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陵,老南京的十大怪,一怪,城墙无规则。,二怪,毛娃满月抱门外。,三怪,羊肠小巷出不来。,四怪,马桶满街晒。,五怪,穿着裤头扎皮带。,六怪,老头怕老太。,七怪,石头满街卖。,八怪,街边摆擂台。,九怪,家家吃野菜。,十怪,“四件”比肉卖得快。,民俗文化,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老南京过大年十般讲究,1、“灶王爷上西天,帮着人民做好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送灶时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起 2、“腊月二十四,掸尘房子;掸完尘,二十七八;二十七八,洗邋
2、遢。”掸尘时间:腊月二十四起 3、“十全十美十样菜”炒“十样菜” 时间:腊月二十八起 4、“有钱无钱,剃个花头过年。” 剃头时间:除夕晚上前 5、“福字倒着贴,福到了”贴福字时间:除夕 6、“鲢鱼:年年有余(鱼);芹菜:勤快”除夕宴时间:除夕晚上 7、“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压岁钱时间:除夕晚上 8、“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守岁时间:除夕夜里 9、“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拜年时间:初一早晨起 10、“娃娃出来玩灯、不要你红、不要你绿,只要你一根洋蜡烛”观灯猜谜时间:元宵节,小年迎财神,按照南京人的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放在簸箕里多日的垃圾可以到处门外了。人们等待着子
3、时的时候,子时到时,各地响起了震天的鞭炮声,声音有时甚至可以赛过大年三十。这天,南京老习俗中,夫子庙就开始上灯了,大大小小的荷花灯,菠萝灯,生肖灯等等各式各样的灯都亮起来了。,元宵灯会,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爬城头,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
4、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上巳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清明踏青,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有谚云“春牛首”。,“立夏尝三新”,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
5、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端午游秦淮,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还用菖蒲、艾叶蘸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在南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五红” 替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历来流传的炒五毒。之后又有人玩出花样,谓五月近黄梅,国人崇尚黄,菜肴应有“五黄”,即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
6、、咸蛋黄、雄黄酒,也有说雄黄酒应为黄豆芽烧豆腐干,寓意如意太平。,午饭后,全家人去夫子庙观看秦淮河龙舟竞渡。金陵龙舟向有“三帮”,有河帮、江帮、木帮,龙舟之多,规模之大,别处也不多见。各船均饰以彩筝;有少儿扮戏中人物在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河岸人家掷银角、铜钱或放鹅鸭,为龙舟竞取之以为乐,谓之“夺标”。岸边男女蚁集,罗绮如云,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富庶人家还事先订租游船,泛舟览胜。秦淮游船自唐朝兴起,明清直至民国前期为盛。画船箫鼓,桨声灯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斓夺目的亮丽风光。,“送夏”,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南京风俗有“送夏
7、”(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中秋月摸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遂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
8、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玩月桥。,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民国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园“摸”(以摸“偷”瓜果取乐)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戏盛传颇久。,重阳登高会,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
9、此山汉时建有一亭,晋元帝渡江传说“马化为龙”,遂命此亭为“化龙亭”;山侧有梁达摩古洞,游者甚众,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庆十年(1805),由胡兰川太守等府县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有制军、抚军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楼”,长夜明灯,既为导航灯塔,又可观览胜景,被远近百姓誉为善事。,重阳节,南京人喜食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称骆驼蹄”,饮菊酒,赏菊花,制重阳旗赏给儿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时鲜盒,谓“重阳节盒”。,老南京的“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老南京有过“寒衣节”的习俗。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
10、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可能是受“孟姜女送寒衣”故事的影响,民间还把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作为追悼亡人的节日。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现在,给亡人送寒衣的风俗早已消逝,但吃赤豆元宵的习俗仍保留至今。,腊八节品粥,南京自古是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这个起源于佛教传统的腊八节也随之在南京兴旺起来。腊八顾名思义,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南京市长江路总统府旁的毗卢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