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09103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KS5U解析】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 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 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 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丝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 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

2、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 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 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 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 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

3、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 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 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 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 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 19 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灾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 而起源于中国

4、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 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 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渐兴起。B.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C. 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D. 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作品。2.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成果。B. 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面展开论证。C. 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D. 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文化的交流。B. 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 19 世纪初中西文学共鸣的局面。C. 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

6、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D. 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问不同文化的交融。【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 ,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应为“早在汉代以前” 。B 项,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

7、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 ,且“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C 项, “中亚、中东及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因为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8、项, “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等方面展开论证”错误, “丰富性”一说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 ,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 “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

9、更强的生命力”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在最后一段说的是“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 。可见各国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比原生地还旺盛” ,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文化输出” 。D 项,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是合理推断,不是无中生有,故正确。AB 两项,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推断出来,也是正确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抬头见喜老舍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

10、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 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 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 叶青” 。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 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

11、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 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 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地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 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 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 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

12、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 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 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 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 ,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 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 大体上说,

13、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 “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 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 “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 ”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 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

14、忙,也忘了给你。 ”母子好象有 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 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 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 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 ,那就快睡去了。(有删节)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 见喜”等吉祥字样。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15、一项是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 “形散神不散”的特点。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 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 汕头市一模语文第 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6.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

16、,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答案】4. C 5. 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的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 ,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6. 幽默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反语的使用,如“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 ;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如“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 “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 ;自嘲,如“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 ;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

17、等。【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C 项,作者并不是“更喜欢中秋” ,中秋的醉酒是“酒入愁肠”而并非“美好回忆” ,喜剧表面的背后仍是深切的悲哀和孤独。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语言分析的题目,题干中给出“幽默” ,答题时结合文中的内容具体的解释即可,如, “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使用反语;“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 “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运用自嘲。点睛:文章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

18、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与全国 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 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不仅是国家宝藏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 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这些节目成

19、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 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 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 “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 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 而且很 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 ,过度娱乐化的 现象让人不安。 国家宝藏等一系列

20、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 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 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 ,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 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 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

21、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 杆粉丝” ,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 “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 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 ” 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 ”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 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 ,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 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

22、目第一期的最后,梁 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 “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 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 20180109 中国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 12 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 据骤然上升了 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 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

23、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 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 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 国家宝藏 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 ,其实就是拉近丈物、历史与公众的 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 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 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

24、受众意识” ,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7.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 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D.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 成

25、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变得 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 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B.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 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C.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 性和时效性。D. 国家宝藏带动

26、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 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E.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 , 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9.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答案】7. B 8. AE 9. 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 ,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

27、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 项, 国家宝藏 “涵养出人间的文化气质和人文关怀” ,不是直接说“节目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 “国家宝藏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错,应该是“这些节目”在“电视播出”中像一股清流,不仅指国家宝藏 ,关键的是“像国家宝藏一类的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的清流,而不是“是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

28、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 1 分选项,1 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 项,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无从说起,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真实又轻松好看是主要因素。C 项, “时效性”错,多角度引用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D 项, 国家宝藏主要是带动博物馆旅游热和文博、文旅产业发展,在“各领域、各个方面”错。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

29、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结合文本内容“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 ,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 “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 “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 “要有受众意识 ,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

30、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分析阐述即可。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勉,字玄卿,郑惠王元懿曾孙。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从肃宗于灵武,擢监察御史。时武臣崛兴,无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坐,笑语哗纵,勉 劾不恭,帝叹曰:“吾有勉,乃知朝廷之尊!”迁司膳员外郎。累为河东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行军司马,进梁州刺史。勉假王晬南郑令,晬为权幸所诬,诏诛之。勉曰:“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谗杀郎吏乎?”即拘晬,为请得免。晬后以推择为龙门令,果有名。羌、浑、奴剌寇州,勉不能守,召为大理少卿。然天子素重其正,擢太常少卿, 欲遂柄用。

31、而李辅国讽使下己,勉不肯,乃出为汾州刺史。历河南尹,徙江西观察 使。部人父病,为蛊求厌者,以木偶署勉名埋之,掘治验服, 勉曰:“是为其父,则孝也。”纵不诛。入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鱼朝恩领国子监, 威宠震赫,前尹黎干谄事之,须其入,敕吏治数百人具以饷。至是吏请,勉不从, 曰:“吾候太学,彼当见享,军容幸过府,则修具。 ”朝恩衔之,亦不复至太学。贞元初,帝起卢杞为刺史,袁高还诏不得下。帝问勉曰:“众谓卢杞奸邪,朕顾不知,谓何?”勉曰: “天下皆知,而陛下独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 ”时韪其对,然自是益见疏。居相二岁,辞位,以太子太 师罢。卒,年七十二,赠太傅,谥曰贞简。勉少贫狭,客梁、宋,与诸生共逆

