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835944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 城市地域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2,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三、城乡界限的划分,3,一、城市和城镇,1、城 在中国,“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最早的“城”还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物质要素。 中国古代的城市常有城墙,护墙对于古代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需要的。 2、市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市”引伸为一级城镇聚落性

2、质的行政建制单元。,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交易场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吴越春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下,城市 = 城 + 市,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 “城”内集中了宫殿官署; “郭”内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6,一、城市和城镇,3、镇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

3、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 近现代,镇也引伸为一级政区单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7,一、城市和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本书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市定义的多种论述,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曾说,什么是城市?它是有相当大的面积和相

4、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一个地域共同体,其中住有各种非农业的专门人员 法国的一位地理学家对城市的看法则别出心裁,他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城市的特征,1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1)人的密集。 (2)物质和资本的密集 。(3)文化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1)高效率。 (2)高效益。,3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1)多功能 第一,经济实体。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必然具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 。 第二,社会实体。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社

5、会等活动的中心,要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 第三,文化实体。城市必须提供教育、科研、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 第四,物质实体。城市还要提供方便于工作、居住、游乐和交通的综合设施。 (2)多类型,4经济上的非农业性。,是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在空间上又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15,二、定义城镇的标准,笼统地说,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6,二、定义城

6、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7,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如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镇; 蒙古的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镇。使用这类标准的有三十几个国家。 单纯以城镇

7、特征为标准: 如智利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 马耳他这个小岛国,情况特殊,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即为城镇。,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8,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 如伊朗5 000人以上的市、镇、村均为城镇; 肯尼亚2 000人以上居民点为镇; 墨西哥至少2 500人的居民点为镇; 爱尔兰包括效区在内的1 500人以上居民点为市和镇。采用这类标准最为普遍,不下50个国家。 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 如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200m的建成区即为城镇; 加拿大1 000人以上的设有建

8、制的市、镇、村以及1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390人每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为城镇。,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二、定义城镇的标准,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 如巴拿马1 500人以上且具有街道、上下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城镇特征的居民点为城镇。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如荷兰以2 000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 000人、但男子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不超过20的市为城镇。,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20,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如印度,镇以及所有5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千米390人、成年男子人口中至少34是从事非农业活动并

9、具有明显的城镇特征的地方为城镇。 其它标准: 目前世界上还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明确的城镇划分标准,有的只公布城镇的名称和数量,有的只说明法律上事先规定的居民点为城镇,有的干脆对此不加任何说明。,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21,第二节 城市地域,一、城市的行政地域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 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 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22,二、城市的实体

10、地域,“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23,“中心地方”(central place、central city),它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 000人。 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它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1)一

11、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 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2) 人口的50以上;不足该“地方”的50。(3) 不足每平方英里1 000人的地域,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1英里,深度至少2倍于开口端宽度,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人城市化地区。,24,三、城市的功能地域,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12、。 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都市区(简称SMA),1959年改称标准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称都市统计区(MSA)。 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25,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一)1955年第一个标准 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重要工矿基地、省级

13、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 规定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 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常住人口不足2 000,但在1 000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休疗养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列为城镇型居民区。,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26,(二)、1963年的标准修改 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3 000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 5003 000,非农业人口85以上。 设市的基本标准虽然没有变,但基于几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

14、过猛,市镇建制增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对设市标准从严掌握。经逐个审查,撤销了一批市建制,并且缩小了城市郊区范围,规定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27,(三)1984年的标准 这一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 规定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 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15、,28,(四)1986年设市标准的调整 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 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 或者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29,(五)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的调整 调整的要点是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

16、察的指标。,30,31,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1、1955年的标准 城镇人口包括 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当时市和镇的郊区较小,城镇人口中包含的农业人口只有15左右。规定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32,2、1963年的标准 在1963年规定城镇人口 只计算设有建制的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再包括农业人口。 从这时候开始,城镇人口与城镇地域之间开始脱节。 市镇辖区内的人口并不全部是非农业人口, 而作为城镇人口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却不一定居住在城镇建成区,而可能在郊外的乡村。 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却又不计人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的这种

17、统计标准比实际偏小是主要倾向。这一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使用了18年之久。,33,3、1990年的标准 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 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34,35,3、1990年的标准 第四次人口普查对市镇人口的划分仍有许多缺陷。表现在: (1)第四次普查的市镇人口是对设区市的偏大统计和对不设区市和镇的偏小统计同时并存、相互抵消的结果。 (2)对设区市和不设区市和镇采用双重标准导致市人口中设区市和不设区市之间没有可比性。 (3)即使同为设区的市,相互之间也有不可比性。 (4)由于对设

18、区市和不设区市和镇采用双重标准,偏大因素和偏小因素在各省区的不平衡分配,造成了省区间的不可比。 (5)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三次普查在各省区间的衔接很不理想。,36,4、2000年的标准 (1)引入“人口密度原则”,用人口密度把设区市的区分成两类,只把1500人/Km2 以上的区(一般是城区和近郊区)的人口全部算做城镇人口,而对1500人/Km2 以下的区(一般是远郊区),只计算真正的城镇部分,区的乡村部分不再计入城镇,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设区市城镇人口的偏大统计; (2)引入“建成区延伸原则”,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除了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人口以外,还包括了

19、与市镇驻地建设用地相连的乡镇地域和村委会地域,可以认为这一地域的人口大都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人口的偏小统计。从原则上讲,这一标准比四普完善。五普和四普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对比,三、市带县,市领导县的体质背景改革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700个县。 市带县地域解析市带县的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缺乏可比性。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37,作业要求,文献查阅与读书报告:查找一篇城市地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题目不限,论文的发表时间为近3年的),通过阅读了解城市地理学新近的研究方向,要求整理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或结论)。 查阅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资料,总结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