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2019 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惟义、特零班、零班)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其中 1-9 为单选题,10、11 题为多选题,全部选对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 0 分)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微元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 ,当 t非常非常小时
2、,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xvtAxtA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2如图甲所示,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为 m0.2 kg 的小球,从弹簧上端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从它接触弹簧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其速度 v 和弹簧压缩量 x 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 A 为曲线的最高点,小球和弹簧接
3、触瞬间机械能损失不计,取 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刚接触弹簧时速度最大B当 x0.3 m 时,小球处于失重状态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20.0 N/mD从接触弹簧到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3某杂枝演员在做手指玩耍盘高难度的表演,如图所示。设该盘的质量为 m,手指与盘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为 g,设最大静摩擦等于滑动摩擦,盘底处于水平状态且不考虑盘的自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手指支撑着盘,使盘保持静止状态,则手指对盘 的作用力大于 mgB若手指支撑着盘并一起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则盘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C若手指支撑着盘并一起水平向右匀
4、加速运动,则手对盘的作用力大小为 mgD若盘随手指一起水平匀加速运动,则手对盘的作用力大小不可超过 mg21- 2 -4. 如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 A、B 两物体相距 s,同时同向开始运动,A 以初速度 v1、加速度 a1做匀加速运动,B 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2做匀加速运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假设 A 能从 B 旁边通过且互 不影响)A. a1=a2,能相遇一次 B. a1a 2,能相遇两次C. a1a 2,可能相遇一次 D. a1a 2,可能相遇两次5. A、B、C 三个物体从同一点出发,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物体做曲线运动BB 物体
5、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C三个物体在 0t 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Av Cv BD三个物体在 0t 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A=vC=vB6.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斜面倾角 =37,长方体木块 A 的 MN 面上钉着一颗小钉子,质量 m=1.0kg 的小球 B 通过一细线与小钉子相连接,细线与斜面垂直,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5, (sin37=0.6,cos37=0.8,g=10m/s 2) ,现将木块由静止释放,木块沿斜面下滑,则在木块下滑过程中( )A小球对木块 MN 面的压力 FMN=2.4NB小球可能受两个力C若斜面光滑,小球仍和木块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但 FMN=0D若斜面
6、光滑,小球将相对木块摆起7.学校“身边的物理”社团小组利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在一小球内部装上无线传感器,并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通过与地面上接收装置相连的计算机描绘出小球上抛后运动规律的相关图象。已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则下列图象可能是计算机正确描绘的是(已知 v、t 分别表示小球速度的大小、运动的时间)( )A. B. C. D. - 3 -8如图甲,工人用平行于钢板向上的力将货物从静止开始由钢板底端推送到顶端,到达顶端时货物速度刚好为零。若货物质量为 100kg,钢板与地面间的夹角为 30,钢板与货物间的滑动摩擦力始终为 50N,整个过程中货物的速度时间图象
7、如图乙,不计钢板与车接触点间的摩擦力,重力加速度 g 取 10m/s2则推送货物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始终水平向右B钢板的长度至少为 3mC02s 和 23s 内货物所受推力大小之比为 1:2D整个过程中货物始终处于超重状态9.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紧靠在一起的 A、 B 两物体, B 的质量是 A 的 2 倍, B 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 FB2 N, A 受到的水平向右的变力 FA(92 t)N, t 的单位是 s。从 t0 开始计时,则( )A A 物体在 3 s 末时刻的加速度是初始时刻的 倍511B t4 s 后, B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t4.5 s