32、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 ”勉许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B. 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C. 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D. 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11. 下列

3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 尧典中说:“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这里的“朔方” 、 “幽都”和本文的“朔方”一样都是指北方。 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朔”也是指北方。B. 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个少数民族,在唐朝时期,经常因与争夺资源而与唐朝政府发生冲突。C. 太学,即古代的大学,在汉朝时候设立,在唐朝,太学与国子、广文、四门一起隶属国子监。D. 逆旅,指住宿的地方,这里指李勉和儒生们在梁、宋两地学习时一起住在学校的宿舍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勉指佞触邪,一身正气,面对毫无法度,背对天子而坐,大声喧哗笑谈的大将

34、管崇嗣,李勉敢于向朝廷弹劾。B. 李勉刚正不阿,面对权贵不讨巧谄媚。既不肯阿谀讨好权倾朝野的权宦李辅国,也不愿意学 前任京兆尹专门置办宴席招待显赫一时的鱼朝恩,更要求鱼朝恩到他府上设宴。C. 李勉能体恤下属,宽以待人,他部下的父亲生病了,为了在下神祝祷时能够找到一个去妖除 病的人,就在木偶上写上李勉的名字,并埋在地下。后来事情暴露,李勉认为他是为了尽孝,就把这 个部下释放了。D. 李勉言信行果,不贪人财物,他不仅信守承诺,安葬了临死前留下银子请李勉代以安葬的儒 生,而且在安葬后,暗中将剩下的银子藏起来,等到与儒生的家属见面时交还给他们。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勉假王晬南郑

35、令,晬为权幸所诬,诏诛之。(2)时韪其对,然自是益见疏。居相二岁,辞位,以太子太 师罢。【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 李勉授予王晬南郑守令一职。王晬被权贵们所诬陷, (朝廷)下诏令要诛杀他。(2)当时(皇帝)认为李勉的回答是对的,但是从此李勉渐渐地被疏远。李勉连续担任两年宰相后,辞去相位,此后在太子太师的官位上被免去官职。【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汴州水陆一都会/俗厖错/号难治/勉摧奸决隐为有名” ,这句话的含义是“李勉少年时好学,内心沉静儒雅,外貌

36、清洁整齐。一开始调任开封尉。开封是汴州水陆的一个都会,民俗杂乱,是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李勉以挫折奸邪、破除隐患知名”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勉” “内” “外” “开封尉” “汴州” “都会”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调”意思是“调任” ,后面需要跟官职,而“开封”是地名, “尉”才是官职,故应从“尉”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 “汴州水陆一都会”是说“开封” , “都会”指“都市” ,故应在“都会”后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

37、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 “逆旅这里指李勉和儒生们在梁、宋两地学习时一起居住的学校宿舍”错误, “逆旅” ,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并非学校的宿舍。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更大胆要求鱼朝恩到李勉府上设宴”错误,文中说的是“吾候太学,彼当见享,军容幸过府,则脩具” ,这是是说他过去太学见鱼朝恩,应该由鱼朝恩宴请他,只有鱼朝恩到府衙,他才准备招待鱼朝恩。并非要求鱼朝恩到他

38、府上设宴。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鱼朝恩”快速找到设题区域,

39、在第四段,从文中来看,官吏们请李勉办宴席接待鱼朝恩。李勉没有答应,说:“我到太学来见他,应该他宴请我。如果军容使(指鱼朝恩)到府衙,那就准备招待” ,并不是要求鱼朝恩到他府上设宴。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假” ,译为“授予” 、 “给予”等,也可译为“让暂任” 、 “让代理”等;“诏” ,译为下诏,诏令、下达命令、下达诏书等;“勉假王晬南郑令” ,译为“李勉授予王晬南郑守令一职” ,此句应断读为“勉/假/王晬/南郑令”

40、,其中“南郑”为地名, “令”为官职名;“晬为权幸所诬” ,译为“王晬被权贵们所诬陷” , “权幸”, “权”字意为“有权势” , “幸”意为“被宠幸” ,但此处应由动词活用为名词,因而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为名词性短语,如“有权势被宠幸的小人” 、 “权贵”等, “诬”译为“诬蔑” 、“诬陷” 、 “诬告”等, “为所” ,表被动;“诏诛之” ,译为“(朝廷)下诏令要诛杀他” ,此句为省略句,所补充的主语可作“朝廷” ,也可作“皇帝” 。第二句中,韪, “对” , “正确” ,此处为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是对的” 、 “对感到正确”等;“见” ,助词,表示被动状态,译为“被” ;“属” ,动词

41、,连续,接连。参考译文:李勉,字玄卿,是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李勉少年时好学,内心沉静儒雅,外貌清洁整齐。一开始调任开封尉。开封是汴州水陆的一个都会,民俗杂乱,是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李勉以挫折奸邪、破除隐患知名。李勉跟随肃宗到灵武,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那时,武臣崛起,不守法度,大将管崇嗣背对天子而坐,且笑语喧哗。李勉弹劾他不恭敬。皇帝叹息说“:我有了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严。 ”升李勉为司膳员外郎。李勉累官至河东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的行军司马,又晋升为梁州刺史。李勉暂任命王晬为南郑令。王晬遭权贵们诬蔑,朝廷下诏令诛杀他。李勉说:“现在正应该顾惜为民父母的州县长官,怎么可以因为谗言而诛杀官吏呢?

