P93-94答:问题.(1)校-院-系或校- 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改革方向:第一.扩大高等学校改革的
31、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第二.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第三.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第四.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第六.深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一、解释概念.1、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师生间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总体来说
32、是教育与被教育、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3、师生间人格关系. 是指一种伦理关系。人格是生命、身体、肖像、名誉、隐私等的总和。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二、简答题.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P96-98答:(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但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在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
33、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我国教师还享有各种应有的权利.国家依法保护教师的各种合法权益。(2)作用.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实现者.知识技术转化的重要参与者.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2、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职业修养是什么. P100-102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3、
34、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哪些特征. P112答:(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迫切性。(4)群体结构的多元性。4、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P113-114答:(1)青年中的佼佼者。(2)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3)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论述题.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P98-100答:(1)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2)意义.首先.得到社会尊重.其次.不仅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对良好的社会风
35、气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再次.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具有长期影响力。2、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P104-107 )答: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可经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个体.群体.管理角度,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深入探讨的三个角度.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主要体现在 1、
36、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应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规律;3、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1、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学校组织培养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形式。培养任务包括深化理论知识,增强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思想素质等。教师的自我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都要靠教师自己来进行。组织培养是条件,自我提高是根据,组织培养要通过自我提高起作用。(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教师使用是目的,选拔、培养是手段,严格选拔和认真培养是为了提高使用效能。(3)提
37、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这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表现 。奉献强调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回报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教师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是完全必要的,只有保持稳定才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特色,构筑一定的学术实力。但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只有流动,才能真正造就一支富有活力的队伍。(2)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控制是手段形式,教师资源开发式目标和内容。教师队伍的一切规范控制都应以教师资源开发为出发点和本质内容。(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
38、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需要与可能适度增加数量。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它是教师质的量化表现形式(三)加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2.完善教师培训结构 3.加强检验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3、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答:(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并且是紧密相关的.它们贯穿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建立师生其他关系的基础
39、.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其他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也就难以维持。规范的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正当的各种关系的保障.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利于维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健康的心理关系将使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缩短距离.良好的道德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诚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4、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P114-119)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生关系可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
40、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关系是指一种伦理关系,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发展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力求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认识,作出正确、公正的评价;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它不仅可以推动高校师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也可以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
41、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维护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其他各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生间的这五种关系紧密相关,贯穿在师生教育活动的始终,且在每一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 (高校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其中,教育关系式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建立师生其他关系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其他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就难以维持。规范的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正当的各种关系的保证,)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工作化、师生相互信任程度
42、降低、师生交往功利色彩加重。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并注意以下几点: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利于维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健康的心理关系将使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缩短距离,良好的道德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诚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加强高校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的交往渠道在建
43、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中显得极其重要。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明白自己的责任,从根本上树立教师的权威。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鉴别力.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积极的回应.良好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一、解释概念.1、专业. p122 :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
44、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2、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积淀性。3、专业结构.是指专业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即整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设置哪些层次哪些种类的专业以及是怎么组合的.二是区域层次.即东、西、南、北、中的大区域和省市的高等学校的专业构成.三是学校层次.即某一高校设置专业的总和及内在构成方式。4、(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
45、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素质和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5、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6、教材.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二、简答题.1、专业划分、专业设置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1)专业划分.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职业适应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层次性原则。(2)专业设置.以专业结构及其相应功能为指导.两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2、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答:第一.
46、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3、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通过调研.使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
47、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学位、职务、学缘等方面的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专业团队。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5)专业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的组合关系:(1)基础课、专业
48、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5、何谓课程发展.课程发展有哪几种主要模式.答:(1)课程发展就是把课程理论转变为课程教学活动.通常与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建构有同等含义。(2)最值得倡导的课程发展模式有以下三种.自然课程模式.虚拟课程模式.通才教育课程模式。6、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共识性与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三、论述题.1、什么叫专业特色?从理
49、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P125。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悠长之处、特殊之点。首先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应该有实力、学术沉淀后.最后应该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表现为: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条件;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所以,要办好特色专业就要从专业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上入手,提升这些方面的质量。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要办成特色专业,现在除了专业培养目标外,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师群体实力以及教育手段的组合都亟待加强。 )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