8、时, A 物体的速度为零D t4.5 s 后, A、 B 的加速度方向相同10. 如图所示,表面粗糙质量 M=2kg 的木板, t=0 时在水平恒力 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2.5m/s2 t=2s 时,将一个质量 m=1kg 的小铁块(可视为质点 )无初速地放在木板最右端,铁块从木板上掉下时速度是木板速度的一半.已知铁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1=0.25,木板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0.25, g10m/s 2则A. 水平恒力 F 的大小为 10NB. 铁块放上木板后,木板的加速度为 2m/s2C. 铁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时间为 1s:Z|xD. 木
9、板的 长度为 2.75m11.如图所示,顶端附有光滑定滑轮的斜面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三条细绳结于 O点一条绳跨过定滑轮平行于斜面连接物块 P,一条绳连接小球 Q, P、 Q 两物体处于静止状- 4 -态,另一条绳 OA 在外力 F 的作用下使夹角 90.现缓慢改变绳 OA 的方向至 90,且保持结点 O 位置不变,整个装置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 OA 的拉力一直增大B. 斜面对物块 P 的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C. 地面对斜面体有向右的摩擦力D. 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于物块 P 和斜面体的重力之和二实验题(每空 2 分,共 14 分)12.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
10、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g细绳跨过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轻质滑轮,两端各悬挂一只质量为 M 的重锤实验操作如下:用米尺量出重锤 1 底端距地面的高度 H;在重锤 1 上加上质量为 m 的小钩码;左手将重锤 2 压在地面上,保持系统静止释放重锤 2,同时右手开启秒表,在重锤 1 落地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落时间;重复测量 3 次下落时间,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t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可以减小对下落时间 t 测量的_(选填“偶然”或“系统” )误差(2)实验要求小钩码的质量 m 要比重锤的质量 M 小很多,主要是为了_A、使 H 测得更准确 B、使重锤 1 下落的时间长一些C、使系统的总质量近似等于
11、 2M D、使细绳的拉力与小钩码的重力近似相等(3)滑轮的摩擦阻力会引起实验误差现提供一些橡皮泥用于减小该误差,可以怎么做_?(4)使用橡皮泥改进实验后,重新进行实验测量,并测出 所用橡皮泥的质量为 m0用实验中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g,得 g=_13(6 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5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A本实验应先平衡摩擦力 B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 a 图象更容易直观地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1mD无论 m 取什么值,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就是小车的合力(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
12、若小车的质量 M0. 5 kg,改变砝码质量 m 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 m 的取值哪个比较合适_Am 10.4kg Bm 20.01 kg Cm 34kg Dm 40.5kg(3)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出该小车的加速度 a_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三计算题(共 42 分)14. (10 分)9 月 22 日是世界无车日,其宗旨是鼓励人们在市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步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该日,小明在上班途中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从
13、身旁平直的公路驶过,此时,他的速度是 1m/s,公交车的速度是 15m/s,他们距车站的距离为 50m。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 25m 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时间 8s。小明的最大速度只能达到 6m/s,最大起跑加速度只能达到 2.5m/s2。(1)若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是多大?(2)通过计算说明小明是否能赶上这班车。 15 (10 分)如图所示,两木块 A、B 质量均为 m,用劲度系数为 k、原长为 L 的轻弹簧连在一起,放在倾角为 的传送带上,两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与传送带平行的细线拉住木块 A,传送带按图示方向匀速转动,两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求