42、”就把王晬拘捕起来待命。由于李勉的奏请,王晬得以免死 。王晬后来被推优为龙门令,果然有好名声。羌、浑、奴刺联合侵扰梁州,李勉不能守住,朝廷征召他回去担任大理少卿。但是天子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提升他为太常少卿,准备重用他。而李辅国暗示他必须讨好自己,李勉不肯,于是出京任汾州刺史。后来历任河南尹,转任江西观察使。李勉的有一个部下的父亲病了,下神祝祷时要找一个能去妖灭病的人。就做了个木偶,上面写上李勉的名字埋在地下。后来事情 被发觉,挖出木偶,审出实情,李勉说:“他是为父亲治病,是尽孝。 ”就放了这人没有杀他。李勉入京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其时,鱼朝恩管理国子监,威宠显赫,震惊一时。前任京兆尹黎干巴

43、结谄媚,每当鱼朝恩来,就要办几百人的宴席接待他们。此时,官吏们请李勉也这样做。李勉没有答应,说:“我到太学来见他,应该他宴请我。如果军容使(指鱼朝恩)到府衙,那就准备招待。 ”鱼朝恩知道后,心中怀恨,以后再也不到太学来了。贞元初年,皇帝起用卢杞为刺史,令给事中袁高草拟制书。袁高认为卢杞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肯下笔拟制。皇帝问李勉:“大家都说卢杞奸邪,只有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李勉说:“天下人都知道,唯独独陛下不知道。这就是他成为奸邪的原因。 ”当时皇帝认为李勉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从此却渐渐疏远了他。李勉任宰相两年后辞去相位,此后又在太子太师的官位上被免去官职。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太傅,赐谥为“贞简”

44、 。李勉年轻时贫穷窘困,客居梁州、宋州,与另一些儒生同住客栈。有个儒生病危将死,拿出一块白金交给他: “旁边没人知道这件事,希望你用这钱为我埋葬,多余的钱就送给你。 ”李勉答应了。入葬后,李勉秘密地把剩下的钱放置在棺材下面。后来,那人的家属来拜见李勉向他道谢,李勉与他家人一同挖开坟墓拿出剩钱交还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 文 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十年后,循例被召至京师,因有人梗阻,柳宗 元再

45、度被贬谪为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 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此诗为诗人初到柳州所作。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 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纹上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歌首联从登楼写起,感物起兴,愁思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既统摄诗题之魂,又为下文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B. 诗歌颔联写出惊风密雨中芙蓉和薜荔使人心灵颤悸的情状。 “飐” 、 “侵”二字在描写上错落有 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C.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江流曲

46、折,有似九回之肠。D. 诗歌中间两联写诗人目之所及,既写近景,也写远景,既涉动景,又涉静景,既有实景,又有虚景,可谓工微入画,令人称叹。E. “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再度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 四州” ,使全诗结构严谨,照应自然。15. 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诗人“愁思”的原因。【答案】14. BD 15. 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颔联以“芙蓉” 、 “薜荔”象征其美好的品格(理想) ,而风飐芙蓉,雨侵薜荔不免让诗人产生美好人格(理想)被政治现实所侵的愁思。 (或:诗人因看到自然景物遭受风雨侵袭而引发愁思,临水的芙蓉被疾风所打而更显娇

47、弱,覆墙的薜荔也因密雨的侵袭而凋残。 )诗人因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而引发愁思(或因好友各散东西难以见面而引发愁思) 。颈联作者心驰远方,远望四州,无奈却被重岭密林所遮断,内心未免如曲折江流般愁肠九转。诗人因朋友音信互通困难而愁。尾联诗人先说他和四位朋友一起来到这莽荒之地,又彼此隔离,音书难达,惆怅之情不免更深了一层。【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

48、,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评价不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意思是“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 , “乱飐”意思是“吹动” , “乱飐”和“斜侵”写出风雨之大,同时也写出芙蓉和薜荔在风雨中的情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诗句中愁思弥漫。D 项,错在“又有令人忧伤的虚景” ,中间两联写的都是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之实景,并无虚景。1

49、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诗人愁思的原因”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可见这是登高怀远诗,诗歌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写的是诗人近处所见,写的是狂风中的芙蓉和密雨下的“薜荔” ,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以暴风雨中的芙蓉与薜荔来写遭受政治风雨的自己,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颈联写的是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 、 “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这就引发望而不见的愁思。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