14、:(1)A、B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2)剪断细线瞬间,A、B 两木块的加速度16、 (11 分)34如图所示,一水平的长 L=2.25m 的传送带与平板紧靠在一起,且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皮带以 v0=4m/s 匀速顺时针转动,现在传送带上左端静止放上一质量为 m=1kg的煤块(视为质点) ,煤块与传送带及煤块与平板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均为 1=0.2经过一段时间,煤块被传送到传送带的右端,此过程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随后煤块在平稳滑上右端平板上的同时,在平板右侧施加一个水平向右恒力 F=17N,F- 6 -作用了 t0=1s 时煤块与平板速度恰相等,此时刻撤去 F最终煤块没有从平板
15、上滑下,已知平板质量 M=4kg,(重力加速度为 g=10m/s2) ,求:(1)传送带上黑色痕迹的长度;(2)求平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 2的大小;(3)平板上表面至少多长(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7. (11 分)一个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A、B 两个小物体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并且跨过光滑的定滑 轮,A 物体(可视 为质点)放置在木板的最左端,滑轮与物体 A 间的细绳平行于桌面已知木板的质量 m1=20kg,物体 A 的质量 m2=4kg,物体 B 的质量 m3=lkg,物体 A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0.5,木板长 L=2m,木板与物体 A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
16、擦力为了 使 A、B 两个物体以及木板均保持静止状态,需要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左的力 F1 (重力加速度 g 取 l0m/s2)(1)求 F1的大小;(2)为了使物体 A 随着木板一起向左运动,并且不发生相对滑动,现把力 F1替换为水平向左的力 F2,求力 F2的最大值;(3)若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左的力 F3=80N,则物体 A 滑到木板的最右端所用时间为多少?- 7 -2019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答案(零班)一、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D B D C D A AB AC BD二、 实验题12(1)B (2)B (3)1.313.【答案】
17、 (1). (1)偶然 (2). (2)B (3). (3)在重锤 1 上粘上橡 皮泥,调整橡皮泥质量直至轻拉重锤 1 能观察到其匀速下落 (4)三、计算题14. 解:(1)根据题意得公交车的加速度221104.5m/svas(2)公交车从开始相遇到开始刹车用时 13tv公交车刹车过程中用时 2105s4.vta小明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 3261.vt小明加速过程中位移 32237mvst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用时 43504.2s6t显然, ,所以小明可以在公交车还停在车站时安全上车。3412tt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1) (2)小明能安全上车4.5/ms15.【解答】解:(1)隔离 B
18、 木块分析,由平衡条件可得: +mgcos由胡克定律:F=kx两木块间的距离为:(2)剪断细线瞬间弹簧弹力不变,对物块 B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8 -解得对于物块 A 有解得:答:(1)A、B 两木块之间的距离为 L+ ;(2)剪断细线瞬间,A 木块的加速度为 0、B 两木块的加速度为 2(gsin+gcos)16.解:(1)对煤块由牛顿第二定律: 1mg=ma1得 a 1=2m/s2若煤块一直加速到右端,设到右端速度为 v1得v12=2a1L解得:v 1=3m/s因为 v1v 0,所以煤块一直加速到右端,设需 t1时间到右端得:t1= = st1时间内皮带位移:s 皮 =v0t1=4 m=6
19、ms=s 皮 L=62.25m=3.75m(2)煤块滑上平板时速度 v 1=3m/s,a 1=2m/s两者速度相等有:v 共 =v1a 1t0=a2t0解得 a 2=1m/s2v 共 =1m/s对平板由牛顿第二定律:F+ 1mg 2(M+m)g=Ma 2解得: 2=0.3(3)由于 2 1,共速后煤块将以 a1匀减速到停止,而平板以 a3匀减速对平板由牛顿第二定律: 1mg 2(M+m)g=Ma 3得 a 3= m/s2t2= = = s全过程平板位移:s 板 =解得 s 板 = m全过程煤块位移:s 煤 = = m所以板长 l=s 煤 s 板 1.6m- 9 -答:(1)传送带上黑色痕迹的长
20、度是 3.75m;(2)平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 2的大小是 0.3;(3)平板上表面至少 1.6m 长。17. 解:(1)对物体 B 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T 1=m3g对物体 A 和木板组成的整体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F 1=T1得:F 1=10N(2)运动过程中,三个 物体的加速度大 小相等,设加速度大小为 对物体 B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 3g=m3对物体 A 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 2gT 2=m2解得:=2.0m/s 2对木板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2m 2g=m1解得 F2=60N(3)由题意知所加力 F3大于 F2木板与 A 发生相对滑动,对木板有:F3m 2g=m1 1 解得: 1=3m/s2对 A、B 为整体有:m 2gm 3g=(m 2+m3) 2 解得 2=2m/s2又: 1attL解得:t=2s